硕士论文网是一家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网站,主要提供硕士论文指导、论文修改、论文查重、硕士论文范文参考资料、分享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方法。
您当前所在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幼师论文 > 幼师实习论文 > 基于“防病”思想提高准幼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

基于“防病”思想提高准幼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

来源:硕士论文网,发布时间:2021-04-06 19:58|论文栏目:幼师实习论文|浏览次数:
论文价格:150元/篇,论文编号:20210406,论文字数:30056,论文语种:中文,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网第2021-04-06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幼师实习论文文章《基于“防病”思想提高准幼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摘 要:提升准幼师心理健康水平,不但有利于学校对在校准幼师的管理,更有利于提升学生胜任幼教职业的“软实力”。根据准幼师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常见问题,结合中医“治未病”思想探讨提升准幼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
  关键词:准幼师;心理健康水平;“治未病”思想
 
  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开端,“幼有所育”是人民群众共同的期盼,2018 年 1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也表明了国家对于学前教育的高度重视。但是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关键还在于幼师整体质量的提升,尤其是幼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幼儿的行为与心理健康问题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1]。也就是说,作为教育直接执行者的教师是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他人”[2],这就要求幼师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在“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以及“携程亲子园事件”发生之后,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幼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极大关注。由于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主体是专科学生,他们受学历层次和个体年龄特征影响,其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因此,本文结合我国传统中医学中的“治未病”思想,探讨提升准幼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以便有效开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社会培养拥有健康心理素质的幼师做好准备。

  1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1.1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
  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主要是专科生,受学历层次和个体年龄特征的影响,其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重视。海鹰等[3]研究发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 39.4%存在各种轻微的不良心理反应,6%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抑郁、焦虑和偏执等症状。此外,学前教育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有着本专业的特殊性:首先,学习内容繁杂(学前心理学、教育学、卫生学三大类学科和学前语言、数学、科学、社会、健康及艺术六大领域),内容多而不精,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其次,学生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学前教育专业绝大部分是女生,这使男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很大压力。再次,专业认同感低。有调查表明[4],超过 80%的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学生来自中低收入家庭,且有将近 60%的学生不喜欢自己所学专业。最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工资水平和社会地位比较低,导致他们在校时会对未来就业产生焦虑。由此可见,准幼师心理健康问题应得到学校重视,并在保证学生完成专业课学习的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且刻不容缓。
基于“防病”思想提高准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
  1.2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一般心理问题的表现
  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环境不适应、人际交往障碍、生活空虚、网络依赖。
  1.2.1 环境不适应 
  进入大学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因学业压力的存在和学习环境的转变,使其在大学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人际环境适应方面都存在一定困难。
  1.2.2 人际交往障碍
  进入大学生活,大学生需要留校住宿,常因为生活作息习惯差异使其在人际关系中陷入困境,甚至还有极少数学生因经验不足,缺乏社交基本技能,导致人际关系紧张,陷入孤独境地。
  1.2.3 生活空虚
  因大学生活和高中生活有较大差异,学生开始找不到学习动力和生活目标,使自己的生活陷入空虚困境。还有学生因为缺乏一定的独立生活经验,导致其在大学生活中不知道该如何规划学习和休息时间。
  1.2.4 网络依赖
   随着经济条件越来越好,目前在校大学生普遍都有智能手机,在缺少学习规划的情况下,学生容易出现网络依赖现象。

  2 中医“治未病”的内涵

  中医学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了“治未病”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淮南子·说山训》中提道:“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当下,学术界对于“治未病”的理解主要分为 3 个层次,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未病先防”着眼于未雨绸缪,是“治未病”的第一要义。意在强调在没有生病之时,要未雨绸缪,平时做好养护。《黄帝内经》提到的“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就是说,平时的防御工作做好了,提升身体素质,才能有能力抵御外邪的入侵。“既病防变”着力于料敌先机,阻截传变,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医学源流论·防微论》中提道:“病之始生浅,则易治;久而深入,则难治。”意思是疾病在早期被治愈,就不会发展恶化,若等到病情深重时才治疗,治愈就比较困难了。因而在疾病发生的初期,就应及时采取措施,积极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瘥后防复”立足于扶助正气,强身健体,防止疾病复发。疾病初愈期,虽然病情减轻,病症消失,但是身体还很虚弱,元气尚未恢复,所以此时要注意病后调养,扶正气,强筋骨,防止疾病再次入侵。从上述 3 点可以看出,中医的“治未病”思想主要集中在“防”上,此观点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3 结合“治未病”思想积极开展准幼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问题一般发展缓慢,往往不容易被识别出来,且经常被“我只是心情不好”等经验性知识所掩盖,因此导致有些学生的心理问题错过了最佳被帮助时机。所以,作为学校,一方面只有尽早普及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做到早发现、早识别、早治疗,减少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心理问题需要长期教育才能见到成效,要使大学生了解并掌握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升适应社会生活和应对压力、挫折、困难的能力。中医中的“治未病”思想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相似之处,且有学者进行了将中医“治未病”思想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的尝试,如廖艳等[5]从理论上探讨了运用“治未病”思想指导构建预防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赵振海等[6]强调应有精神科医生充分参与心理健康及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模式。因此,借鉴中医“治未病”思想积极开展准幼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3.1 构建学校准幼师心理健康防护体系,做到“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是中医的首要治疗原则,“治未病”是中医的最高境界。未病先防,是指在人未病之前颐养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在“预防”上做好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变“被动”为“主动”。
  3.1.1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做好准幼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工作 
  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高等院校应积极开设必修课或必选课,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教育[7]。因此,学校应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特点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和通识课程。
  3.1.2 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为准幼师提供针对性指导
  学校要以“5·25”心理健康日为契机,积极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为学生提供针对性较强的心理保健知识;以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为主体组织开展校级“校园心理情景剧”,帮助学生真实感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心理保健的基本技能和主动寻求帮助的必要性,对于大学新生的环境不适应和人际交往障碍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3.2 构建学校准幼师心理健康干预体系,做到“既病防变”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既病防变原则,针对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积极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帮助学生识别早期心理危机信号,使学生初步掌握心理危机干预方法,预防心理危机,做到及早发现、及时干预、有效控制心理问题。
  3.2.1 做好学前教育专业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建立心理档案 
  学校应每年在大学生入校后就立即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并在普查的基础上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根据普查结果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访谈或采取其他干预措施,从而保证学生心理健康。
  3.2.2 做好准幼师心理问题的干预工作
  从中医治疗角度来看,发病初期病情是比较轻的,及时治疗比较容易康复。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结合中医治疗理念,及时关注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并给予适当心理辅导。进入大学后,由于学习安排和高中有很大不同,尤其是随着智能手机普及,大学生网络依赖问题也日益严重,因此,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可以组织相关大学生团体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帮助其认识到自己在校期间应当完成的学习任务和职业发展目标。
  3.3 构建学校准幼师心理健康回访体系,做到“瘥后防复”“
  瘥后防复”是指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对机体的调理保养,防止疾病的再次复发。同样,学校应对心理问题“初愈的学生进行回访,以防止其心理问题反复。
  3.3.1 注重定期心理回访,帮助学生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从心理问题中刚刚走出来的学生,其心理抗压能力还比较弱,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应针对这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给予及时跟踪,对其心理问题反复的症状给予及时帮助和辅导,从而逐步增强学生的心理弹性。
  3.3.2 做好人文关怀,让学生在充满爱的校园环境中得到熏陶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是育人工作,不仅要关注学生现有的心理问题,更要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成长环境。因此,构建平等友爱、相互尊重的校园环境,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治未病”思想是我国医学理论的精髓,其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思想值得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尤其是作为培养幼师的师范院校,准幼师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工作任重而道远。因此,要积极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精髓思想,努力做到古为今用,从而完善我国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结合中医“治未病”思想构建学校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防御体系,从根本上提升准幼师心理健康水平,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于高素质幼师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瑛.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91-95.
[2]罗偲.提升幼教学生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的策略[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33(8):121-124.
[3]海鹰,李红英,刘兴玲.长沙师范学校学前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1):20-25.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二维码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基于“防病”思想提高准幼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幼师实习论文栏目。
Copyright © 2020 硕士论文网 版权所有 电话:18974909803 QQ:190433398
硕士论文网主要为广大毕业生提供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分享硕士论文写作方法,如需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