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是一家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网站,主要提供硕士论文指导、论文修改、论文查重、硕士论文范文参考资料、分享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方法。
您当前所在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专升本汉语言文学论文 > 司马迁笔下的项羽形象分析

司马迁笔下的项羽形象分析

来源:硕士论文网,发布时间:2021-09-02 16:02|论文栏目:专升本汉语言文学论文|浏览次数:
论文价格:150元/篇,论文编号:20210902,论文字数:30056,论文语种:中文,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网第2021-09-02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专升本汉语言文学论文文章《司马迁笔下的项羽形象分析》,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摘要:项羽在中国历史之中是一位具有争议性的人物,两千多年来无论是对于项羽的各种评论还是通用文学与影视作品对其形象的展现都各不相同。但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从总体上说都是作为一个悲剧化的英雄人物呈现在人们眼前,从古至今皆是如此。项羽是司马迁着力最多的一位英雄人物。司马迁在《史记》中集中全力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了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形象,同时,《项羽本纪》也是《史记》中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典范之作。其实,在《史记》中的本纪,世家的传基本上都是传说或历史上真实的皇帝侯王,作者根据统治地位来决定他们入本纪还是世家。项羽是秦汉之际主宰天下的人物,虽没有天子称号,但却还是被列入本纪,而且在篇目顺序上还位列汉高祖刘邦之上。我认为,这是司马迁对历史事实充分尊重,对项羽的历史作用充分肯定的一个重要表现。
关键词:史记;项羽;悲情
 
 一、史记中对项羽形象的整体勾画
(一)出生背景
项羽出身在一个贵族阶级,属将门之子,在史记中有交代到“项氏世世为楚将”,其祖父更是为秦将所杀。可以说,项羽从一出生便被赋予了肩负国仇家恨的使命,被缚在宗法关系网中而不得动弹。他已不再是他,他是楚国的遗民,是项氏的后裔。灭秦注定是他人生的全部,他只为灭秦而生,这从一开始便注定了他人生的悲剧。少年时,他便展露出英雄的异质:“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可是当项梁教他兵法的时,他又“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正是这种浮躁的性格,为他以后的人生种下了祸根。而观始皇出游而发出的“彼可取而代之”的誓言,不仅显示出他的远大报负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英雄气概,也掀开了他壮丽人生的第一页。他“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注定了他一生将是一个纵横沙场、所向无敌的骁勇战将,也注定了他这一生对武力的绝对崇拜和信仰。从举事吴中开始,他就叱咤风云,所向披靡。“攻定陶”,“拔襄阳”,“斩李由”,“杀宋义”,“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东救齐地,西破章邯,而在巨鹿之战中,更是置生死于不顾,破釜沉舟身先士卒,取得关键性的胜利,“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就连生命快走到尽头时,也是斩汉一将一尉,杀数百人,“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让自己的生命如流星般地闪出炫丽光茫。
项羽人物
(二)性格特点
项目绝非只是一名有勇无谋的武夫,他对于时势的洞察力以及在各类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都是非它人能相提并论的。面对宋义“承其敝”而坐山观虎斗的举措,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显示出他对时势的敏锐洞察力。而面对无能的上将军宋义的不作为,他不是置之不顾,而是“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章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显示了项羽力挽狂澜的智勇和敢于驾驭局势的气概。项羽敢于进击和宋义畏缩不前的冲突,楚军破釜沉舟、决一死战与诸侯各军隔垒观望的对比,更显示出项羽过人的胆略,这和他一贯表现的强悍勇猛性格是一致的。
前方中已经有讲到项羽乃贵族将门出身,各方面所受教育皆是上流的,这赋予他无数的美德。项羽重“仁义”,讲“诚信”,爱豪杰,为人直爽、厚道。如“大司马咎者,帮蕲狱掾,长史欣亦帮栎阳狱吏,两人尝有德于项梁,是以项王信任之。”长史欣更是因此而封王。再如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举所偑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不欲谋害刘邦。在多次战争中项羽没有使用过诈术,始终保持着贵族应有的道德和人格。当项羽被围垓下,听四面楚歌,始大惊,继之惆怅,于是慷慨悲歌,对自己的爱姬与骏马倾述了恋恋不舍之情,表现了深厚诚挚的人情。当垓下突围退到乌江时,项羽愧见江东父老,不肯东渡,自刎前还将自己的头颅赠与故人得以封侯,这一笔最有力,表现了项羽不苟活、不偷生,慷慨豪爽的英雄本色。项羽所崇尚的是力抵万夫的刚烈与武勇,那是贵族将门历来所提倡的气质与品行。鸿门宴上,樊哙闯宴,项羽非但不指责,因见其“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而赞之曰:“壮士”,赐予斗卮酒与生彘肩。见其拔剑切而啖之,又赞曰“壮士”,他识英雄重英雄,爱英雄豪杰到了不分敌我的地步。当樊哙义正辞严当面申斥项羽,说他所为是“亡秦之续耳”,项羽竟然“未有以应”,这恐怕是其一生中少有的,与其烹杀说“楚人沐猴而冠耳”话的人,完全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表现了项羽此时内心深处的反躬自责。项羽对樊哙只说了一个字:“坐”,完全写出这位愚蠢将军对公理心折、忠实厚道的性格。
但是,我们从另一种角度来看的话,项羽在与刘邦交锋之中,很多地方正是被自己这种君子式的作风与性格所牵绊而失败,使他在楚汉争霸中不敌刘邦这个地痞无赖。如在楚汉划鸿沟而治后,项羽按照约定归还了刘邦的父母妻子,而且“引兵解而东归”,但是刘邦出尔反尔,从背后追杀项羽,使得项羽最终一败涂地。在这个角度上,项羽诚信厚道的性格恰恰成为了他的致命伤。英雄也是人,英雄也有弱点。除了项羽的英雄面,司马迁还刻画出了他性格宗法观、本土观浓厚,自身性格矛盾对立以及残暴等等的另一面。除了这些贵族将门所赋予他的贵族共性,他还有着自己的鲜明个性,他的性格充满着矛盾与对立。他一方面非常仁爱,但另一方面却又非常残暴。从攻襄城,“已拔,皆坑之”到攻城阳而“屠之”,再到“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可以说,他是踩看无数冤魂的枯骨一步步地登上自己人生的颠峰的。以致于到后来,当他“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时,“齐人相聚而叛之”,使得“项王因留,连战未能下”。而在荥阳之战中,关中老弱更使其不能过荥阳而东。在英雄的最后时刻,阴陵田父的一个“左”,熄灭了楚军东山再起的最后希望。正是由于他的残暴,使自己逐渐失去了民心,最终置身于人民的对立面,进而葬送了自己。但是同时,他又能以一个仁者一样的心对待周围的人,“项羽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项羽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他不杀刘邦,也不杀刘邦的父亲和妻儿;在垓下之围中,更是悲歌辞美人,意气慷慨;在乌江畔,他马赠亭长,情凋悲凉,自刎而死,为仇者成“德”。

 
二、《史记》中的项羽的具体分析
《史记》在我国的地位不仅是在史学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在文学界亦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曾被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因此,《史记》中所塑造的项羽形象,对后世人们对项羽这一人物的理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由一个“不学”小儿、一个普通的贵族少年成为秦末农民大起义中的领袖人物,他意气、勇武、蛮横、任性,最终一步步陷入自己和别人编织的圈套,走向灭亡。其性格之复杂、形象之多变、命运之多舛,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无出其右,这也正是项羽的形象历经两千多年风云变幻,时至今日仍然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引发人们的争论的原因之一。谈到人物形象,大体不外乎正面、负面两种(所谓的负杂人物形象,也基本上是二者的混合体),《史记》中的“项羽”亦是如此。
(一)项羽的正面形象分析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于项羽的描写还是花了很多笔墨的,对于项羽形象在下面的描写多数集中在《项羽本纪》之中。按《史记》的体例,本纪是描写帝王的,从《五帝本纪》到《孝武本纪》,这十二本纪记载对象多为帝王。然而众所周知项羽一直到乌江自刎,他的头衔都是西楚霸王,从未称帝。所以,从篇名就能看出司马迁对项羽的基本态度。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迁着力刻画了一个豪爽直率,才气过人,勇敢刚强的英雄人物。这个英雄人物向我们展现了正面形象的诸多层面:
1、无与伦比的军事天才
项羽在军事上的才能是不容置疑的,他的一生之中打过无数次胜利的战争,但是,在中国五千年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发生过太多的战争:先秦时期的列国争雄;历朝历代对抗少数民族的边疆战争;2700多次的农民起义。频繁的战乱再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的同时,也催生了无数的优秀将帅,他们像暗夜里的繁星一般,点缀在历史的天空上。如果把项羽放到他们中间,那他绝对不是最璀璨的那颗。然而,千载之下当许多名将和他们的那一系列的经典之战,都逐渐被人们忘记,以至无人知晓时。项羽和他那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却仍然时不时的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有近年来拍摄的若干影视剧为证)。这就不得不归功于太史公和他的生花妙笔了。
司马迁非常善于利用场景的描写来烘托出整体的气氛。通过在同一场景里不同人物的外在表现,来展现其心理动态,进而刻画其性格特征。在《项羽本纪》里,他重点描写了关中起事,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等历史大事。对项羽的军事天才在巨鹿之战中进行了集中的描述:通过项羽和宋义对战争形势的不同看法的对比,展现了项羽超出众人的见识;通过项羽关键时刻杀宋义取而代之,展现了项羽的狠辣果决;通过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命令士卒“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来展现项羽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魄和胆量。这样一个有见识、有决断、有胆量、有气魄的统帅如何不令人折服?以至于获胜之后,“项羽召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此等场面,今日读来,亦心向往之,项羽的军事天才形象就此定格。不可否认,项羽的确是个出类拔萃的指挥官,但如果没有司马迁,项羽是否有今天这样的影响力就不得而知了。
2、历史进程的推动者
商鞅变法为秦后来的大统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其后的百余年间,秦向东扩张,攻灭六国,统一天下,结束了自周平王东迁以来550年的混乱局面。此时的秦国,顺应历史的发展进程,促进了中华大一统,符合人民的需求以及历史的发展潮流,代表历史的前进方向。但是,秦朝统一以后,却不能及时调整统治政策,仍然沿用过去的传统方针,滥用民力,大兴土木,残酷的对待人民。在其统一天下短短十几年以后,便搞得整个国家民不聊生,烽烟四起。逢此大乱之时,必定英雄辈出,豪杰蜂起,在这些英雄豪杰之中最令人瞩目当属项羽。
作为一个楚国贵族后裔,项羽参加起义的目的或许没那么高尚。他最初的想法,只是希望借此实现楚国以及项氏家族的复兴。但是不管他的主观意愿如何,项羽在反秦斗争中的所作所为,在客观上的确加速了“暴秦”的灭亡。巨鹿之战时,诸侯联军面对强悍的秦军,畏缩不前。而楚军统帅宋义却自作聪明的打起了坐山观虎斗的小算盘,打算在秦、赵两军厮杀力竭之后,再下山“摘桃子”。众人皆“醉”之时,为项羽独“醒”,他一针见血的指出:“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蔽’。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蔽之承!”第二天一早,便砍下了主帅的人头,夺取指挥权,随即率军渡河,一举击破秦军,取得了反秦战争的决定性胜利。此时的项羽是当之无愧的历史推动者。
3、光明磊落的英雄
司马迁对于项羽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偏爱的,因为项羽的意气风发也使得司马迁联想起自己在年轻时也有过在沙场上建功立业的梦想。这种偏爱,使司马迁不忍在《项羽本纪》暴露项羽更多的缺点。司马迁巧妙的将项羽的一些缺点放在其他篇章里,通过他人之口说出来,如《高祖本纪》中“汉王数项羽罪十”,中间严斥项羽背恩负义,弑义帝自立,残暴无情,屠杀战俘,残害百姓等事。在《项羽本纪》我们看到的则完全是一个真正的英雄,尽管有新安坑杀二十万降卒的污点,但从总体上说仍不失为一个光明磊落的好汉。在这一点上,表现最为突出的便是鸿门宴。司马迁用简短的对话和描写,集中展示了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如能屈能伸、见缝插针的刘邦;心思机敏、谋略过人的张良;老实憨厚、重情重义的项伯;深谋远虑、刚烈如火的范增。对于项羽,则重点展现了他的英雄豪迈、胸怀坦荡和懂得进退。
鸿门宴一开始,曹无伤派人将刘邦“欲王关中”的野心告诉给项羽。项羽顿时大怒,当即下令准备进攻刘邦。当时的情况,项羽有兵40万,而刘邦只有10万兵马。但刘邦先入关中,有先入为主之利,因此项羽并不占绝对优势。然而项羽却对此毫不在乎,脱口便是“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话语间透出一股强大的自信,似乎攻灭刘邦如探囊取物,易如反掌。每读至此,都能感受到一股英雄之气扑面而来。当刘邦在宴会之上问道是谁“污蔑”他时,项羽不加思索的就将曹无伤说了出去,其心直口快简直到了可爱的地步,可见其胸怀坦荡。此后,项庄舞剑意图刺向刘邦时,樊哙入帐,对项羽明白的点出,刘邦“王关中”是其与项羽先前之约定,并没有错,况且刘邦今日已然低头,让出关中,如果项羽此时还要加害刘邦,“此亡秦之续而”。樊哙表面看起来是个粗人,但实际粗中有细,这番话句句说到点子上。如果项羽此时听从范增,杀死刘邦,那他立刻便会从天下霸主变成一个丧失信用的政治破产者。他或许能够除掉眼前的敌人,但也必将为自己的将来埋下无穷的后患。因此,项羽明智的退了一步,没有继续为难刘邦,对他的逃跑也没有追究。由此可见,项羽不光是个“莽夫”,有时他也是知道进退的。
他坦荡淳朴,以诚待人。在攻占外黄城后,他听取了外黄城十二三岁小孩子收取民心的建议;鸿门宴上,更是口无遮拦毫无心计地将曹无伤的告密告诉给刘邦。但是,正是这样一个胸无城府的人,又对周围的人充满了怀疑和狡诈:斩杀宋义谎称乃奉帝命;“自王,先王诸将相”;先放逐义帝,然后阴谋派人刺杀;甚至连自己最为尊重和亲近的最后唯一的谋士“亚父”范增也因为项羽自己的多疑而被夺权,最后落得“疽发背而死”。连刘邦感叹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在用人上,项羽惟而不惟贤,“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像刘邦手下的军事大将经纬之才如韩信陈平等都曾经是项羽的部下,因为得不到项羽的重用而投奔刘邦。而在对待功爵上,项羽更显得像一个斤斤计较、苛刻吝啬的妇人,“致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对于这样的主帅,将士们还有什么理由为他卖命?
(二)项羽的负面形象
前方已经说到作为司马迁个人而言对于项羽会有所偏爱,但是同时司马迁也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所以他不不会因个人的情感倾向来差别对待他笔下的历史人物。在《史记》的撰写过程中,司马迁一直坚持以“不虚美,不隐恶”,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记述历史。因此,司马迁写项羽,不仅描绘了他的正面形象,还着力刻画他的性格缺陷,使他的形象显得丰满多姿,塑造了一个具备了多重性格的有血有肉的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不仅是人们能够跨越千年的历史长河去全面的“观察”历史人物,还为中国的古典文学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史记》中项羽的负面形象几乎都是与他的正面形象相伴而生的:
1、政治上的低能儿
在《史记》之中司马迁用了大量的文字来描写项羽的勇武,比如在《项羽本纪》之中“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最后陷于大泽之中时,他仰天长叹:“吾起兵至今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与此同时,司马迁也不惜耗费大量的笔墨来描写项羽政治上的低能。首先就是在用人方面,项羽表现的过于自负,完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这一点,刘邦对他的评价相当正确,“夫云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军百万,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其次,他完全不懂的如何获得人心。类似项羽这样的人物,往往自视过高。高贵的出身,以及过人的天赋,使他看不起自己以外的任何人,对普通的百姓更是视如草芥。对自己的极端自信,以及对他人的极端蔑视,使得项羽完全没有采取任何争取民心的措施。他每下一城,都纵兵屠掠,使他每攻一城,都遭到拼死抵抗。在新安,他一次就活埋了20万秦军降卒,其残暴行径让关中百姓对他恨之入骨。与项羽相比,刘邦则更加懂得如何收揽人心,这也是刘邦能在楚汉战争中战胜项羽的一个重要原因,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可以说,《史记中》中的项羽,其政治能力和军事能力相比,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之上。司马迁用这种强烈的对比,似乎在极力向人们证明,项羽并不是败在了军事上,而是败在了政治上。这也使得项羽时至今日在人们心中仍维持一个“军事天才,政治白痴”的形象。
当然在政治上项羽亦有其才能,比如他能像谏宋义那样正确的分析形势,像置刘邦于巴蜀、让诸侯王互相牵制那样显出政治家的成熟;不过另一方面的话,他又显得很幼稚,甚至是有些可笑。在广武与汉军对决时,他对刘邦说道:“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这些话除了能看出项羽对武力的极端崇拜,对个人英雄主义的迷恋和对自身实力的高度自信,希望用个人武力支配天下外,更多的则是项羽个人性格的缺陷和对政治的无知。在广武对决中,更是置主帅的身份于不顾,像一个莽夫式地去挑战;甚至到快死之前,都还以自己的武功为傲,还要“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还有高喊“天亡我,非战之罪”。司马迁在太史公曰中所说的“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五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可以说是对他做出的最准确、最公正的评价。
2、历史进程的阻挡者
在整个推翻秦统治的起义之中,项羽可谓是功不可没,从这点上来看,项羽推动了历史的车轮向前滚动。但是,项羽毕竟是个楚国的旧贵族,他在骨子里仍然希望回到战国时期的割据局面,然后再由自己充当天下霸主,因此他封自己是“西楚霸王”。然而历史毕竟是向前发展的,个人的力量再强大,也无法阻挡历史的洪流。从战国中期开始,中国便进入了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经历了100多年的战争后,秦国终于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尽管秦灭了,但统一依然是大势所趋。在这种情况下,项羽却选择恢复分封制,无疑是站在了历史的对立面,逆潮流而动,其下场可想而之。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横卧在历史的潮头,企图阻挡历史的发展时,往往会产生一种滑稽感,似乎看到了一直不知死活的螳螂,站在马路中间,想用自己的手臂拦住一辆飞奔的解放卡车。然而,假如我们能够看到螳螂的表情——一张写满了坚毅、执着、义无反顾的脸时,我想这种滑稽感就会被一种悲剧感所替代。我想这也许就是司马迁想要的效果吧。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却是残酷的。项羽的悲剧也许就在于他一直在努力做一件根本不可能成功的事。
3、残暴的屠夫
司马迁在写《史记》的公正性上可以说是被大家所公认的,项羽在史记之中,他的阴暗面亦被公正的记载了下来,在《史记》中我们一方面感受到了项羽的英雄气概,另一方面也看到了他所做出的许多狗熊行径:他率军攻打襄城,攻下之后将投降的守军全部活埋;在新安偷袭并活埋了20万秦军降卒(他似乎很喜欢活埋人)。在咸阳,他率兵大肆屠戮,杀死投降的秦王子婴,焚烧秦朝的宫殿,掠夺财宝、女人;灭秦之后,又暗中命令衡山王和临江王在长江中击杀义帝楚怀王;平定齐国以后,将齐国的城池房屋全部烧毁,将投降的齐军全部活埋(又是活埋)。当着一切展现在我们面前时,项羽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立刻就从一个英雄便成了一个屠夫。这似乎与司马迁在先前向我们展现的那个单纯的甚至有些可爱的项羽大相径庭。但实际上,这正是司马迁的可贵之处。如前所言,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大都是扁平的。每个人物一出场他的性格就已经定型了,而且从始至终都是一个样子,不会随着时间、地位、人生阅历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这样做固然可以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但也使人物形象变得单薄,不够丰满。《史记》在这方面的做的非常好,它对每个人物的塑造都力求丰满、立体,尤其是对项羽性格的刻画,着力从多方面加以深入剖析,不受主观情感所束缚,不被成见所限,坚持秉笔直书,可谓入木三分。所以,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英武、坦荡、率真的项羽,还看到了一个残忍、冷酷、嗜血的项羽。这两个“项羽”并不矛盾,他们都是一个人的两张面孔,只是在司马迁的笔下合而为一了。
记得有位西方哲人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是天使和魔鬼的混合体,司马迁笔下的项羽向我们印证了这一点。不管是正面的也好,负面的也罢。从总体上说,司马迁是抱着一种同情的态度来描写项羽的。他的功绩奠定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而他的种种缺陷又成了他失败的根源,这二者融汇在一起,共同培育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一个传奇。为后人留下了一段传诵千古的英雄史诗,今日读来仍让人唏嘘不已。
 
结  论
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是一位失败英雄,这是在我国历史上所有英雄中的特殊点,这位失败英雄的抗争意识与诗性精神并进,从面也揭示了人类生存的一种悖论,项羽的精神感人肺腑,但与之如影随形的往往不是欢快的喜剧,而是沉重的悲剧。当然,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悲剧,因为它“从不萎缩和颓丧;它赞扬艰苦的努力和英勇的反抗”“,表现人的伟大和崇高”,“以深刻的真理、壮丽的诗情和英雄的格调使我们深受鼓舞。”项羽精神及其所折射出的这种悲剧魅力,给予后人的便是这种意蕴丰厚的启示和振奋人心的感召,这也是经过千百年来依然会有无数的人对项羽折服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1.70.
[2]韩兆琦等.史记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7.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157.
[4]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第十版,2010.306.
[5]施东昌.论悲剧[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90.
[6][宋]朱熹.楚辞集注(卷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7][清]武进,吴见思.史记论文[M].民国线装本中华书局排印.
[8][汉]班固.司马迁传赞[M]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10.
[9]韩兆琦《史记题评》,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10]安平秋等主编:《项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史记论丛〉第五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11]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三联书店,2010年版.
[12]参读姜广辉主编:《中国经学思想史》,第一卷第二十三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3]参读陈曦:《〈史记〉与周汉文化探索》,中华书局,2007年版.
[14]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三联书店,2010年版.
[15]朱东润:《史记考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二维码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司马迁笔下的项羽形象分析》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专升本汉语言文学论文栏目。
Copyright © 2020 硕士论文网 版权所有 电话:18974909803 QQ:190433398
硕士论文网主要为广大毕业生提供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分享硕士论文写作方法,如需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