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是一家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网站,主要提供硕士论文指导、论文修改、论文查重、硕士论文范文参考资料、分享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方法。
您当前所在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生活经济学论文 >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来源:硕士论文网,发布时间:2021-06-01 16:35|论文栏目:生活经济学论文|浏览次数:
论文价格:150元/篇,论文编号:20210601,论文字数:30056,论文语种:中文,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网第2021-06-01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生活经济学论文文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本文对 2001-2017 年共计 17 年的八大区域(30 个省市区,西藏除外)进行了经济发展效率测度,并对时间趋势进行了 3 段分类(2001-2006 年,2007-2012年,2013-2017 年),在每一段时间里都对八大区域(30 省市区)的经济效率值进行了计算,并根据效率值得大小进行了名次排名,然后再对三个时间段内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效率值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自 2010 年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连续 7 年的增长速度放缓,GDP 增速的下降是我国经济转向于中高速和高质量增长的重要体现。我国 GDP 增长率 2017 年为 6.9%,相对于 2016 年的 GDP 增长率 6.7%,略高于 0.2 个百分点。李克强总理在 2017 年政府工作报告上强调了我国货币政策的稳健性、财政政策的积极性。合理协调的利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工具,维护好市场货币的流动性和市场利率的稳定性,以及保持社会金融资源倾向于实体经济,形成资金的“脱虚向实”导向化流动。让更多的流动性资金去支持我国“三农”产业的发展和小微企业的成长,同时也积极应对国际市场化汇率的改革进程,维持“一篮子货币”的国际兑换地位,使其拥有稳定强势货币的特征来提高竞争力。以上利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带动了国内行业的发展,使得这一年整体经济 GDP 的增速略高于前一年的增速。之后年份,2018 年我国 GDP 增长率为 6.6%,2019 年我国 GDP 增长率预计维持于 6.3%左右,GDP 增速变化趋势表明我国疾步于追求经济“质”的提高,而非“量”的快速增长。当前,我国处于新的机遇与挑战交汇期,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进行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效率提升,以维持经济高效和可持续性发展。对于以上问题的解决会逐步体现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进入了新时
代,我国 31 个省份(市、区)经济发展呈现出较大的强韧性和潜力性,各地区经济纷纷进入新旧动能转换、调整和发展时期,加快动能转换速度,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平稳增长。2019 年份我国各省份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很多经济指标均处在合理的水平之中,表明了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从表 1-1 可以看出,2010 年我国 GDP 总量是 6.087 万亿美元,而到 2018 年GDP 总量已经达到 13.608 万亿美元,是 2010 年经济总量的 2.236 倍,已经完成了“到 2020 年实现我国 GDP 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这一目标,可见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比预期的要高,提前两年完成了“十八大”的目标与任务。当然,中国 GDP 总量占世界 GDP 总量的比例从 2010 年的 9.2158%逐年提高到 2018年的 15.8400%,上升了 6.6242 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了 0.828 个百分点,按照这个比率的增速,预计到 2022 年中国 GDP 总量占世界 GDP 总量的比例也会比2010 年的比重翻一番。今年 2 月 28 日国家统计局的公报指出 2019 年国内生产总值 GDP 已达到 990865 亿元,比 2018 年增长了 6.1%。而 2019 年末国内大陆人口总数为 14.0005 亿人,那么人均 GDP 为 70892 元,按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 7折算约为 10178 美元,首年突破了 1 万美元大关。纵然,我国各省份及整体经济水平呈现良好态势,但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也会存在一定的差距,相关经济总量指标不平衡之势尤为明显,当然,经济发展效率层面也截然不同。
2010-2018 年中国 GDP 占世界 GDP 的比率及其增长率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表明我国某些方面发展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态势,其中区域发展不平衡是重要表现之一。各区域之间发展差距过大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之中的难题,缩小地区差距和促进均衡发展不仅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经济效率和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内在要求(唐沿源,2012)。[1]故而,为进一步探究我国 8 大经济区域发展差距问题,文章利用2001-2017 年面板数据基于投入产出理论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 30 个省份(西藏地区除外)八大经济区效率进行测度和动态变化分析,并进一步对 8大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给予了分析。最后基于 Tobit 模型研究的结果进行适当的总结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这一问题研究对于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效率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
1.3 创新及不足之处
1.3.1 创新之处
  本文在国内外学者对于我国省、市、县域级的研究基础上做出了进一步的探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效率进行了测度并分析了影响因素。对于本文的创新点可能存在以下:第一,在研究对象单元上有创新。已有相关文献对于我国区域经济的研究仅限于三大区域(东部、西部、中部)或者四大区域(东北部、东部、西部、中部)的划分为研究对象,亦或是基于省域、市域、县域为研究对象,亦或是基于某个经济圈等经济区为研究对象。由于我国领土广阔,南方和北方区域经济以及东部和西部经济的发展差异很大,不足于体现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因此在新时代以及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对于 2016 年《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已经明确使用 8 大综合经济区进行经济发展统计报告,本文就根据八大区域研究我国的各区域经济发展效率以及探索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基本概念界定
  效率,一般意义上指在给定投入和技术等条件下、最有效地使用资源以满足设定的愿望和需要的评价方式。路丽梅(2003)主编汉语辞海定义效率指消耗的劳动量与所获得的劳动的比率。经济效率,指要素投入消耗与商品和服务产出效果之比率(周天勇,1995)。[5]经济效率指的是社会经济运行效率,基于一定的经济成本上能够获取的经济收益。在经济效率的衡量当中,不能单独使用时间进行衡量,因为在经济成本当中,时间只是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经济成本的全部。在西方经济学当中,可以采用帕累托最优状态,对最优经济效率进行表示,即并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帕累托改进,也就是说任何的改变,都不可能将一个人的状况变好,同时又不会使其他人的状态变坏。全要素生产率,指的是全部要素的投入量和产量之间的比值,(全要素生产率=产出总量/全部资源投入总量)。根据公式,可以用等量的生产要素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而减少物资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浪费,主要来源包括了生产创新、专业化、组织创新、技术进步等。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全要素生产率通常包括了财力、物力、人力等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指的是产出增长率超过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保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也可称为技术进步率(纯技术进步),指的是在组织管理、规模经济、技术培训、教育、知识等方面的提高,但并不能进行具体化,因而也成为非具体化技术进步(韩寅奔、汪一舟等,2017)。[6]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意味着可以提升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也是是我国经济发展效率提高的重要保障,最终会体现在我国整体经济 GDP 的增长量上。经济发展效率,体现了区域经济增长的质量,那么对经济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正向促进作用(吕冰洋、余丹林,2009)。[7]当前中国经济处于“新常态”、经济可持续发展阶段,那么未来经济发展效率就需要提高,也就是要保证经济增长效率的有效性(张平、刘霞辉等,2012)。[8]区域经济发展效率,主要是指各经济区经济活动中投入、产出的比率,能够对区域经济发展质量进行衡量的一个量化标准。在区域经济发展效率中,主要包括效率溢出、福利性、公平性、可持续性、资源有效配置、收益性等内容。因此,区域经济发展要在足够重视规模扩大和效率提高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其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人民就业、生活消费等社会需要。
 
2.2 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
2.2.1 累积因果理论
  也称为“循环累积因果理论”,是由瑞典著名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GunnarMyradal)于 1957 年提出,在一个动态的经济社会过程中,或者是同一个经济学系统中,当某一社会区域经济因素发生变化后,就会引起另一区域经济因素的变化,接着这一区域经济因素发生了变化,就会反作用于前一个因素的那个变化,使得前一个区域经济因素继续发生变化,就这样反反复复互为因果关系。MyrdalGunnar(1957)一般可以将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划分为相辅相成的“回流效应”、“扩散效应”两大效应。[9]“回流效应”体现在经济实力强的地区能够吸经济弱区域的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向其流动,从而造成弱经济区发展更加缓慢。相反,“扩散效应”体现在生产要素从强经济区向弱经济区流动,从而促进弱经济区发展,缩小经济差距。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体系里,一般回流效应要强于扩散效应,从而导致我国的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逐渐增大。表现形式体现在各个区域经济总量差异不断增大,产业经济组织更倾向于在地域优异、初始生产要素条件较好的区域生根发芽,并且可以进一步吸引周边其它相对落后区域的劳动力、资本、技术、能源等生产要素,这样就进一步循环导致了其它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综合经济区发展差异化程度正是由于资本、劳动、技术、地域文化等要素的互通回流与扩散,进一步促进和提升经济发展效率水平。因此,该理论有助于对各经济区经济发展进行研究以及对于区域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2.2.2 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由一位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rancois Perrotoc)在 1950 年首次提出,属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也成为研究我国区域经济的理论之一。佩鲁提出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是理想的,而现实经济发展差距很大,经济增长一般是有“增长中心”区域的,然后再向周围散发传递效应(赵红亮,2019)。[10]所以,一般会选择各方面要素优越的区域成为“增长极”,假设此区域具有自然、区位、产业等方面的优势,即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促进经济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周围区域经济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和促进国家或者部分区域整体的经济发展。佩鲁指出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不可能在同一水平上,即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不是同步进行的,就像某些不同的区域以不同的增长速度进行,增长速度的大小与地区资源禀赋、政府政策、科技创新水平、人才等密切相关,然后再延伸到其周围其它区域,并最终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增长极的“外部效应”可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由点到面、内部到外围、局部到整体依次递进的发展过程。因此,增长极理论对于我国 8 大综合经济区发展的可投入要素的选择与控制也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CCR 模型和 BCC 模型式
 
3 区域经济发展效率测度及变化分析......................................................................20
3.1 模型的建立....................................................................................................20
3.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23
3.3 数据来源及说明............................................................................................24
3.4 区域经济发展效率测度结果........................................................................26
3.5 八大经济区发展效率的 Malmquist 指数分解............................................35
4 区域经济发展效率影响因素分析..........................................................................40
4.1 计量模型的选取............................................................................................40
4.2 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指标选取....................................................41
4.3 数据处理及平稳性检验................................................................................42
4.4 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分析............................................44
5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主要结论
5.1.1 各区域经济发展效率测度结果
  本文对 2001-2017 年共计 17 年的八大区域(30 个省市区,西藏除外)进行了经济发展效率测度,并对时间趋势进行了 3 段分类(2001-2006 年,2007-2012年,2013-2017 年),在每一段时间里都对八大区域(30 省市区)的经济效率值进行了计算,并根据效率值得大小进行了名次排名,然后再对三个时间段内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效率值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在 2001-2017 年之间中国整体和八大区域的经济效率值是动态变化的,且呈现“W”型动态波动变化。总体上东部沿海的经济效率水平最高,而大西北的经济效率最低。大西北综合经济区从 2001-2009 年一直处于最后一名,2010-2012 年有所上升,但从 2013年又开始沦为最后一名。(2)对八大区域和 30 省域经济效率值进行了 2001-2006年、2007-2012 年、2013-2017 年三个时间段分类对比发现,东北经济区效率值分别为 0.7797、0.6705、0.7555 呈现先降后升的“U”型趋势,名次排名从第五上升到第四,可能原因是辽宁省经济数据指标严重造假对东北经济区的经济效率名次产生提升作用。北部沿海经济区效率值分别为 0.8940、0.8993、0.8695 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型微小变化趋势,名次第二保持不变。东部沿海经济区效率值分别为 0.9325、0.9587、0.9623 呈现一直上升的趋势,排名第一,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于全国各区域,也体现了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理论”。南部沿海经济区效率值分别为 0.8697、0.8185、0.7654 呈现一直下降的趋势,效率值下降了近 0.1 但名次第三保持不变。长江中游经济区效率值分别为 0.7610、0.6652、0.6637 呈现一直下降趋势,效率值下降了近 0.1,名次从第六下降到第七。黄河中游经济区效率值分别为 0.8328、0.7656、0.7450 呈现一直下降趋势,效率值下降了近 0.1,名次从第四下降到第五。大西南经济区效率值分别为 0.7407、0.6606、0.6795 呈现先降后升的“U”型趋势,名次从第七上升到第六。大西北经济区效率值分别为 0.5736、0.6605、0.6480 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型趋势,名次始终保持最后第八名。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二维码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探讨》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生活经济学论文栏目。
Copyright © 2020 硕士论文网 版权所有 电话:18974909803 QQ:190433398
硕士论文网主要为广大毕业生提供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分享硕士论文写作方法,如需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