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是一家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网站,主要提供硕士论文指导、论文修改、论文查重、硕士论文范文参考资料、分享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方法。
您当前所在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旅游管理 > 旅游景区管理论文 > 空间经济学视角下文化旅游消费发展水平的测度

空间经济学视角下文化旅游消费发展水平的测度

来源:硕士论文网,发布时间:2021-04-09 19:38|论文栏目:旅游景区管理论文|浏览次数:
论文价格:150元/篇,论文编号:20210409,论文字数:30056,论文语种:中文,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网第2021-04-09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旅游景区管理论文文章《空间经济学视角下文化旅游消费发展水平的测度》,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内容摘要:消费升级背景下,以文化为主题的现代旅游活动正逐渐成为我国居民的共同消费选择,但文化旅游的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对周边设施的拉动上,因此需要深入分析文化旅游消费的发展水平。本文基于空间经济学视域,构建以地理距离、经济距离和周边设施为轴的文化旅游产业中心分布模型。在该模型的基础上,采用 2009-2019年我国省级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上述三个核心要素对各省文化旅游消费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地理距离和经济距离的增加会显著负向影响文化旅游地区的发展水平;周边设施更好的文化旅游地区所具备的发展水平更高。提升文化旅游地区的发展水平,降低消费者的文化旅游消费成本,需要以文化距离降低地理距离,以更好的信息沟通降低经济距离,以更全面的周边设施建设提升文化旅游发展。
  关键词:消费升级;文化旅游消费;地理距离;经济距离;分布模型
 

  一、引言

  随着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大幅度增加,对消费品的需求层次也随之上升,根据马斯洛的人类需求理论,当居民收入远高于基本生存需求的支出时,对个人价值实现和心理满足的需求就会上升,而旅游消费就是释放消费升级潜力的重要场景。旅游不仅能够满足居民对闲暇时间的有效分配,有效释放工作产生的压力,而且能够带动旅游地区的消费经济,活跃周边市场。同时,随着深度旅游消费需求的不断涌现,传统的观光式旅游已经无法满足我国居民实际需求,以文化和旅游相互结合的“深度旅游”逐渐成为消费者的共同选择。一方面,文化旅游消费更加契合我国居民在消费升级背景下的马斯洛需求,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与地理风景之间存在深入联系,因此开展文化旅游消费,更有助于游客体验旅游地区的风土人情,强化旅游过程中的体验水平;另一方面,文化旅游消费更能带动周边设施的发展,传统的观光式旅游时间紧凑,游客对区域内文化体验相对较少,因此难以挖掘游客的消费热情,而深入的文化旅游可以将文化周边产品、住宿和饮食相结合,有助于实现旅游过程中的消费最大化。由此可见,文化旅游消费无疑是发掘消费升级潜力的重要渠道,但目前对于文化旅游消费的发展水平缺乏有效测量,因此难以说明文化旅游消费的实际作用,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旅游经济研究
  针对旅游经济的研究由来已久,当前研究热点逐渐转移至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旅游经济问题。由于旅游产业的相容性较低,对单一消费者而言,一旦选择在某段时间去往某一区域进行旅游消费,就必然导致同类区域旅游消费的下滑,而对于空间邻接的旅游区而言,消费者的交通住宿成本基本一致,两个地区的旅游消费竞争就会更加激烈。申军波等(2020)的研究指出,旅游空间的设计与地理条件紧密联系,因此具备相似地貌的地区会出现同质化的旅游景区设计,两个地区自然会形成竞争,因此空间视角下旅游产业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挤压”效应。赵书虹和陈婷婷(2020)的研究发现,距离越近的地区,其旅游产生的构成和配置越类似,“空间挤压”效应越明显,因此相同地区的旅游业应该找到异质化发展路径,而不是参与同质化竞争。郑桂玲和黄超(2020)指出,除了地理上的近似性之外,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和景区所在地区的消费水平也会决定旅游经济的活跃度,消费者在旅游消费上进行的消费一般不会高于其可支配收入,因此旅游产业发展必须考虑当地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情况。刘安乐等(2020)根据已有研究的分析,归纳出空间经济学中影响消费者意愿的核心要素“地理距离”和“经济距离”,同时也指出“周边设施”也会深入影响消费者的预期,构成旅游消费中的隐性成本。基于以上研究,对旅游消费可能产生影响的空间因素主要包括三个类别—地理距离、经济距离和周边设施,地理距离越远,则旅游消费的成本越高,越不利于旅游消费行为的产生;经济距离是指消费者消费水平与目的地消费水平的差距,一般而言,消费者不会选择远高于其经济实力的地区进行旅游消费,也不会选择远低于其经济水平的地区进行旅游消费,因此经济距离也是制约旅游消费的重要因素;周边设施则是围绕旅游地区的产业布局,配套设施落后的地区,无疑会极大影响旅客出行安全和消费成本,也会造成旅游消费的下滑。以上三类因素也是本文研究文化旅游消费的重要考察要素。
  (二)文化旅游消费的相关研究
  在旅游消费“空间挤压”效应的影响下,破除旅游产业的同质化发展,就必须将传统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相互结合,以增强旅游消费的体验性。对此,李进军和孙月(2020)的研究认为,旅游经济发展与康养产业联系密切,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旅游人群的年龄也在不断攀升,因此专注于老年人口的康养旅游将成为热点,这类旅游的整体运动强度较小,老年人可以融入当地文化之中,进行长期调理与修养。马凌(2020)则认为,文化旅游是更有可能成为我国主流模型的旅游路线,发展文化旅游能够带动周边设施,如酒店业、零售业和交通业的发展,文化旅游不仅是“生产旅游”,更是“旅游生产”,在游客了解当地文化的过程中,文化的交融又会赋予旅游更多含义。针对文化旅游的发展,其他学者则从闲暇分配和市场活力的角度论述文化旅游的独特价值。由此可见,在众多旅游消费与其他产业的结合过程中,文化旅游是相对热门且具备可行性的一种模式。文化旅游不仅能够提升旅游过程中的体验广度,增加游客对地理风貌和人文环境的了解,而且能够有效增加旅游消费的深度,为当地经济创造更多收益。但文化旅游与传统旅游具备类似的特征,即内生价值相对较少,外部价值相对突出,这也是本文聚焦于文化旅游发展水平的重要原因。

  三、核心问题与研究假设

  (一)核心问题
  我国的文化旅游消费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从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区域经济发展。首先,我国不同地区对文化旅游消费的认知不统一,文化与旅游结合的程度不一致,导致文化旅游消费的效果不同,部分地区虽然提出了文化旅游消费相结合的目标,但在实施过程中依然沿袭传统的观光游方式,很难展现出文化旅游消费的内在特点,从而缺乏对旅游经济的深入挖掘。其次,文化旅游消费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特征,对于邻近旅游区而言,往往具备同根同源的文化传统,因此在打造文化旅游消费品牌时,就会不可避免的陷入同质化发展之中,这不仅会导致外来游客的分流,而且由于内部竞争的加剧,会导致经济收益下降。最后,文化旅游消费的直接经济影响并不明显,从文化旅游消费本身来看,无论是对文化传统的深入挖掘,抑或对传统旅游景区的民俗性改造,都会增加地方政府(或运营商)的投入,而旅游景区本身收益水平相对较低,难以在短期回收成本。但文化旅游消费的经济特点主要集中在其发展上,需要进一步考察和测量其发展特征。总结以上问题可以发现,我国文化旅游发展本身存在差异性,因此需要借助空间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同时还要从文化旅游的发展视角说明其经济作用。对此,本文将聚焦于以下两个方向展开研究:第一,构建文化旅游消费的发展测量指标,从而全面反映文化旅游发展水平及其经济作用;第二,从空间经济学视角展开文化旅游消费发展的量化分析。
  (二)研究假设
  基于经典的“C-P”(中心 - 周边)模型,本文绘制的中心分布模型(金字塔模型),该模型能够较好说明文化旅游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特征。根据消费者的消费距离排布,旅游地区可以由上至下分为中心区域、重点区域、周边区域和辐射区域。一般而言,与消费者消费距离(包括地理距离和经济距离)越近的地区,也就是消费者选择旅游目的地可能性越大的地区,其消费距离越短,更有可能成为文化旅游的中心区域,而中心区域无疑具备更高发展水平。由此提出本文的假设 1和假设 2:H1:地理距离更短的文化旅游地区所具备的发展水平更高,地理距离的增加会显著负向影响文化旅游地区的发展水平。H2:经济距离更短的文化旅游地区所具备的发展水平更高,经济距离的增加会显著负向影响文化旅游地区的发展水平。上文已经说明了中心区域同样会对下游区域产生明显的空间挤压效应,这是由于中心区域往往具备更好的周边配套设施,例如成本更低的交通通勤成本、种类更丰富的住宿选择以及更廉价的特色美食,这些周边设施无疑成周边区域的隐形成本,金字塔下半部地区体积逐渐增大,就是由于周边设施不足而导致的成本增加。基于这一分析,本文提出假设 3:H3:周边设施更好的文化旅游地区所具备的发展水平更高,周边设施的提升会显著正向影响文化旅游地区发展水平。

  四、指标构建与实证模型

  (一)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时间为 2009-2019 年,共计 11 个统计期,2009 年之后我国大陆各省统计年鉴口径相对一致,且缺失情况相对较低,因此更有利于展开统计分析,同时 2009 年也是我国文化部与国际旅游局发布《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重要节点时期,与本文主题相互契合。研究对象为我国大陆地区 31 个省、市、区,所有原始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文化和旅游年鉴》(2018 年前为《中国旅游年鉴》)和各省统计局,针对部分缺失值采用插值法进行处理。
  (二)文化旅游消费发展水平指标
  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采用熵值法构建文化旅游消费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在指标层中,主要从文化旅游消费的市场、产业和具体业务展开。文化旅游消费市场主要包含区域内部可支配收入、价格水平、景区数量和文化特色,可支配收入和价格水平能说明该区域消费者的消费潜力,这也是形成文化旅游消费的必备因素,景区数量和文化特色则是区域内部景区打造文化旅游消费体验产品的重要基础。文化旅游消费产业则包括产值、就业人口、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四个方面,产值、就业人口均能够反映文化旅游产业在区域内部整体产出和活跃程度,而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则代表了文化旅游产业在当地旅游业中的占比情况,反映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受重视程度。文化旅游消费业务则参考了《国务院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的相关内容,包括旅游业务、文创业务、数字业务和金融业务四个方面,其中数字业务的相关数据通过在携程、美团、飞猪三大旅游平台上进行 Python 抓取,而金融业务则在区域性银行机构官网文件中采用 Python 抓取关键词获得。基于如表1 所示的指标体系并获取相应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即可采用熵值法计算,得到我国 31 个省级区域的文化旅
游消费发展水平。
  (三)实证模型
  在构建文化旅游消费发展指标的基础上,本文还需要采用实证模型说明相关因素对文化旅游消费发展的影响。对此,本文采用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首先,空间滞后模型(SLM)是观测区域内部空间溢出情况的主要模型,公式如下:
  y=ρWy+Xβ+εt                     (1)
  公式(1)中,y 表示由 N 个被解释变量所构成的 N*1向量;X 为 n*k 的解释变量矩阵;ρ 为空间自回归系数,用以说明内部空间溢出水平;随机扰动项 εt =(ε1t,…, εNT)`,其中 εit代表各个系数矩阵的扰动水平,该项目服从独立同分布。其次,空间误差模型(SEM)能够解释邻接区域随机扰动项之间的空间溢出现象:
  y= Xβ+μ,μ=δWμ+ε,ε~N(0,σ2In)           (2)
  公式(2)中,δ 即为衡量邻接区域的空间影响系数,其他符号定义与式(1)中一致,且存在 μ=(μ1,…,μN) `。最后,还需要说明空间权重矩阵的权值,同时定义地理距离和经济距离,地理距离基于法国 CEPII 数据库中所统计的球面数据(我国各省会城市间的球面距离),同时根据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可支配收入构造经济距离。至此,本文得到所有实证所需的指标与模型。

  五、实证结果分析

  (一)文化旅游消费外部水平测量
  基于如表 1 所示的指标体系,在 SPSS 18.0 软件环境中采用熵值法计算我国各省文化旅游消费发展得分,并根据得分进行排序,结果如表 2 所示。我国各省文化旅游产生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即使是得分第一的北京市也仅有0.7890,绝大多数地区的文化旅游消费发展得分处于0.40-0.60区间,说明我国文化旅游产业整体的发展价值尚未展现,消费的吸引力相对较低。从空间结构上来看,东部地区的江苏、浙江、海南等省份排名较高,说明东部地区文化旅游产业设施相对完善,文化旅游整体吸引力相对较强;中部地区的河南、湖北、湖南等省份排名居中,说明中部地区文化旅游消费得到一定程度挖掘,但外部效应整体逊于东部;西部地区除重庆、四川排名靠前外,其他地区排名落后,说明西部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水平较低,且与其他省出现明显差距。
 文化旅游消费发展水平指标体系
  (二)各省文化旅游消费发展的空间分析
  在 Matlab 2013 软件环境下针对我国各省市间的文化旅游消费发展的空间情况进行实证,主要考察空间滞后拉格朗日算子(LMLAG)和空间误差判别因子(LMRR)的显著性情况。针对地理距离、经济距离和周边设施三个核心解释变量,分析采用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进行分析。由于三个解释变量的空间滞后拉格朗日算子均不显著,而空间误差判别因子显著,因此 SEM 模型的结果是具备统计价值的。 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第一,从地理距离的角度来看,SEM 模型的估计参数 δ 在 1% 的水平下显著为负,说明地理距离与地区文化旅游消费发展得分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地理距离越短,地区文化旅游消费的发展特征越强,这一结果印证了本文的假设 1。从理论角度来看,消费者与旅游地之间的地理距离越远,两者的交通成本越高,且目标旅游地的地方文化对消费者所在地的影响越小,因此对消费者的吸引力相对较低,这就造成了文化旅游消费和地理距离间的负相关关系。 第二,从经济距离的角度来看,SEM 模型的估计参数δ 在 1% 的水平下显著为负,说明经济距离与地区文化旅游消费发展得分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证明经济距离越少,则地区文化旅游消费的发展特征越强,该结果证实了本文的假设 2。由于经济距离决定了消费者和目标旅游地之间的经济差距,从马斯洛需求理论来说,旅游消费是在满足必须消费的基础上展开的“闲暇”(leisure)消费,因此消费者不会让文化旅游消费的支出超出其必须消费,或是对必须消费造成负担。因此过远的经济距离也会导致消费者的选择下降,同时也体现了目标旅游地更低的发展特征。第三,从周边设施的角度来看,SEM 模型的估计参数δ 在 1% 的水平下显著为正,周边设施水平每提升 1 个单位,文化旅游消费发展将提升 5.2499 个单位。这一结果印证了本文的假设 3,即文化旅游消费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周边设施的丰富性,缺乏周边设施铺垫的文化旅游消费,虽然具备较好的内部体验,但由于周边设施造成的隐形成本,将极大制约消费者选择,影响其发展发挥,无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而更好的周边设施建设,将有效提高文化旅游的消费体验,实现文化旅游区域周边经济增长。

  六、政策建议

  第一,以文化距离缩短地理距离,以区域文化打动旅游消费者。地理距离是导致文化旅游消费发展下降的核心原因,但地理距离也是天然存在的客观障碍。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不断增加,中西部地区的交通路网设施已经逐步赶上东部,在成本上也没有劣势,因此交通条件已经不再是形成地理距离的障碍。但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传统差异较大,就会导致旅游消费者担忧旅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吃穿行住等多方面问题。针对这一现象,中西部地区应该因地制宜,推出区域旅游与文化传统相结合的活动,同时开展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活动,通过文化溯源、寻根等方式,寻求本地文化与其他地区文化间的联系,针对性推出旅游服务,从而降低文化差异造成的不适感,缓解因过远地理距离产生的负发展问题。第二,以更为透明的信息策略展现当地物价水平,从而降低与消费者间的经济距离。在我国宏观物价监管调的基础上,各省市的价格水平实质上并不存在较大差距,核心问题在于部分旅游景区内部存在的“定价乱、乱定价”问题,制约我国消费者开展文化旅游消费的一大原因就是个人消费难以承担目的地物价,许多旅游景区推出的文化旅游项目成为变向宰客和强制购物的手段。对此,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加强文化旅游过程中的数字信息建设,以更为开放和透明的形象建立消费秩序,以更严厉的手段规范文化旅游项目运营,保障消费者切身利益,就是保障旅游业的长盛不衰。对此,要通过更高效的沟通手段降低与文化旅游消费者之间的经济距离。第三,进一步推动中西部文化旅游周边设施建设,挖掘中西部传统文化精髓。我国东部对于文化旅游的挖掘和开展已经逐渐形成了完备的体系,许多周边产业随着传统文化挖掘落地生根,逐渐成长为文化旅游产业周边的重要支柱,从而降低了东部文化旅游的隐性成本。而我国中西部地区目前还处于相对落后的传统旅游经营方式之中,旅游业经营者缺乏创新和开发精神,因此很难抓住文化旅游相互结合的融合点。针对这一问题,地方政府要成为推动中西部地区文化旅游相互融合的推手,通过校企结合、专家调研和外部协作等方式,构建本地文化旅游产生开发的基本模式,进而逐渐打造适合本地区情况的文化旅游服务,并在该服务的基础上形成周边设施配套,从而降低消费者的旅游成本,增强文化旅游业吸引力。
 

参考文献:

1. 申军波,徐彤,陆明明,翟燕霞 . 疫情冲击下旅游业应对策略与后疫情时期发展趋势 [J]. 宏观经济管理,2020(8)
2. 赵书虹,陈婷婷 .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动力解析及机理研究 [J]. 旅游学刊,2020,35(8)
3. 郑桂玲,黄超 . 城乡居民收入对旅游消费动态影响实证研究 [J]. 商业经济研究,2020(12)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二维码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空间经济学视角下文化旅游消费发展水平的测度》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旅游景区管理论文栏目。
Copyright © 2020 硕士论文网 版权所有 电话:18974909803 QQ:190433398
硕士论文网主要为广大毕业生提供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分享硕士论文写作方法,如需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