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是一家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网站,主要提供硕士论文指导、论文修改、论文查重、硕士论文范文参考资料、分享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方法。
您当前所在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宏观经济学论文 >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尺度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尺度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分析

来源:硕士论文网,发布时间:2021-06-23 15:27|论文栏目:宏观经济学论文|浏览次数:
论文价格:150元/篇,论文编号:20210623,论文字数:30056,论文语种:中文,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网第2021-06-23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宏观经济学论文文章《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尺度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分析》,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本文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对新世纪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进行了全方位梳理及研究。文章基于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及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视角,在系统总结区域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及我国理论界关于区域发展理论的前提下,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区域经济差异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人文地理学学科基础,创新性定义了区域及区域经济差异等基础概念,构建了区域经济差异多尺度与多机制研究框架,并以此为核心轴线,构建了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有机结合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测度了不同空间尺度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及差异,分析了区域经济差异的多空间尺度时空演化特征,揭示了区域经济差异的驱动机制,总结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及对策建议,研究为分析不同尺度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驱动机制提供了分析框架,是一项实用性较强的基础研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一、研究背景
(一)推动形成新时代中国区域协调格局的时代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优先发展东部沿海阶段(1979--1991),兼顾中西部地区发展阶段(1992--1999),区域统筹发展阶段(2000--2017),这三个阶段是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一个过程[1];经过改革开放40 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以超过平均每年 7%的速度快速发展、国民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文化事业、生态环境事业也稳步推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及综合地位日益提升。但伴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是各种各样矛盾和问题的加剧,其中区域经济差距扩大与城乡差距扩大成为影响现代化进程中的两大难题;与此同时,地方在推进经济发展进程中,由于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关系处理不当,也出现了省内区域经济差距扩大、贫富差距拉大、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失衡、城乡发展失衡、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等诸多问题,地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影响了各区域及国家整体宏观经济运行效率。区域经济差异作为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适度的差异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但过大的差异不仅阻碍区域间有序竞争,还可能危害到整体经济快速增长与社会稳定发展,古人曰:“不患寡而患不均”,即差异的扩大有时比贫穷更加可怕。由此,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区域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即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发展也进入到区域协调发展阶段。新时代,我国区域发展更加强调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发展更加突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国家层面强调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持续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三大战略;地方层面要求围绕国家总体战略及三大战略,推进解决地方区域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新时代的区域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全方位、多层次的协调发展,其中经济协调是核心,而经济协调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由此明确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时空特征,是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的时代需求。
 2001--2016 年平均差和标准差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变化
(二)推动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需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发展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创立了系统的社会主要矛盾学说[2],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根本矛盾的外在表现形式,两者是相互统一的,根本矛盾是不变的,恒久的,主要矛盾是变化的、阶段的,正确认知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对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全党工作重点开始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十一届六中全会又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3],自此紧抓这个主要矛盾,以经济建设为核心,大力推进改革开放进程,促使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本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党的十九大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研判,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标
  围绕研究的科学问题,按照“状态--过程--机制”的研究范式,遵循“时空演化特征(什么样?)--驱动机制(为什么?)--对策建议(怎么办?)”的研究主线,综合应用多元统计分析、空间关联分析及空间计量分析等方法模型,基于区级、省级、地级等三个不同空间尺度,对新世纪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进行
多维度、多尺度的实证研究,以期达到以下目标:(1)在理解和定义区域及区域经济差异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因应区域经济差异在不同空间尺度表现出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从多空间尺度视角出发,构建具有一定普适性的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的逻辑分析框架,即包含逻辑分析体系、指标测度体系及方法支撑体系于一体的分析框架,为类似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2)通过对不同尺度单元区域经济差异的对比研究,揭示区域经济差异在不同空间尺度的时空分异特征,探究区域经济差异尺度嵌套特征,分析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驱动机制,为经济地理学的尺度转换理论和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提供实证支持和细化补充。(3)在分析区域经济差异多尺度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的基础上,提出新时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为在空间上实施精准施策、因地施策提供方向和目标。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1.  进一步深化区域经济相关理论与方法
  区域经济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且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经济现象,我国国土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区域经济差异是我国基本国情之一,适当的差异有助于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但差距过大将直接危害整体经济快速增长与社会稳定发展,因此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研究将尝试总结提出区域及区域经济差异等相关概念,并在总结区域均衡、非均衡及协调发展理论等相关理论的前提下,构建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尺度和多机制分析框架体系,并以此为主线展开研究,研究有助于深化区域经济相关理论,并进一步拓展技术方法。
第二章   理论支撑与研究综述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区域与区域协调发展
(一)区域
  “何为区域”是研究一切区域问题的核心与起点,但目前关于区域概念的理解不同学科及不同学者之间并未达成共识。区域作为一个专业概念最早从地理学开始,地理学者认为区域是形态上内部性质相对一致而外部差异性最大的地表连续的地段,是研究各种现象在地表特定地区结合成复合体的趋向的[15-16];区域规划学者将区域视为一个空间概念,指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17];政治学者认为区域是国家管理的具有一定行政等级的行政单元;社会学者则把区域看做是具有共同语言、信仰、文化、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群落[18];经济学者认为区域是一社会经济综合体,其是由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且具有特定地域特征[19];区域经济学者认可度较高的是区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标而作为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20]。在总结各学科对区域概念普遍认知基础上,基于人文地理学科视角,本文认为区域是指依据一定目标和标准对地球表面进行主观划分而得到的一定尺度上、一定范围内的地理空间单元,其是由生态、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内聚力合力形成的具有相对完整的结构和独特的功能,且有序动态运行的有机整体。依据定义,认为区域具有五大属性:一是空间性,即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地域空间实体,是人类利用生产资料等要素进行经济活动的载体;二是系统性,即区域包含生态、经济及社会等诸多子系统,子系统间耦合关联作用推动系统动态发展;三是尺度性,即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可以划分不同层次的类型区域,且尺度的不同造成各类型区域范围和界限的差异;四是相似性,即区域的划分是依据一定的目标和标准主观划分的地理空间单元,每一区域各子系统内构成要素之间具有相似性,但不同区域之间各要素存在差异,即区域内部具有相似性、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五是动态性,即区域子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及不同区域之间通过物质交换、能量流动等多种形式推动区域有序、动态发展,同时随着区域动态发展,统一划分标准下,区域发展类型也呈动态变化。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主张在区域间均衡布局生产力、进行投资、发展相关产业,最终实现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主要代表性经典理论有:新古典区域平衡发展理论、大推进理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等。
 
(一)代表性均衡发展理论综述
1.  新古典区域平衡发展理论
  新古典区域平衡发展理论是在一系列基础假设之上提出的,这些假设主要有:区域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生产中有足够资本和劳动力要素,且相互之间可完全替代;生产要素及信息可以完全自由流动等;满足系列假设的前提下,该理论认为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资本、劳动及技术的自由流动,将最终使得区域经济趋于均衡发展[41]。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要素报酬存在剪刀差是该理论的主要基础,即发达地区人均资本量相对较大,基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资本回报率随着资本的增加而降低,欠发达地区劳动力相对充足,同理劳动力工资随着劳动力的增加而降低,这种要素报酬间的差异将推动不同区域间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以获取最大收益,长期流动的结果使得要素价格及收益在不同区域间趋于均等化,最终促使区域经济均衡化发展。
2001--2016 年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平均差和标准差
第三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支撑
第一节   逻辑分析体系与尺度单元划分
第二节   指标测度体系与数据来源
第三节   研究方法支撑体系
第四章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尺度时序演化特征
第一节   区域经济差异的综合评价
第二节   区域经济差异的尺度嵌套分解
第五章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尺度空间演化特征
第一节   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关联特征
第二节   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分类特征
第三节   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分区特征
第六章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驱动机制
第一节   区域经济差异驱动因素的综合分析
第二节   区域经济差异驱动因子的综合分析
第七章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及对策建议 
第一节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及原则
第二节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本文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对新世纪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进行了全方位梳理及研究。文章基于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及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视角,在系统总结区域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及我国理论界关于区域发展理论的前提下,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区域经济差异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人文地理学学科基础,创新性定义了区域及区域经济差异等基础概念,构建了区域经济差异多尺度与多机制研究框架,并以此为核心轴线,构建了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有机结合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测度了不同空间尺度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及差异,分析了区域经济差异的多空间尺度时空演化特征,揭示了区域经济差异的驱动机制,总结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及对策建议,研究为分析不同尺度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驱动机制提供了分析框架,是一项实用性较强的基础研究。研究主要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一)构建了区域经济差异多尺度与多机制逻辑分析框架
  围绕论文研究的科学问题及目标任务,在定义区域及区域经济差异等基础概念的基础上,从多空间尺度视角出发,构建了包含逻辑分析体系、指标测度体系及方法支撑体系于一体的,同时具有一定普适性的区域经济差异多尺度与多机制逻辑分析框架。研究认为“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尺度时序演化特征→区域经济差异的尺度分解特征→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尺度空间演化特征→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元驱动机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是区域经济差异多尺度与多机制分析研究的核心轴线,基于此对中国地级、省级、区级等三级空间尺度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实证探讨;研究在尝试构建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综合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从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两大方面探究了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尺度时空演化特征,并从驱动因素和驱动因子两个角度出发揭示了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元驱动机制。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二维码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尺度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分析》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宏观经济学论文栏目。
Copyright © 2020 硕士论文网 版权所有 电话:18974909803 QQ:190433398
硕士论文网主要为广大毕业生提供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分享硕士论文写作方法,如需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