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是一家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网站,主要提供硕士论文指导、论文修改、论文查重、硕士论文范文参考资料、分享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方法。
您当前所在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学学位论文 > 论河北民歌的保护与传承

论河北民歌的保护与传承

来源:硕士论文网,发布时间:2021-09-10 15:52|论文栏目:汉语言文学学位论文|浏览次数:
论文价格:150元/篇,论文编号:20210910,论文字数:30056,论文语种:中文,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网第2021-09-10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汉语言文学学位论文文章《论河北民歌的保护与传承》,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河北省是我国重要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民族的始祖,即黄帝、炎帝与蚩尤曾在河北这片土地上征战,开创了中华文明的新篇章。春秋战国时期,河北隶属燕国与赵国,因而有“燕赵”一说。而元、明、清等将国都定都于北京,使得河北成为京师重地,更是将河北各方面的发展推向新的发展台阶。繁荣的社会、熙攘的人群共同编织了河北省的历史,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文明,而其中较为耀眼的河北民歌艺术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支。
摘要
河北省蕴藏着大量的民歌资源与文化。这些民歌多产生于农耕社会,是时代的体现、劳动人民感情的宣泄以及对社会的看法的集结,也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然而,由于现代社会发生巨变,时代观念在改变,外国异样文化不断输入,人们情感宣泄的表达方式逐步丰富,现代科技带来了异彩纷呈的娱乐节目,传统的河北民歌已经难以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其所传播的价值,承载的时代精神也与现代格格不入。因此,这些主要依靠口口相传的传统民族歌曲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面临被时代淘汰的威胁。
本文正是基于这一时代背景下,探讨河北民歌出现保护与传承危机的原因进而提出保护这一民粹的一般性建议。首先,对河北民歌的基本概况,即它的发展历程、风格特点以及文化价值等作了简要的概述,这为下文河北民歌传承与保护的现状以及措施制定埋下伏笔。然后,本文就河北民歌保护与传承的现状,从其存在空间、新社会时期人们的观念等方面着手进行了详细介绍,发现它在现代的延续以及在未来的传承都存在着困境。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保护与传承河北民歌的相关措施,即一方面完善河北民歌保护体系,从法律的建立健全,加大财力投入与配套措施制定,开展普查,依靠专家指导等方面开展;另一方面,则要改进河北民歌传承机制,抓好民歌传承人的培养,增强教育力度,改革有关音乐教育,增强与国外艺术交流等。
 
 
关键词:河北民歌;保护;传承

第一章 河北民歌基本概况
1.1 河北民歌的发展历程
河北省是我国重要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民族的始祖,即黄帝、炎帝与蚩尤曾在河北这片土地上征战,开创了中华文明的新篇章。春秋战国时期,河北隶属燕国与赵国,因而有“燕赵”一说。而元、明、清等将国都定都于北京,使得河北成为京师重地,更是将河北各方面的发展推向新的发展台阶。繁荣的社会、熙攘的人群共同编织了河北省的历史,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文明,而其中较为耀眼的河北民歌艺术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支。
远在原始社会,河北民歌就在劳动人民的集体劳动中形成雏形,尔后经过漫长的历史逐渐丰富唱腔、歌词与内容等,进而演变成当今受到重视的文化遗产。《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民歌词集,囊括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这五百年流传于诸侯国的众多民歌。它的重要特点就是巧妙地利用率现实表现艺术手法,记录了当时社会的生活情境与阶级矛盾,以及劳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春秋战国时期以来的有关资料都载有河北民歌的史料。《诗经》中的《汉书·艺文志》就记录下了13首河北民歌。
唐代于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文化兴盛的重要时期,尤其是盛唐时期,边疆的特色歌舞被大量引入中原,其对河北民歌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同时,唐宋的民间音乐,尤其是戏曲与说唱类艺术音乐兴盛繁荣起来,此阶段,舒适性强的民歌音调成为河北木板大鼓艺术形成的重要基础,促成了它的产生与发展。
论河北民歌的保护与传承
元朝的小令也是民歌的一个种类。当前,张家口民歌因取名与“令”有关,因而仍能看见“令”的影子,如《山花令》。然而,由于元朝统治者对民间艺术进行镇压,元朝的小令被严令禁唱,因而,流传至今的小令已经屈指可数。
明清时代,新兴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崭露头角,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越来越突出。此种社会背景下的思想意识越来越强,人们通过各种渠道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内心活动。民歌正式在这种情况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重要体现就是已经存在依靠民歌生存的半职业艺人。清代末年,处于水生火热中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劳动人民逐渐意识到要进行改革或是革命,因此,此阶段的民歌主题集中在了反侵略方面。
20世纪,一系列的革命运动与文化运动掀起了河北民歌唱响反帝反封建的高潮,民歌发展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参加革命的人民群体为了激起民众有生力量,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进而通过众多形式来鼓舞民众起来反抗,而民歌正是这样一种有效渠道。此时期民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传唱了人民生生不息的精神与团结的精神,并被大量地向外扩散,而边远地区的民歌也在逐渐传向内地。二者一来二去,促成了民歌的一派繁荣发展的景象。
新中国成立之后,劳动人民的地位得到提升,而此时河北民歌由于时代背景发生重大转变,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此时的发展主题又主要体现在人民新生活的主题上来,歌声欢快明朗,且伴随着“诗、歌、舞”相结合的形式。
1.2 河北民歌的特点分析
河北民歌存在于河北生活的每个角落,伴随着河北人民生命的每个阶段。揽在手上的婴儿,母亲为他哼唱“摇篮曲”;牙牙学语的小孩在大人的教导下开始学唱各种童谣,如“数蛤蟆”和“数乖乖”;成长的少年,则在“放牛歌”、“割草歌”的歌唱中茁壮长大;待到长成青年时,社会的丰富多样更加显著,此时,回荡耳边的民歌像是在诉说工作、爱情、历史等故事,这与追求幸福生活不无关系。一言以蔽之,河北民歌就是河北人民的宽衣镜,就是河北人民的小喇叭,是人们生活经过加工的艺术再现,也是人们感情的凝聚与集中表达。
1.2.1 河北民歌的地域分布特点
河北省历史悠久,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的文化,这为河北民歌多元素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据此,河北民歌可依据地域的不同又存在不同的发展分支,即东部沿海这一支、冀中平原这一支和西部山区那一支。首先,东部沿海,尤其是沧州的东、北和渤海湾等地,海上渔业较为发达,因此,河北民歌在此一带的发展主要很多取材于海上作业材料,涌现出了一批有名的东部渔歌,如《渔鼓》、《拉网罗》、《渔民号子》。跌宕起伏的旋律勾勒出打鱼人的热情与自豪等情感。其次,冀中平原则处于河北的腹地,千百年来,河北民歌在此地得到多种元素与背景的影响,因而内容丰富。此处的民歌多以小调体呈现,短小但又气势诙谐,音乐唱腔平稳,叙事简单随性。仍在流传的抒情歌有《小放牛》、《送情郎》、《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传唱革命的近代民歌有《王大妈要和平》、《打得日本回东洋》等。就音乐结构而言,此地区的河北民歌大多以节的形式存在,即一段旋律搭配多段歌词;就音乐内容而言,此处的民歌大多反映了当地的民俗习惯,展现的画面多由生活片段组成,既叙事又抒情。最后是西部山区。该区域的民歌不仅汇聚了平原地区歌曲的一般特点外,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歌曲还带有浓厚的山歌特征,如《你走那个山梁我走沟》。虽然此类民歌在河北民歌所占的比重不大,但是由于其曲风特别,新鲜的内容与别样的唱腔惹人爱,因此,流传至今的民歌仍未人们所喜爱。
1.2.2 河北民歌的题材分布特点
民歌源于人民心声的表达,是人民生活现实的缩影。河北民歌作为一种即兴的口头艺术,其发展是经历了无数人们的口头传唱与即兴创作得以繁荣,取得现在这一辉煌的成果的。河北民歌的创作、歌唱与流传过程是三位一体的,即在创作之时就需要开口歌唱,而歌唱的同时又被他人所传唱。河北民歌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四个大类,即小调、山歌、劳动号子与花会歌曲。小调即小曲,是四种形式中最广为传唱、数量最多的一种河北民歌。
1、小调
如上所述,小调式河北民歌中传唱最广,歌曲数量最多的一种体裁。小调的音乐结构是不固定的,它是与歌曲所要表达的感情密切相关,而情感又主要通过歌词来体现,因此歌词成为了小调音乐结构的主要决定因素。小调中的歌词大多是七字句,当然,其他字句,如五字句和十字句也不少见。从小调的结构来看,音乐段结构运用最为广泛,这是因为这种结构与歌词的结构较为接近吻合,长短句更容易嵌套进这种结构当中,因此小调中常常能见到三句单乐段结构,五句单乐段结构和七句单乐段结构。而二、三段体结构的形式则不多见。再者,河北小调的五声调式形式比较常见,歌曲的旋律比较平稳。相对于劳动号子,小调的节拍形式比较多样,存在四二拍、四三拍、四四拍、散拍、混拍等多种拍子形式。
2、山歌
河北是一个地形多变的省份,丘陵、高原和山地占据了河北省的大部分面积。也正是因为地域的不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存在不同地形的人们所创造的民歌也就出现了差异。从地形来看,河北山歌受晋西北等地区的影响较多,其所选用的题材多来自即兴的激情,人们往往能就地取材,通过身边的景物来抒发当时热烈的情感。从河北山歌的结构来看,这种形式的歌曲往往结构比较简单,常以四小节组成一个乐句,而第一乐句又要高于主音四至五,甚至八个度上,且呈现对称的特点。整个山歌给人的感觉是情感跌宕,曲调悠长,不听到最后是不能完全把握歌曲所传达的情感的。
3、劳动号子
民歌原本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劳动号子也不例外。劳动号子的发源多跟人们的劳动生产密切相关。河北的劳动号子根据劳动工种的不同,可以细分为渔民号子、搬运号子、工程号子以及船工号子这四类。从劳动号子的歌曲强调来看,这种民歌的音乐节奏与劳动节奏十分接近,音乐节奏随着劳动节奏的强烈而强烈,分明而分明,抑扬顿挫,铿锵有力。这可以体现在它的节拍上。一般而言,劳动号子的节拍通常有四二拍和四四拍。这种节拍原本就显得节奏感十足,加上歌唱者带有那份劳动的热情,就更加显得十分悦耳。号子的音调相对其他民歌而言就比较简单了,歌曲的主要唱词由领唱来负责,合唱部分则常常以对答的形式来表现,这充分体现了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感情相互交流的需要。此外,劳动号子的生存发展相对于其他题材而言更为独立,虽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劳动号子的生存土壤已经越来越贫瘠,但是其作为一中民歌文化艺术在艺术的林地中将永远占有其应有的位置。
4、花会歌曲
顾名思义,花会歌曲就是河北人民在举办相关的庆典活动时所歌唱的民歌。由于是在庆典活动时开唱的,花会歌曲的演唱者往往会伴有民间乐器的伴奏,与舞者的伴舞。值得注意的是,花会歌曲一般来自于小调但又不同于小调,也就是说,花会歌曲是在小调的基础上加工而来的。这是因为,花会歌曲需要配合舞蹈动作,只有节奏明快清晰,舞者才能更好地跟随歌曲舞动。河北的花会歌曲丰富多样,分支繁多,比如舞花鼓、井隆拉花等。
除此以外,河北民歌还有其他体裁名扬全国,比如儿歌、念佛调、下神调等。儿歌,顾名思义,是与儿童有关的。河北的儿歌主要是由家长唱的,目的是为了哄孩子,当然,也有少部分的歌曲是由小孩唱的。这些儿歌大多在八度以内,对于初学者而言,十分容易上手。由于民歌的生存发展与时代存在紧密联系,因此,为了歌颂我国抗战时期出现的一些“小小飞虎队”,河北民歌中也有不少用来纪念这些英勇少儿的歌曲,如《儿童团》。叫卖调最开始是民间艺人为了招揽生意而创作的“广告曲调”。叫卖调的歌词与歌唱人的生意有关,是即兴的,也是单一的。念佛调是人们用于与神明交流,向上天祷告时所要用到的一种腔调。一般说来,念佛调的曲调平稳,没有那种情感跌宕的唱段,相对于其他歌曲而言就显得乏味,但也有少量的歌曲,如《担经调》就是一种旋律较强的动听歌曲。下神调与念佛调的作用比较接近,也是用来与神明进行对话的音乐,曲调欢快。不过,与念佛调不同的是,下神调主要是由巫神婆来唱的。
1.3 河北民歌的价值
民歌与纯艺术形式上的音乐存在显著的迥异,对此,中外各国的音乐家们都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柯达依指出,民族优秀传统音乐的继承只能从民间音乐歌曲中体现,即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民歌的一大重要价值。河北民歌作为我国民歌的重要分支,传承与反映了河北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的点点滴滴。因此,要对河北民歌有深入的探讨,就要将其与河北省的人文环境相联系,与河北省的发展历程相接轨,而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将其视作纯粹的音乐。既然如此,河北民歌作为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部分,它的价值是如何展现的呢?本文将从民俗文化的传播、地方文化的记录、历史情况的记载等三方面着手分析。
1.3.1传播民俗文化
河北省不同区域的民歌存在差异反映出了区域民俗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河北民歌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谚语“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巧妙地诠释了文化的地域性差异,而这种地域性差异则源自地域的生活、风俗、宗教信仰、社会结构、语言等的影响。民歌并不是一种鼓励的艺术表现手法,它是在人类文化的大背景下徐徐发展而来,是以音乐为载体,通过音乐来表达当地民俗与风貌的一种表现手法,因此,关注民歌就要关注它的发展与形成,就要注意到它的来源始于社会文化脱不了干系的。社会文化与民歌的联系不仅体现在民歌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且社会又反过来作用民歌的表现手法与形式,而人则是对民歌影响的极其重要的社会组成部分。由于民歌的产生于人,发展于人,因此,人对民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人在社会中又由于存在群体性特征,因而被划分为多个社会阶层。音乐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中所获得的发展资源,以及对其进行创作的阶层存在文化、经济等背景差异,因而也展现出来的特点各异。据此,中国的传统音乐通常可按照阶层划分为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而民歌恰巧反映的是民俗文化中的人文特征,通过艺术的表现手法传承文化。民俗既是一种可感可见的社会群体现象,又同时以一种难以触及的意识形态存在。在河北省,河北民歌所传承的民俗文化寄予于包括民歌在内的各项音乐事象中,换而言之,民俗文化的传播离不开民歌。河北省的诸多民俗,诸如民众迎神赛社的仪式、婚丧嫁娶等,民歌的助兴与寄语幽思的作用十分显著,这也在某种方面上奠定了其在民俗方面的重要地位。再比如,在河北省的衡水区域,大喜之日的新浪与新娘需要通过儿女双全的人家歌唱民曲的方式来获得祝福。该仪式与民歌无直接关联,但如果缺少了民歌的演唱环节,喜庆的气氛与隐藏于人心渴望祝福的愿望就难以达成。民歌融入民俗,民俗需要民歌来帮衬已俨然成为一种受欢迎的模式。在多数情况下,民歌更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俗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比如,反映过年习俗的民歌有《过年歌》、《冬日九九歌》等;用于婚礼现场增加喜庆气氛的民歌有《新媳妇下厨房》、《拜天地歌》等;用于歌颂农事的民歌《打场歌》、《夯歌》;而出现在民众日常生活的民歌则有《宝锁歌》等。此外,河北民歌还影射了许多民俗文化信息与精神文化,这主要是因为民歌的创作要取材于民俗心理与民俗行为。河北民歌的产生与发展也不能脱离这个规律,河北人民的行为习惯与爱好倾向能够很好地体现在民歌那曲调与歌词中,“观其音而知其俗”形象地描绘了这一现实。
1.3.2地方文化的记录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河北民歌,在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吸纳、沉淀与丰富了河北地方文化。对河北人民而言,博大精深广为流传的河北民歌是一份弥足珍贵的传家宝,它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展现了其艺术欣赏价值,同时又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得以多样化,体现着多元的文化认同价值。第一,河北民歌的唱腔首先折射出河北的语言文化及其特点。世代流传下来的河北民歌经历了多个世纪,经由不同时代、不同语言与腔调河北民众的传唱,因而其发音与唱腔中明显带有河北方言的特色。例如,河北张家口的民歌唱词“正在翻愁怅”中的“犯愁怅”,再比如“滚水”,这些河北地方语言在河北民歌中比比皆是。这得益于民歌发展过程中河北人民的创造智慧。河北民歌对河北方言的广泛吸纳与运用不仅体现了河北方言的特色,而且还河北方言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让后世子孙能够通过祖辈用过的字眼与感情来挖掘当时河北人民的生活习惯于风俗感情。第二,河北民歌传承了河北历史文化。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不仅意味着文化源自于历史,而且还反映出历史映射在了文化当中。世代流传于河北的河北民歌就是一种文化,它的产生、丰富与发展得益于河北历史的积淀,但同时,它也在多个世纪的流传中记录下了河北的人文面貌、民间故事、情感纠葛,以及诸如此类发生在河北人民身上的事情。近代河北民歌犹能反映河北革命,比如《万年愁》、《周总理来到隆尧县》、《歌唱新宪法》、《逃》等从不同角度与不同事件反映出了河北革命的有关情况与革命文化。总之,作为一种文化,河北民歌的重要历史任务就是要记录下河北地方文化,为过去的历史文化做一个总结,也为将来的文化发展做铺垫。
1.3.3历史情况的记载
河北民歌经历了多个世纪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转变与创新,积淀与记录了各个时期的历史。人们能够在欣赏与研究民歌中轻易发现,过去历史时代的特点或多或少地展现在了民歌当中。可以说,民歌既是传统的表现,又具备时代的特征。当人们聆听民歌时,能够从它的音调与歌词中感受到浓郁的历史情感,同时又能捕捉到时代气息与文化感知。河北省是一个土地面积较大,人口众多的省份,历朝各代的许多首都定都于此省份内,因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浓重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其所积淀的文化与传承的精神也不是一般城市所能比拟的。作为历史悠久的地域,我国诸多民族曾聚集于此,并就河北民歌的发展与传承做出了自己所特有的贡献,它们的“所作所为”有意无意地被记载于河北民歌中。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心声,是历史的部分再现与缩影。民歌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情结与社会文化。《小白菜》是一首广为流传的北方民歌,它以精炼的表达手法与极为朴实的音乐素材成功树立了一个天真贫苦幼女的形象。这首民歌传唱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贫苦家庭出生的小姑娘在年纪尚小之际就失去了母亲,在父亲的单独养育下简单地生活了一段时期。在父亲迎娶后妈,生育弟弟之后,她的人生受到了摧残,得不到双亲的疼爱,在孤寂与悲痛中加重了对母亲的思念。心里的哀思需要寄托,需要诉说,然而却没人倾听,伴随他的就只有泪水与歌声。惆怅动人的歌声打动了小伙伴们,并引起了他们对生活苦闷的共鸣,进而最终被这群小朋友续写成这首《小白菜》。此后,这首民歌在发展过程中被注入了更多的情感色彩,更能代表广大人民的心声,因而更受欢迎,在华北大地上世代被传诵。作为这首闻名全国,不为时代所抛弃的民歌,它的作者名不见经传,甚至可能不识字,没读书,但他们的情感与天分却铸就了这首民歌,使其熠熠生辉。此后,作曲家马可在这首民歌的启发下,加工成就了今天广为人颂的《北风吹》。再比如,磁州窑民间歌谣是冀南民歌的重要内容。它与其他地区的民歌一样,是河北人民集体创作的成果,在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得以丰满起来,演变成生活气息浓厚的民间艺术。在磁州窑的陶瓷工作中,工人们虽然工作繁忙,但是由于能够用嘴进行交流,特别是部分能工巧匠还能编造一些民谣出来为大家助兴,因而,在此中进行繁重的工作能稍有缓和。此间所创作的民谣主要反映出了磁州窑工在就社会中的困苦,《徒工苦》和《窑工苦》就是其中的典范之作,唱出了劳作过程中的种种不平与痛苦。总之,民歌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记录下的历史,为后来人展现前人的生活经历与历史事件,是历史再现的重要渠道。

第二章 河北民歌的保护与传承现状分析
河北民歌内容丰富,文化底蕴饱满,其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与畅爽的艺术特点为人们所喜爱,因而成为传承河北精神、文化的重要渠道。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众多国外文化元素流入国内,追新的年青一代对国外文化的渴求心理较为强烈,而对国粹的认识与接受却表现得并不那么理性,因而,河北民歌发展至今,受到了重大的挑战。大量河北民歌散落民间而不被整理与关注,部分民歌甚至因为人们的漠不关心而逐渐淡出视线,有走向消失的趋势。当前,随着河北省经济的持续增长,河北民歌存在的时代背景也在发生着巨变,城市的迅速崛起与乡村的逐渐萎缩对民歌形成了重大的冲击。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的民族语言正在走向消亡,劳动工具被大量的机械化所取代,民歌产生与发展的土壤发生变异。随着老一代民歌艺术家的相继去世,民歌传承的接力棒像是坠落一般,无人问津,没落的速度就更加显著:田间乡村由于大量的劳动力往沿海城市靠拢,忙于生计的他们无暇了解与传播民歌;民歌在城市被没落的程度就更深,这不仅在于城市居民对民歌喜好程度的降低,而且随着大量外来文化的入侵,其被取代的现象越来越多。当前,已有少部分的河北民歌已经濒临失传。河北民歌的生存与发展正受到大众化与通俗化力量的威胁。本文将从其生存空间、大众观念以及人们对它的态度三方面入手来重点分析其存在状况。
2.1 生存空间被挤兑
在通俗文化横行于世的今天,人们对文化艺术的欣赏角度变得多维与立体,传统意义上的河北民歌由于缺乏与本时代的联系,在动作表达上、唱腔上,以及所要表述的内容上都与当代人的时代背景与需求不相匹配,其时代局限性将其置于被人冷落的尴尬境地。从以往河北民歌所产生的自然环境来看,时代的变迁凸显其革新的必然。传统的河北民歌的产生多半发生在生产条件落后,交通落后,信息传递交流不足的穷乡僻壤中。同时,这些地方人烟稀少,自然环境相对较恶劣,因而,悲愁的心情更容易被唤起,即兴的抒情因为感情发泄方式不足与长期的积压而能够成为现实。改革开放以后,河北人民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在我们自己的改造下,已经变得舒适与便利,旧有的愚昧、贫穷渐渐消逝,而描述河北农村苦难的传统民歌则与发展后的时代背景差异较大。就传统河北民歌所续唱的内容而言,需要从五个方面进行更新。第一,传统河北民歌所记载的大多是劳动人民被旧社会压迫的情景与劳动人民生活的苦难,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被实施生理上的虐待与戕害的情况已经十分罕见,生活水平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有了大大的提升,因此,要想河北民歌能够融入人们的现实生活与心理,所限就要从其所续写的内容方面着手革新。第二,传统河北民歌控诉了封建礼教与婚姻买卖的数宗罪行,而当前的社会现实表明,旧有的害人的礼教已被人们远远抛弃,现代人的婚姻恋爱价值观也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婚姻恋爱自由在全国各地普及开来,人们不再受到不合情不合理的道德约束,跟随感觉的现象随处可见。因此,河北民歌在当前的发展主要是要体现当代人的一些习俗与风尚。第三,传统河北民歌传颂的是忠贞不变的爱情,而现代人的婚恋价值观则出现了重大转变,婚姻两端的男女如有不合可随时和平分手,传统的礼教已经不再禁锢人们内心真实的想法的释放。因此,河北民歌要结合实际,对现代的爱情观予以传唱。第四,传统的河北民歌表达了劳动人民在那一时代背景下的才具有的吃饱穿暖的简单的理想、愿望与追求。然而,当前民众所渴望的则是富裕的生活,在吃饱穿暖的基础上还要求能够拥有更好的物质,满足享受生活的欲望,因此传统民歌的“呐喊”并不能体现当前人们所憧憬的生活。第五,传统的河北民歌充斥着对地主的控诉与怨恨,对横行霸道的乡绅及土匪所表达出来的感情是恨之入骨的。但是今天的社会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所谓的地主已经随着地权的重新分配而不复存在,并且,现代致富渠道已经不再是土地,而是新新技术,是科技,因此,对地主的认知已经较少,他们所带来的压迫已经不复存在。同时,人们的受教程度较高,社会变得文明开化,所谓的横行于世的土匪与乡绅这类人群已经十分稀少,有的只是零星的暴力犯罪,但是它的性质与改革开放前的暴力犯罪又有很大区别,因此,传统河北民歌所叙述的那些现实也已经不再贴近现代。
当前,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娱乐方式的纷繁多样,人们对音乐的认知发生改变,对音乐的追求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求真、求新、求雅的潮流心理驱赶着陈旧、粗俗的传统歌曲。传统的河北民歌在作词、曲调方面不再成为大众欢呼雀跃的对象,大多民歌艺术被束之高阁,任之自生自灭。同时,由于人们的保护意识不强,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下,河北民歌发展到当前竟然出现了断层的现象。如不加以制止,未来,骑在社会文化生活中有可能出现消失的可能。那些垂垂老矣的民间艺术人、民歌演唱人等逐年老去与逝世,而年青一代在新的社会文化的影响下,拥有着与过去不同的价值观,对河北民歌产生的背景的关注度欠缺,除了极少数的经典河北民歌仍在表演台上被演绎而被关注外,河北民歌对他们而言已经是非常遥远的事物了。虽然,一部分青年歌手正在致力于学习、传承河北民歌,他们有着一副天生的好嗓音,受到过专门的训练,但出于种种原因,他们当中能够顺利依靠河北民歌走红,并再次将河北民歌推上大众舞台的却非常少。而致力于研究河北民歌工作的学者或单位,在缺乏物资资助的情况下,无力将河北民歌的研究推广工作做得更为广泛与深入。种种不利与河北民歌传承的问题不能有效解决,河北民歌的传承的断层情况将继续恶化,它的逐渐消逝也将在未来成为可能。如此,也将是河北省、我国、甚至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损失。
2.2 大众观念发生较大变化
    当前,回荡在耳边的音乐主要是一些通俗的流行歌曲。长期致力于挽救民歌艺术的河北著名音乐人李江老师曾回忆搜集民歌的调查情况:河北省的老年人对河北民歌所怀有的感情一直存在,只是因为年迈,嗓子与身体已经不适宜再演唱费力的、情绪波动较大的民歌了;而本地区的小孩则多半不会民歌,列举出来的喜爱的音乐无非是一些当前正流行的网络歌曲与流行歌曲。河北民歌具有一般民歌的特点,那就是乡土特征、口头特征与集体特征尤为明显,但这些民歌所固有的特点却遭受着现代社会的挑战。所谓乡土特征是指民歌具有浓厚的民风民俗,然而,现在的民俗民风逐渐被淡化,城市的趋同性愈来愈明显,加之西方文化的侵袭进一步冲淡了河北省的民俗民风,因此,河北民歌赖以生存的乡土氛围被改变,发展举步维艰。所谓口头特征是指民歌的传唱方式依赖于嘴,它是靠河北人民祖祖辈辈嘴嘴相传、面面相传而遗留至今的。然而,当代社会媒体发展的日渐兴盛已经取代了面对面的交流,键盘的敲击则取代了面对面的诉说,这就使得河北民歌的传统传播方式受到了威胁,亟待开拓其他渠道来实现推广。所为集体特征是指民歌的创作与加工依赖于集体的力量,歌曲的谱曲、歌曲的作词等都是循序渐进而被完善的,是依靠多数劳动人民来进行改良而变得更好的。但现在,集体性的交流活动已经非常少,更何况是疲惫于一天的工作之后,人们想要的是更多的个人空间与休息时间。当前,还有一个错误观点就是,大多数人误以为我国许多军旅歌手所演唱的就是民歌,其实不然。如果不经意地与年轻一代提起河北民歌,许多追求时髦,喜爱流行的年轻人则会报以鄙夷的态度,然后不屑地说上一句:春节联欢晚会上面不是演唱了许多民歌吗?这些装扮相似、声音雷同的女演员们所歌唱的,大多是深情饱满地歌颂了祖国、春天与红火日子,一派升平,演唱吐词字正腔圆。这些有哪一点与传统的民歌十分贴近?这些哪一点符合了民歌的特征?虽说上述的描述可能有些夸张,但却是那么的真实。20世纪五十年代,不少所谓的原生态民歌继承人争相踏入音乐学院,接受所谓的专业音乐教育,以复兴民歌为己任,但时至今日他们的成果又如何?嗓音趋同了,审美观相似了,唱腔更是向着一个方向发展,传统民歌也正在随着这些“载体”走向“统一”的路线。
2.3 人们所持有的热情消散
河北民歌之所以需要面对今天生存危机的挑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传播与挖掘逐渐被淡出人们视野。今天,众多媒体所播报与传播的多为流行音乐,而西方的美声唱法、歌剧等由于其内在“高贵的血统”普遍为追求“高雅”的人所接受。民族歌曲却在这一追逐艺术的热火朝天的氛围当中毫无立锥之地,原本勾勒着民族之魂的文化被抛诸脑后。对自身文化认同的缺失在当代我国传承文化的过程中随处可见。然而,让人惊奇的是,国外众多爱好传统文化的人士却认识到了这一严重的后果,果断积极倡导保护我国正在逐渐消逝的民族文化。如何唤起我国人民对民歌的热爱,激发出他们对民歌的一腔热血就得要重视多个方面,其中,关注到民歌作为其他音乐创作的内在支撑,以及其在特定历史时期才能成形的特点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让人们注意到民歌时历史文化的产物,是人们所不能忘却的历史的再现,那么骨子里那股爱国的激情才能被唤起,热爱民歌也近乎顺理成章。可能并不是大多数的现代人能够深感民歌的内涵,但我们需要在各种观念与各种利益的交织中给自己文化遗产留足存在发展空间。现代科技发达,创造出的采录技术完全有能力将那些被人们所记载与传唱的民歌的风貌更好的记录下来。此外,研究经费的短缺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河北民歌保护行动的开展,后续的开发与利用更是无从谈起。再者,河北省在树立河北民歌这一文化品牌方面的工作也做得不到位。一方面,没有将现存的河北民歌整理改编成可供演唱的传世作品,另一方面,对河北民歌的宣传推广力度十分欠缺,年青一代的河北居民对河北民歌没有概念,而河北省以外其他地方的居民似乎有相当多的不知道河北民歌的存在。多年来,这些民族风格凸显、地域特色十足的河北民歌不为我国民众所熟悉了解,在大型表演场合以及对外文化交流中,它的缺席更进一步让人忽视了它的存在。

第三章 河北民歌保护与传承的对策
    河北民歌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浓缩之一,记载与蕴含了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再现了我国历史时期劳动人民的生活情境,反映了当时我国劳动人民的渴望,记录,是可考的有价值的史料,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其当前的颓败形势,不能放任不管,而是要加大力度,竭尽全力地去营救它,尽可能地为其创造生机勃勃的环境,继续发挥其古而有之的传承功能,使得后代子孙能够依据它来体会我们的当前社会。本文接下来将就河北民歌的保护与传承的对策做主要探讨,希望藉此为河北民歌的保护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3.1完善河北民歌保护体系
3.1.1 推动相关法律的完善
河北民歌的传承发展中的第一要务是首先要保障它的存在,这是最为基础的。民歌作为民间艺术的重要内容,对它采取一定的硬性措施进行保护是可取的,而又有关机构对其进行立法保护则是硬性保护措施中的较为有效的方法。国际世界中,突尼斯力挑重担,成为第一个对民间音乐艺术实施法律保护的国家。其后,玻利维亚、伊朗等国为了保护文萃艺术,也相继加入民间艺术保护立法的行列中来。我国由于多方面原因,对民间艺术的立法保护程序启动较晚,但在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还并不太晚,所起到保护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我国著作权法第六条规定,民间艺术作品的著作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制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条例》已在筹备制定当中。但总的说来,民间艺术的法律保护还存在严重的缺位,一方面,法律的内容不健全,总则法律偏少,而细化的条款条规更是稀少,另一方面,关于民间艺术的法律种类设置不足。因此,在法律保护工作的开展方面,我国还有待加强。
与国家针对民歌制定的法律保护措施不足相区别的是,我国地方政府在规章制定方面的工作显得更有成效。20世纪末,宁夏、江苏等地率先针对民间艺术制定出台了地方性的法规制度。新千年伊始,云南、贵州、福建、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的省级民间传统艺术保护政策先后落地。如2000年云南颁布的《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200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颁布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2006年江苏颁布的《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这些条例的出台与实施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来说,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为国家相关立法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民歌资源弥足珍贵,是不可再生的,失去了就无法挽回,在人们牢固树立民歌保护意识之前,采取一些强硬措施,比如立法来扭转当前的不利局面就显得尤为迫切。保护河北民歌不能够一蹴而就,不能将其是做短期的任务,而应该要坚持不懈地长期不放,同时还要鼓励后人将工作深化推广。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配备应急性的措施来暂时性地挽救民歌艺术是远远不足的。要想系统完整地做好民歌文化保护工作,制定配套的、完善的法律与政策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这里说,法律是河北民歌得到有效维护与传承的重要前提与基础。
发展时间较长、地域文化的差异等铸就了河北民歌的多样性,其设计领域也较为宽泛,因此,针对其开展的保护工作也就需要诸多政府部门,文化部、旅游部、工商部、公安部等协调配合,共同抓好保护工作。正是因为涉及的行政部门较多,其中可能存在的职能交叉与重叠在所难免,进而加大了保护管理成本,降低工作效率,在部分事宜上,甚至出现该管的部门没有管,不该管的部门却涉入极深的现象。在追责的过程中,由于权责不明晰,推诿扯皮的情况也就会更为频繁地出现。这种分工不明晰,多头管理的状况存在的主因是缺少相关的保护法规的指导。
河北省政府就传统文化保护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其先后下发了一系列的指导性文件,如《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评定暂行办法》、《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办法》等。石家庄、秦皇岛、沧州、邢台等地区结合了本地传统文化的特点,政府部门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这表明,河北省的传统文化保护法律体系日趋完善,政府对传统文化的保护重视力度相较以往而言更大,未来法律将更加细化,所发挥的作用也会逐渐明显。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北民歌在我国,甚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享有的地位是较高的,针对其的抢救工作自然会受到重视,被列为重要保护对象。河北省政府文化部仍在紧锣密鼓地就河北民歌申请进入联合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名录而积极动员,做好各项工作。虽然前期的参选工作失败,但该项目所提出的要求河北民歌完全能够满足,即入选对象必须具备突出的价值,在历史、艺术、人类学、语言学等多角度作出重大贡献。由于该项目每两年评选一次,所以,河北省政府一直在力争立项,争取将河北民歌划入世界遗产的保护范围之中。此举为河北民歌的保护与传承所带来的影响,无论是物质方面的,还是就人们意识方面的加强,都将产生巨大的效应,为河北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助力。
3.1.2 加大财力投入与配套措施的制定力度
长期以来,由于河北民歌不被给予应有的重视,对其保护的投入也自然会有所偏少。一些曾经致力于河北民歌保护的单位所搜集的档案应为年久无人管理,进行可靠的保护与电脑录入,因而材料文档开始泛黄霉变,使用录音技术所保存的录音带与录像带也应为时间过长而出现了部分报废的现象。部分单位原本计划抢救一批老艺术家的表演艺术、演唱艺术等,由于经费的捉襟见肘而无法付诸行动。在一些贫困地区,生活的重担压弯了人们,经济建设成为政府的重中之重,物质脱贫所需的建设占用了大量财政,因而不能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文化事业的建设,在等到经济建设取得成效,政府手头“宽裕”的时候,文化建设的关键时刻已过,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可能已经走向消失。就算经济建设成功,逝去的文化也无法挽回。因此,当前有关部门必须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重视对河北民歌的保护,不要错过最佳时机追悔莫及。要全面实施针对河北民歌的传承与保护,就要提供可靠的人力财力物力支持。当前,我国一些省市已经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中加大了资金支持力度,如浙江财政安排每年投放15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民间传统艺术的抢救与保护,另外投放8200万元用于基层文化建设。此举充分体现了政府对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在加深。作为民歌的重要保护地,河北省也应当效仿其他在资金投入方面收获较大的省份,针对民歌的保护制定资金投入计划,设立河北民歌抢救与保护专项基金,用于支持针对河北民歌保护的普查、出版与研究等多项保护措施。此外,还可联系有关文化产业,与有担当实力的企业,获取一定的社会支持与赞助。如此一来,不仅拓宽了资金来源,还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河北民歌保护的重要性,让更多的人加入保护民族文萃的行列中来。
政府相关的政策保护措施是河北民歌保护的重要举措,是其开发与利用的重要前提。由于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采取的是分级管理制度,同时兼顾属地管理原则,文化遗产的管理与保护工作被层层分配到各级政府,此举能够很好的细化各级政府的保护工作,是文化保护工作产生实效。然而,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贫穷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则极有可能由于资金的匮乏而无法开展,使得文化遗产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当前,我国诸多地区政府正在积极申请联合国审批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项目,以期盘活文化产业,提高地区知名度,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这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折射出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单一与不足。其所带来的更为严重的后果是,文化遗产在产业的经营下,被企业逐渐剥夺了经营权与管理权,而在社会的公开监督机制、政府管理机制不健全的前提下,此类资源很可能会被过度滥用,进而有损民族文化的诸多方面,对文化是一种负面的冲击。这也是当前许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根源。在政府政策的指导下,河北民歌的开发与利用应当遵循适度原则,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适度开发建设经济。如果条件还不能完全满足,则可在培育一段时间后再对其加以利用。总而言之,对河北民歌的开发与利用要以保护为前提,切勿过度滥用资源。
3.1.3 大力开展普查工作
当前,河北民歌所面临的危机亟待解决,然而,对其所采取的保护工作开展角度却似乎不大明确,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流传于民间的河北民歌的现存情况不被掌握。因此,河北民歌保护工作开展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对河北民歌流落民间的情况进行普查,而普查的重要工作就是要将河北民歌作品与民俗记录下来。完整而科学地将河北民歌采集下来,真实地还原民俗文化才能真正做好河北民歌真实面貌的保护工作,为我国民间文化研究、传统思想研究以及史料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为有关部门就河北民歌的保护规划及政策的制定提供现实依据。做好普查,摸清河北民歌的“家底”才能有条件谈保护,保护措施才更有针对性与时效性。普查针对的是各类河北民歌的存在形态、传承人、以及内容等做好调查、等级与建档工作,并根据有关准则进行统一编码,分级建档。只要具有历史、研究与艺术价值的河北民歌都应当列入普查的行列当中。普查工作要广泛铺开,要覆盖到河北省的各个区域,各个角落,越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穷乡僻壤越是要进行拜访与查探。普查过程中,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实事求是地对待河北民歌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在漫长发展历程中闻所未闻的一些事情。要客观尊重人们群众的创造性,以全面、真实、代表为普查指导原则。全面就是要在普查过程中避免主观色彩与教条主义的出现,要重视城镇河北民歌的普查工作,也不能忽视农村河北民歌的调查取证工作。真实就是要忠实于河北民歌调查的真实情况,最大程度还原河北民歌的原貌,按照既有的文化作品表现形式,不加修饰地将所取证到的内容不作改动地记录下来。代表就是再掌握普查地区河北民歌全貌的基础上,就有典型特征的民俗事项、体裁形式以及代表作品开展更为细致地采录工作。只有有效地遵循了上述三项原则,确保河北民歌普查的完整性、真实性才能凸显河北民歌的价值,才能有助于将真正蕴含河北人民历史与文化的“现代活体”进一步传递给子孙后代,让他们真切地认识到祖辈所生活的土地与环境。
做好普查工作还需选对方法。普查工作的主要内容有三:一是普查准备工作;二是实地考察工作;三是总结评估。在普查工作的准备期间要完成好两项任务,即制定出具体的普查实施计划,明确普查目标,规划好普查时间、所用方法以及工作分配等事宜;另一项任务就是要做好普查工作人员的选拔培训工作,通过选拔出具有资质的普查人员,对其进行普查意义与方法的培训,再结合个人情况分配具体工作,做到相互协调,各司其职。在真正开展普查工作的过程中,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以及河北民歌的发展特点,采用差别化的调查方法,比如针对典型的河北民歌流传发展区域进行重点走访;针对河北民歌传播痕迹并非十分明显的地方也不应当放过,采取抽样调查,召集有关人员召开小型的调查会即可。普查人员的记录工具可以多样化,比如采用笔录、摄影、录音等方式将必要的情景记录下来。同时,还应重视民间传抄的唱本。不仅要将其原本进行搜集,还应当做好编录工作,将其相关信息记载在登记簿上。等级的项目大体包括文本实物名称、主要内容、讲述人、表演人,以及与此有关的社会背景与受访人员的背景等。实地普查工作开展完成以后就进入到了汇总评估阶段。此阶段的重点是要将所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归档整理,写好调查分析报告,就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河北民歌进行重点汇报,就河北民歌的总体情况进行综合概括。调查报告应当按照普查计划与目标逐一叙述,对各项内容进行统计分析,所形成的书面材料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全面到位。
普查工作完成之后,就需要对河北民歌的普查情况进行归档与整理,根据其重要性与其现存情况划分不同的保护级别。整理成果不仅要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来体现,而且还应重视通过录音摄像形式来完整地还原河北民歌采录过程,最终形成一个计算机数据库,用于存储这些普查资料。如果条件允许,各地区最好能够建立更多更好的具有地方特色,能够充分反映民土风情的民歌博物馆或是民俗博物馆。此类博物馆馆藏丰富的河北民歌,并配备一定数量的,对河北民歌具有一定了解的解说员,以期在进行传统文化宣传时,“有图有真相”的教育形式能更促进河北民歌文化的深入人心,让参观河北民歌博物馆的有关人员更加客观、深刻地感受到河北民歌文化的重要性,无形中敦促其树立传承河北民歌的使命,进而为河北民歌的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河北民歌普查结果的重要成果就是建立一个民歌名录,这是抢救河北民歌的物质基础,只有在此前提下,河北民歌的抢救工作才能有方向。因此,要建立一套清晰的河北民歌名录,并以省市县为划分依据形成宝塔式的名录体系。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对象的河北民歌名录由河北省政府进行批复;市县级的名录则由各级政府自行批复,并报备上级政府。一旦普查工作获得突破,所例举的河北民歌具有一定文化价值,河北省今后在向国家申报民歌代表作项目时,就可以以此为依据开展。为了能够动态地把握河北民歌的发展情况,政府可选择定期公布河北民歌的保护计划与保护名录。河北民歌散布在河北省的许多地方,保护工作要落到实处,各地就要共同配合,做好分内工作,通过职责的明晰、长效机制的确立、专业队伍的建设等来出尽一个高效工作机制的形成,进而确保河北民歌保护的目标得以实现,工作原则得以自觉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河北省的各市县级单位可采取建立相关组织,组建保护队伍等形式,来落实本地区河北民歌的保护工作,进而实现三位一体的保护计划。由于河北民歌具有独特的乡村气息,其产生与来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农村的影响,因此,要梳理乡村河北民歌保护的意识,对具备典型性、独特性,但同时又受到消逝威胁的河北民歌制定单独的、有针对性的措施,例如建立保护基地或保护区。同时,还应当注意到,河北民歌由于地域差异而存在的差别性,因此对其实时保护既要注重普适性,针对河北民歌所具有的共性来采取一些保护措施,又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针对一些民歌的特性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从普查工作中搜集到的材料,以及由有关人士提供的资料、记录、影像等,河北省可试着建立一所综合的河北民歌陈列馆。特别是对那些以容易损坏形式储存的河北民歌材料要运用其他方式与技术对其进行备份,采取更为可靠的方式对其进行长久保存:利用乐谱的形式书面记载音腔,并配备录音等;利用文章的形式书面记录下河北民歌来源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时代背景,并将期间与河北民歌有关的人民的生活习俗记录下来。如此一来,传统河北民歌的演变发展情况就得到了很好的保存。这些通过口口相传形式遗留下来的民歌蕴含了大量河北人民过往的生活现状与社会情况,它不仅是我们的传家宝,而且还能够让我们明白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更能为后世子孙了解祖辈们的生活带来可靠资料。这些“活化石”不仅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它们的记录也是值得收藏的文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
3.1.4 努力提高参与民歌保护人士的专业素养
河北民歌的保护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政策的支持,还需要一定专业人士的支持。组建专业理论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团队来亲临指导河北民歌的保护工作是成功抢救河北民歌的重要措施。一方面,专家团队对河北民歌的渊源与今后的走向都有一定的认知,其作为保护工作的负责人能够就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的专业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比其他非专业人士更具备优势。另一方面,他们能够从理论上论证抢救方案的可行性,提出一套具有纲领性的保护计划,为河北民歌的抢救工作提供理论与政策支持,并能够为法律法规的制定出谋划策。甘肃省政府在此方面是先行者,为其他省份专家工作小组的组建提供了有益借鉴。比如,甘肃省政府为了保护当地的民歌文化,不仅建立了一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用于指导各部门在民族文化保护具体工作的开展,而且还力邀甘肃省内的诸多院校知名教授学者,组建了专家委员会,这为民歌的保护与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为了能够使得保护工作开展顺利与规范,就民歌保护队伍的建设工作狠抓严抓也是必须的。甘肃省就此专门举办了两届工作骨干培训班,要求有关方面的权威人士对民歌保护工作人员进行了专项培训,进而编制出一个非物质文化的网络。
民歌保护不仅需要大量的物质资源支持,而且对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的要求也不低。然而,当前,对河北民歌较为了解的人比较少,而可调配的人手中间,具备此类学识的人就更少了,因此,要想顺利开展好河北民歌的抢救工作,对参与保护计划的人员实施培训就成了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即要努力通过专业训练来强化有关工作人员队伍的建设,确保抢救计划持续有效地推进。针对从事保护工作人员开展的培训方面,部分地区已经走在前列。比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保护当地民歌组建了保护团队,早在2003年开办了首期民歌保护骨干培训班。2004年,该地区再次组织规模相对较大的民歌工程管理人员培训班,来自多个地区的行政部门人员与有关专业人士参与了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涉及了民歌保护工程有关规章条例、保护方法等。培训会议上,有关人员就自治区成立“新疆维吾尔木卡姆传承中心”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政府机关的组织下,培训班的培训内容还被刻录成碟,分发给广大未能参与培训但又从事保护工作的有关人员,这为他们保护机能的提升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麦盖提县以及哈密市等一些低于,为了能够将民歌能够很好的传承下去,不仅在物质的保护方面下足了功夫,而且针对民歌的“传人”动用专项资金进行“保护”,比如,为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困难,为其发放低保与生活补贴,并鼓励他们继续将祖辈的民歌艺术发扬下去。此外,针对民歌的“传人”,还可采取办班的模式,为其创造民歌传播的条件,并为年轻一代树立民歌保护意识,培养民歌传唱接班人。同时,此举还能掀起民间民歌保护热潮,带动周边居民不自觉地参与到民歌的保护计划当中来。在浙江绍兴,群众艺术馆响应了对绍兴平湖调的保护计划,先后开办了绍兴平湖调培训班,培训人员覆盖了少儿与成人。同样是在浙江的新昌县,为了挽救新昌调腔,该地区开设了此调腔培训班,并组建了新昌调腔剧团,在县域地区进行了巡回演出,收效甚好。这些地方的经验与做法值得河北省进行效仿与学习。
针对民歌开办培训班是一项有效的举措,但却并不能完全将民歌从濒临消失的边缘拉回,而制定有关的采风制度,派出相关的专家团队进行实地考察,搜集与整理材料,并与有关人士与单位进行交流探讨,也是抢救河北民歌环节中必不可少的措施。实地考察河北民歌,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与发展策略,再由专家组探讨其可行性,以期尽可能确保实施效果。有关人士在实地考察中能够有效地吸取借鉴,为个人创作添加素材,同时,还能积淀其对音乐文化评论鉴定的能力。但专家学者应当在此过程中力求真实,不能凭主观想象,闭门造车地搞研究,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亲临资料搜集一线,使得自身的论证充满现实基础。当前,河北民歌的传承与保护需要专家学者们带头呼吁倡导,以他们所知道的和所了解的告知人们,唤醒人们对河北民歌所面临的困境的清楚的认识,从而增强民族文化保护意识。20世纪70年代开始,河北省对民间音乐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开始发动有关部门开展民间音乐搜寻整理工作,此阶段的搜救效果比较明显,比如《河北民间音乐集成》就是利用这一时期搜索的资料整理研究得来的。这些文艺卷宗还记录下来部分河北民间歌曲与稀罕的民族器乐曲,为相关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材料,避免了某些民间音乐消逝的厄运,为河北民歌的保护与传承贡献出绵薄之力。
3.2建立健全河北民歌传承机制
3.2.1 培育民歌传承人
联合国组织开展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命名活动,制定的《关于建立“人类活珍宝”制度的指导性意见》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的保护。河北省可以此作为参考,建立健全河北民歌评估制度,借助普查成果,结合河北民歌的有关历史、艺术等价值确立河北民歌的重点保护对象。政府部门在确立重点项目的同时,还要注重传承人的培养,将传承人的培育机制纳入有关保护计划之中。河北民歌这种口头文化遗产得以流传于世的关键是要有大量的爱好者对其进行传唱,通过“口口相传”来感染更多的现代人,让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到文化传承的队伍中来。因此,保护河北民歌还得重视传承人的培养与保护。
从河北民歌的传承形势来看,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主要依赖于口口相传,特别是一些民歌是以世代相传的形式进行传承,拥有这种独门技能的人往往会以此为生,以家族的形式传递下来。然而,当前河北民歌文化并未形成可用于积攒财富的产业链,以此为生的艺人所获得的经济效益欠佳,然而社会物质的极大丰富与社会财富风气的弥漫驱使他们为获得更多的资金而努力,而河北民歌的表演对此的帮助却并不明显。与此同时,由于河北民歌所传唱的内容,表达的情感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因而年轻一辈对它愈加没有兴趣,后继无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有关部门应当就保障这些人群的生活水平,以各种方式激励他们继续将河北民歌文化发扬光大。例如,政府可给予民间艺人发放一定的津贴,邀请艺人筹备组织民歌表演活动等。当前,由于河北民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政府对此给予的关注程度也不足,因而对他们生活工作所给予的关注不够。故此,必须要加强对这些老艺人的保护,支持鼓励他们继续在民族音乐事业上做出努力,使其能够完成自己继续传递民歌及其文化的愿望,充分发挥自身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部分省份已经就传承人制定与实施了保护计划,例如,江苏省出台的有关条例中,就明确制定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规章制度。该条例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确立必须满足三方面要求,即拥有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技艺;在一定区域内具有公众影响力;致力于文化传承方面的工作,积极组织与开展文化传承活动。条令还明确指出,如果传承人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时遇到资金困难,还可以到所在地的政府申请款项支持。对此,中国艺术研究院也在积极行动,通过采取系列措施,如聘请各地杰出艺术家等来彰显民间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竭尽全力来做好民间文化传承工作。200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聘任了30位杰出艺术家。他们出身于传统艺术世家,其中多数人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或中国政府权威机构授予“工艺美术家”或“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都是“国宝”级的杰出代表。在聘任后的这些年里,中国艺术研究院通过筹措经费,大力支持这些民间艺术家的活动,并通过摄影等方式将其所具备的技艺,以及举办过的活动进行留念保存,留待来年播放给世人观看。这些措施极大地鼓舞了有意参加民间艺术抢救与保护的群众的信心,有效地散播了这种保护传承意识,建立了以人为核心的传承机制。此外,还有浙江省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制定召开了有关会议,指出政府部门应尽可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提供场所、资金与沟通交流等帮助。对于就非物质文化传承做出过一定贡献的个人或单位可授予相应荣誉,并给予一定嘉奖。
河北省可依照联合国提出的《关于建立“人类活珍宝”制度的指导性建议》,结合河北省实际国情来确立河北民歌传承人保护制度,尽可能使其在生活无忧的前提下全力以赴地开展河北民歌抢救与保护工作。同时,还要就其针对传承所做的各项工作建立专门的数据库,用于数字化存档;还要组织召开有关座谈会,就传承人所做的工作进行总结与分析,就当前工作开展所获得的成果与将来工作的开展方向做出初步的部署。对于杰出的艺术家还可安排他们以授课或是带徒的方式培养下一代接班人,以期河北民歌能够连续不断层地传承。
3.2.2 增强教育力度
民歌的产生与发展都与民间息息相关,它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成果,是人们感情的倾吐与对现实情绪的表达,集中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价值取向、习俗风情和文化,多年来深受劳动阶层人民的喜爱。古往今来,散布在这块燕赵之地的劳动人民创造、升华了河北民歌,是河北民歌的创造者,也是它的保护人。河北民歌的抢救保护工作如果缺了人民群众,那么,政策层面的有关措施只能算是纸上谈兵,起不到应有的实效。因此,有了政府对河北民歌抢救与保护的大力支持外,还得尽可能将人民群众引导到这一大的宏观氛围当中来,让他们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共识,养成自觉行动的习惯。鉴于此,充分利用媒体的功能进行造势,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尽可能激发人民群众对河北民歌保护工作的积极性,让他们懂得河北民歌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掌握河北民歌保护所需要采取的措施,进而使得这一活动深入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一股护民歌、爱民歌的良好风气,让人们感受到,中华民族能够拥有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到骄傲与自豪,从而倍感珍惜。
回顾过去针对民间音乐文化保护所采取的措施,保护法其计划的制定以及实施过程中主角的参与不难发现,政府部门在此方面可谓是尽心尽力地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来支持此项事业,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然而,细究此中的诸多方面不难发现,政府在抢救保护计划中所注重的更多是一个特定群体,即希望通过专家教授、传承人的培养等,对与民歌直接关系较密切的特定人群予以扶持,而对普通的人民大众应有的宣传教育工作不足。这就使得在一些保护策略的实施过程中,一旦与当地人民的利益相冲突,计划的实施就会遇到层层阻力,最终使得计划无疾而终或是取得的成效有所折损。诚然,仅仅依靠小部分专业群体难以推动这项需要全民参与的拯救行动,势单力薄地在这一项宏伟计划中竭尽全力换来的并不一定与预期相吻合,而麻烦与尴尬则会接踵而至。因此,对于民间艺术的抢救与保护,有关部门应当高屋建瓴地看待问题,以全局的视角来审视这场规模宏大的活动。一方面,要抓好专家学者的领头示范作用,通过他们的工作来引导普通人群,创造出全民动员的氛围,进而依靠集体的力量来做好这项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宣传与呼吁,挖掘人们在此方面的优势资源,特别是要消除边远地区人们的封闭意识,让他们乐于传授民间音乐予外界,实现全面民族音乐共享的目标。同时,也要牢固树立他们的自觉约束意识,识别不当保护行为,让他们合理合有序地参与到此项保护中来。可见,加强人们对河北民歌保护意识具有重要意义,而这一切都得依赖于他们对河北民歌的了解以及对民间音乐的认识。总之,树立“根”文化的意识是做好河北民歌保护与传承的一项重要举措。
除了让广大群众能够参与到湖北民歌的保护与传承中来,适时将其展现在年轻人面前也是必要的。对此,曾有政协委员提出让民歌进高等学府的构想。当现代观念逐渐演变,西方文化与价值取向正在深刻影响我国人民的当前,抓好校园教育,让我们的青年一代在涉世之前就深植保护民族文萃的思想意识,是极为有效的方式。那么,如何将河北民歌的有关知识纳入到我国高校的教育体系当中已成为许多高校的关注的焦点。当前部分院校已经就此开展了行动,在河北民歌的传承方式上积极探索教学方式。比如,除了在课堂上教学生们演唱有关曲目外,在其他时间段穿插一些教学内容,比如开设专题讲座等,藉此来增进学生对河北民歌的了解,扩大其艺术视野,更好地学习与掌握河北优秀民歌文化,推进河北民歌的传承工作。通过参考部分高校已有的工作,本文将高校河北民歌的传承与保护措施总结如下。
(1)鉴赏式的传授方式。在课堂上面播放河北民歌,让学生通过感官知觉来体味河北民歌,获得其所表达的情感体验,进而获得对此种艺术的一种美感;通过教师对河北民歌作品产生的背景,音乐所要表述的事件与情感的讲解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河北民歌的认识,使其更好地掌握河北民歌的由来与传承的重要性。
(2)讲座式的传授方式。学校可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河北民歌方面的专家教授、民间艺术表演家等入校举办一些专题讲座,动员选修河北民歌课程或是对此方面有兴趣的学生参加。活灵活现地将河北民歌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要比录像摄影等播放形式展现给学生所带来的感官刺激要强烈的多,同时,这种现实的互动交流能够更有利于学生心中疑惑的解答,从而加深其对河北民歌的印象,让其能够更好的参与到河北民歌保护与传承的现实中来。
(3)观摩式的传授方式。观摩式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到河北省有关地区进行现实考察与观摩的方式来加深他们对河北民歌的印象与了解。这种方式因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其深入到河北民歌形成的氛围当中,切实感受河北民歌形成的社会背景等各方面环境,因而,对学生的刺激也是最大的,所获得的收效也更为明显。这种授课方式所针对的对象主要包括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以及部分存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该种课程开设的主要方式就是带领学生参加部分地域的民间歌会或是花会,也可以带领他们到隐居有河北民歌传人的乡间,观摩这些民间艺人的各种民族表演。
上述部分高校的有益探索在培养学生对河北民歌兴趣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是可以想见的,对河北民歌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如要获得更大的成效,就必须在诸多高校中进行推广,而不仅仅止步于文艺类的艺术院校做出推广,而且如有可能还应尽可能在高校组织更多此方面的有益活动,以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进而从铺开整个传播面,加大对学生的传输教育力度。
传承是对民歌进行保护的积极手段,是民歌得以继续发展的保障,没有传承的延续将会显得无意义,民歌的内在价值与生命也将由此走下坡路。要让人们接受与喜爱河北民歌,就要做好河北民歌的宣传教育工作,要重视对学生民歌喜爱与保护意识的树立与巩固,尽可能让学生从小就能接触民歌,在民歌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要重视少年儿童的民族文化教育培养,利用少年宫、文化馆以及其他基地作为少儿民族音乐人才培养的优势资源,举办色彩鲜明,形式多样的民歌传唱活动。对于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音乐教材的编写,要注重加入民歌色彩,使得青年一代能够早早的认知与喜爱民歌。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河北民歌能够继续飘扬在燕赵平原,能够从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的口中唱出,继续将祖辈的优秀文化传递给后世。
3.2.3 优化河北民歌的音乐教学结构与方式
在我国,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所占有的比重一直都不高,传统民间音乐未能很好地融入音乐教育体系,在现实的教材中未能得到应有的体现。然而,作为我国音乐精英培训的殿堂,对民族音乐的传承所赋予的重视都不足,那么,将民族音乐融入到其他音乐体系内又从何谈起?故此,要使得民族音乐文化能够有效地传承下去,必须要对这群专业人士做好教育工作,在高校巩固民族音乐的地位,改变学校音乐教育的传统观念。传统的民歌传承方式是口传心教,但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这种旧有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其新的发展了,河北民歌正在受到更多人的重视,它回归音乐教学的实际与条件正在走向成熟。而当前,艺术类院校的教育培养压缩了民歌的传承空间,这对于当前河北民歌的保护与传承是极为不利的,但为顺应潮流的发展,相信这一教育模式终将会发生改变。
考察河北省音乐教育的情况不难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将理论教育放在主导地位,而声乐的教育教学中,西方唱腔占据着教学重点的位置,在教学内容的比重上,西方内容更被重视。这主要源于西方音乐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完整的教育体系,其流传于国内的也是完整的,并在当前社会观念的冲击下获得了高校教学的青睐,因此,教育者在如此背景下也更容易接受。我国虽然也存在引人为傲的民族音乐,但由于其体系并不完善,未能发展出一套可用于教学的理论,因而,在教学的操作性方面不如西方,因此,其在高效课堂上受关注的程度也就退而居其次了。
当前,主修音乐专业的学生基本都在学习西方理论,以期“打好基础”。这种观念已经深植每一个学生与教师的心中,因此,要改变现状就要从最根本的东西入手,即转变有关人员的思想观念,让其注意中国民族音乐,对中国民族音乐感兴趣,并最终重视它。这可以从民族音乐课程的设置与研究所的建立着手。一方面,有关院校有必要开设与民族音乐有关的课程,比如开设地方民族音乐课程,就中国音乐史方面课程的开设应该要加重地方民族音乐史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适当在院校设置专门研究地与民族音乐的研究所,鼓励教师对此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这有助于唤起教师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改变他们对民族音乐不甚知之的现状,培养出对民族音乐浓厚的兴趣,进而改变他们的观念。这使得他们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向学生们传授地域民族歌曲的有关思想,间接影响学生们对民族音乐看法成为可能。一些地方院校还可在科系中根据自己地域民族音乐的特点设置专门的教学与研究内容,进而突出地方特色与办学特点;其他非音乐专业类院校在参照教育大纲的同时,可因地制宜,将地域特色音乐编入教材,从而增加传统音乐在教学中的分量。此外,对于部分涉及民族音乐的教学要进一步强化,如历史地理等,这样能够从其他方面来进一步突出民族音乐的特色与背景。
今天的河北省还未能组建一支能完全胜任民族音乐教学的教师队伍。实际教学中,大量的教师仍然以西方音乐的有关理论、观念为准则来要求学生。显然,如果这些教师的旧有理念不能转变过来,则在校园内将河北民歌作为“母语”与基础来实施教学的目标终将远去。河北有着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优良的民族音乐环境以及丰富的民族教学资源,如能利用这些优势对课程进行优化,对教学内容加以改进,重视民歌文化的地位与作用,化整为零地逐步推进教学改革,则推进民歌文化在校园的弥漫计划终将促成一个良性循环,且这种良好的分为还将在校园内持久地蔓延开来。
此外,要使地方民歌教学顺利,教师有义务深入探讨口传心授的方式,尽可能将现代音乐的优秀教学法用到民歌的教学当中去。中国民间音乐的流传依赖于口传,而民歌的传统教学方式也以此为基础,唯此,才能保证民歌原汁原味的传承。值得注意的是,在口授过程中,民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口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个体性与开放性,因而一些民歌在传播的过程中逐渐得到发展与改良。口传身教是一种极具开放性的传统教学方式,它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我国演奏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东方音乐文化的重要教学手法之一。我国民间音乐的艺术特点就是在此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得以代代相传的。当前,我国现代专业音乐教育与非专业音乐教育的授课模式是全新的,是源于西方的。该模式更侧重于书面教学形式,即将乐谱作为书面教学工具运用于教学实践当中。书面教学的特点是规范性、统一性,具有较强的规范特征。同时,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对于传统音乐的教学方式还抱有怀疑的态度,致使传统音乐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被束之高阁,影响了我国民族音乐原汁原味的传承。需要声明的是,民族特色音乐所需要的不仅是乐谱这种既定的形式来实现传递,而且还需要口传身教,这是由河北民歌自身所具备的特点,即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充斥着灵活性与个体性来决定的。因而,口传身教,以身传授更能让学习的人接受他所传唱的民族歌的精髓,进而更容易把握民族音乐的主体,唱好歌,传好歌。
在现代教学地点的选择中,无论是音乐课教学还是非音乐课教学,学校更倾向学习内容传授的地点安排在学校的教室内,而对于课外学习,尤其是对非教室内教学的重视则显得十分不足。河北省是一个幅员辽阔的省份,博大精深的民间音乐艺术大量潜藏在各地区,在其产生与发展的地域和人群中保持原汁原味。搜罗入校的一些民歌由于缺乏了民歌传承人的演绎而失去了韵味,这不利于学生理解其精髓所在,难以将民歌艺术融会贯通。因此,对于传统民族音乐的教学而言,分赴民歌所散布的区域进行教学更能体现教学的价值。在学校教室所传授的大多是乐理知识,也只能是理论知识,而要真正体味到民歌真谛,就要深入到民歌的发源地,接触民歌的有关传承人,依靠其口传身教来尽可能让学生融入这一情境中,使其把握其中的精髓,进而学好河北民歌。因此,如果有条件,应该要倡导学校将教学地点适时搬往校外,让学生能够深入到传统音乐形成与发展的环境中去。毕竟,承载着历史、文化等众多深邃内容的民族歌曲来源于社会,后来的学习者自然也只能在社会中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进而在了解民俗的基础上,加深对民歌的了解。民俗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本身就需要依靠传承而存在,并在传承过程中大部分未被改动地进行一代一代的传授。而民歌则通常是民俗的一种反映,甚至是民俗的写照,民俗不同,则民歌也迥异。学生在民歌发源地进行学习就更能切身体会到当地民俗,了解民俗与民歌的关系,把握民俗与民乐相互依存的关系。本文认为,如果条件允许,音乐类的学校有必要定期组织学生深入民歌发源地一探究竟,相信此种教学方式所能收获的效果是其他方式无法比拟的。
3.2.4 加强与国外的艺术交流
在现代社会,区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由于发达的交通运输而变得更为便利与频繁,各区域包括民族音乐文化在内的文化传播因此变得更为有效,区域文化逐渐被外界所了解与接受。生活在当前这个焦躁不安的社会里,众人渴望心灵得到慰藉,身心得到放松,而民歌真实感情的吐露与朴实的表达方式正好能满足人们情感释放与宣泄的需要,通过它来祛除心中的杂念与不安。因此,民歌的弘扬不仅有文化传承的必要,也拥有现实存在基础,是满足人民内心需要的一种重要内容。因此,保护与传承民歌的任务必须要坚守到底,让其出现在大众的耳边,洗涤心灵的尘土。近年来,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得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国际有名的音乐大厅得到了有效展示,赢得国际友人一片欢呼与赞扬,这是值得骄傲的。比如宋祖英就曾受邀在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和悉尼歌剧院等世界级的表演大厅举办过音乐会。她的慷慨激昂,全情投入的表演获得了诸多外籍人士的称赞。此举将具有我国特色的音乐文化推向世界,并从音乐文化的角度展示了我国的诸多方面,为我国与他国的国际交流铺平道路,也为我国音乐事业的跨国化做出了贡献。此外,随着我国音乐艺术家在国外表演场次的逐渐增多,我国音乐的对外传播打破了音乐艺术的只入不出的尴尬局面,我国的特色音乐正逐渐往更好的方向发展。然而,就国际间的交流而言,我国音乐与国际有关人士与组织在民族乐曲的保护与传承方面的沟通交流还不足,国外的先进保护管理理念未能被很好地借鉴,因此,做好河北民歌的保护工作还可从这方面入手。河北民歌艺术与国外音乐艺术的交流还有待加强,在一些工作的沟通与交流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相互增进。
第一,双方在理论与方法方面的交流适当增多。各地域的民歌抢救与保护参与人应当与国际有关工作从事人员多进行此方面的学术与经验交流,如此才能更好地交换各自的意见,携手并进,就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拯救贡献一部分力量。我国艺术研究院曾举办的民间文化抢救与保护学术研讨会就此与国际友人进行交流与沟通的成功范例。会上,学者们首先就民间艺术保护的重要意义予以明确,然后,争相就自己在民间艺术的保护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所收获的经验侃侃而谈。这有力推动了我国民间艺术抢救与保护机制的健全与完善,为各地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第二,努力创造国际民间的文化交流机会。要努力拓宽与国外民间艺术文化的交流渠道,丰富文化展播的形式,充分发挥媒体、学术、教育等的作用,来全面而广泛地传播民间艺术。要努力制造高层次的文化交流机会,规范好民间文化交流与商业运作行为,让交流国的宝贵文化共享为全世界人类的财富。
河北民歌多姿多彩,但在时代的巨变下,其所赖以生存的土壤正在发生着悄无声息的变化,河北民歌的保护与传承成为当下的主体,其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亟待我们去挖掘开采。这种挖掘与开采有助于传统优秀文化的拯救,有利于其传承,有利于其发展。当前,我国诸多省份已逐渐加强了对民歌文化的重视,大力开展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制定了相关的政策,这为民间文化的保护奠定了基础。然而,抢救河北民歌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传承那更是牵涉到了后世子孙,因此,有必要做长远规划,从现实角度出发对其细细探索。相信在广大民间文化艺术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与社会各方的支持下,河北民歌终将在岁月的长河里“静静流淌”,得到创新与发展。
3.2.5 加快河北民歌的当代转型
如上所述,河北民歌曾经广受人们的喜爱,它曾经一度是人们精神享受与追求的主要形式,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对那一代人起到了有效的鼓舞激励作用。然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的文化在我国相互碰撞,大量的外来思想影响了当代的年轻人,民歌,尤其是通过民族唱腔而传达出来的声音似乎渐行渐远,与我们有些格格不入。而在流行音乐盛行的今天,其更加难以稳固自己原有的地位,进而在日积月累中败下阵来,成为了一种“边缘文化”。然而,上文已经介绍了,河北民歌传播民俗文化、记录地方文化和历史情况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应当在我国丰富多样的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就不能任其随波逐流。本文认为,要让河北民歌继续得以传承与发展,就要将其丰富多彩的一面充分挖掘出来,让当代人,尤其是年轻的一代有更多的机会来了解它。因此,本文认为加强对河北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就必须要加快其转型与文化的创新。对此,本文给出以下建议措施。
第一,对河北民歌的音调、旋律、节奏、结构等进行创新。看待传统音乐不能运用片面的眼光,而是应当要立足于发展的视角,用联系的眼光来看待。河北民歌的发展也不是孤立的,它是与现代的一些音乐存在共性,保持着内在联系的。因此,河北民歌的现代创作就可以将部分优秀民歌进行改动,或是歌词的变更,或是旋律的调整,加上现代元素,结合民歌的意境与感情的表达需要,巧妙的利用现代音乐技巧来进行再创造,如此便能得出民族特色浓郁,时代特征鲜明的民歌作品了。
第二,利用多种现代传播手段来传播河北民歌,使其更具备时代气息。立足于传播学的思考角度,人类精神文化的传承需要借助多种传播方式,而音乐是其中一种最为有效的方式。考察流行音乐的传播就会发现,它的病毒式传播高效的利用了市场规律与现代传播手段相结合的方式。也就是说,它的广泛传播正是得益于其市场规律的运用,将传播发挥到极致。这一方面,民歌的传播就大大受到了局限。民歌的展现舞台主要来源于社会性的晚会,这在上个世纪的70、80年代显得十分有效。然而,当今的文化传媒媒介众多,人们的生活日益丰富,文化需求层次提升,简单的民歌文化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丰富河北民歌的传播手段,充分利用传播媒介,尽可能多地给予民歌展示的机会,那么河北民歌的关注度终将被提升。
当前的一个值得参考借鉴的事实是,流行歌手充分利用了传统民歌。从伴奏来讲,流行音乐和声、架子鼓等被利用上来了;从演唱方面来看,已经运用上了扩音器,这对于民歌的传播来说,无疑提供了口语化唱法的条件。此外,这些参考借鉴还体现在了音乐上。比如,流行歌手将传统民歌进行了适当地拉长,或是将其爵士化。
第三,民歌文化的传承要始终紧扣传播,要让年青一代了解、喜爱优秀的民歌文化。学校是学生接受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在此成长的学生学习能力强,可塑性较大,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更强,也更容易接受。因此,要想让他们接受与喜欢民歌文化就要依靠学校加大对他们这方面的教育。本文认为,组织各种活动,通过将新鲜事物引入学生的视野,增加民歌的曝光度,使他们有机会接近民歌,了解民歌文化,培养他们对民歌的兴趣,这将是加强河北民歌保护与传承的最有效途径。同时,还可以适当地设计一些培训课程,拓宽受众面,让学生们能够了解更多的与民歌有关的其他文化,这有利于他们对民歌自主探索的欲望的形成,从而加深民歌文化在他们心中所扎之根。
纵观国内外的一些音乐大家的成长史不难发现,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吸取了民歌音乐的养分成长的。这从他们的代表作中可以清晰看到。比如莫扎特的著名代表作《星光灿烂》的创作就与法国民歌《小星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普契尼的《杜兰多特》中的女声合唱创作灵感及源自于我国蜚声海外的民歌《茉莉花》。这些无一不能用来说明,民歌具有一定文化与价值的。它需要被保护与传承,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我们祖国的未来着手,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教育,从而让他们端正态度,在意识到外来文化的优势之处的同时,也不能摒弃我国优秀的民歌文化,既要与时俱进,了解外来文化,掌握外来文化,同时,也要对我国的自由民歌文化给予高度重视,并履行好自己的义务,将祖辈传下来的优秀文化进行再保护与再传承。
此外,还可以从河北民歌文化市场的需求方面来促进河北民歌的当代转型。近些年,我国许多地方都在相继开展民间音乐文化活动,其中,以民歌为核心开展的活动尤为众多。民歌活动的推出,不仅仅在于其自身文化的宣传作用,而且我们还要意识到它自身的经济价值。广西南宁的国际民歌节连续多年的举办已经形成一种民歌文化盛世。这一民歌节是由南宁政府支持举办的,目的在于将民歌文化传播给当代人,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民歌节的举办宗旨是“经济塔台,文艺唱戏”。虽然这是由政府支持主办的,但要注意到,这一文化节的操办单位与宣传单位都是来自于市场,且商业价值一年比一年更增值。由此,民歌节的举办也由原本的持续亏损转为盈利,并为南宁当地的旅游业、餐饮业、贸易等带来了动力,大力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当前,该民歌节由大地飞歌公司承办,实施的是商业运作,民歌节在传播民歌艺术的同时,海域各种产业相结合,这进一步推进了当地各种产业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南宁民歌节的推出,使得南宁的文化品牌被推向世界,使其蜚声世界,由此一系列的国内国际重要会议与活动在我国选址时都会优先考虑南宁,这进一步为南宁赢得了政治地位。由此可见,民歌节的举办对于地区的发展大有裨益,它不仅能推动经济的发展,还能增加地方上的政治资本,吸引国际目光的聚焦,由此更进一步促进了地方环境的优化,与文明开放程度的提升。对地方人民的视野开阔、精神修养、行为规范与生活方式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事实表明,民歌艺术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那么,在这个讲究效率,与市场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时代,如果能将民歌与市场相结合,这对于双方都是有好处的,是一种共赢的合作关系。民歌能够带动市场的发展,而市场化又能增加人们对民歌的关注度,提高他们对民歌的传承与保护意识。因此,本文认为,河北民歌也可如法炮制。河北民歌是我国最为重要的民歌之一,民歌资源丰富,且民歌知名度高,拥有的市场广阔,如果能够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发动相关人士的力量,充分借鉴南宁民歌节的相关运作模式,将其进行适当的市场化,河北民歌也将步入下一个繁荣时段。

结 语
河北民歌是河北省千年积淀的重要文化,是河北省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作为土生土长的河北人,我有义务和责任去保护它,并将其所凸显的价值展现给他人,向后世继续传递这一无价之宝。
本文在内容上首先对河北民歌的基本概况,即它的发展历程、风格特点以及文化价值等作了简要的概述,这为下文河北民歌传承与保护的现状以及措施制定埋下伏笔。然后,本文就河北民歌保护与传承的现状,从其存在空间、新社会时期人们的观念等方面着手进行了详细介绍,发现它在现代的延续以及在未来的传承都存在着困境。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保护与传承河北民歌的相关措施,即一方面完善河北民歌保护体系,从法律的建立健全,加大财力投入与配套措施制定,开展普查,依靠专家指导等方面开展;另一方面,则要改进河北民歌传承机制,抓好民歌传承人的培养,增强教育力度,改革有关音乐教育,增强与国外艺术交流等。
保护与传承河北民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相关工作的开展牵涉到了政府、社会有关组织以及众多的社会阶层,所需获得的财力支持也相对较大。因此,只有坚持科学有效的方法与措施,建立完善河北民歌的保护传承之都,步步为营,抓好每一个环节的资源配置,才能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才能真正实现河北民歌的有效保护与传承,使得河北省祖辈传承下来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与科研价值的河北民歌继续为河北人民所享有。
河北民歌是一项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传承与保护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以一家之言就能规划的,它需要集结专家、民间艺术家、政府、有关组织等社会各界人士的建言与倡议,需要参与其中的人以实际行动来实现。因此,本文虽然在创作过程中翻阅与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并结合了现实情况,但由于分析的角度过于宏观,且所提到的建议大多立论于理论视角,因而相比河北民歌保护与传承的其他研究与行动而言,尤为不足。本人希望,在未来朝着河北民歌保护与传承的实干角度出发,继续深入这一课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士杰.昌黎民歌的特点和演唱方法[J].人民音乐,1981(11).
[2] 乔伦.好一朵《茉莉花》谈南皮民歌《茉莉花》[J].河北歌声,1982(1).
[3] 王杰.红火热烈、蓬勃向上:简介晋县民歌《反对花》[J].河北民声,1982(3).
[4] 韩溪.唐山民歌对唐山地方戏的孕育和发展[J].音乐研究,1983(2).
[5] 易人.云淡风清、风筝飞鸣——七首《放风筝》的比较研究[J].艺苑,1987(4).
[6] 乔伦,江玉亭.河北民歌研究[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
[7] 刘荣德,李殿明.冀东民歌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8] 项阳.当传统遭遇现代[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9] 高瑜.谈谈河北民歌[J].中国科技信息,2005,(24).
[10] 李映明.民歌分类管见[J].中国音乐,1982,(04).
[11] 张敬忠.对原生态民歌的几点思考[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10).
[12] 杨民康.中国民歌与乡土社会[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
[13] 曾遂今.音乐社会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14] 俞人豪.原生态的音乐与音乐的原生态[J].人民音乐,2006,(09).
[15] 毛时安,蔺永钧.传承与发展[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16] 陈志强.民间音乐作品保护模式的选择[J].交响,2007(03).
[17]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18] 冯光钮.民族音乐问题三思[J].音乐探索,1985,(04).
[19] 邢素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和存储[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
[20] 周安平,王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准著作权保护模式制度设计的思考[A].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
[21] 刘勇.文化旅游与传统音乐的传承[J].中国音乐,2005(l).
[22] 李静,我国当前文化体制改革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
[23] 黄允箴.撞击与转型——论原生态民歌传播主体的萎缩[J].音乐艺术,2006,(02).
[24] 朱智忠.留住民歌的根脉[J].中国民族,2008,(05).
[25] 樊祖荫.中国现代音乐研究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26] 张伯瑜.音乐流变——传统音乐繁衍与消亡的内在因素[JJ.人民音乐,2002,(02).
[27] 冯光钰.收集整理中国民族音乐遗产50年——刍论集成编辑学[J].音乐研究,1999,(03).
[28] 陈起英.乐教应增加民歌份量[J].中国音乐教育,1994,(04).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二维码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论河北民歌的保护与传承》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汉语言文学学位论文栏目。
Copyright © 2020 硕士论文网 版权所有 电话:18974909803 QQ:190433398
硕士论文网主要为广大毕业生提供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分享硕士论文写作方法,如需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