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是一家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网站,主要提供硕士论文指导、论文修改、论文查重、硕士论文范文参考资料、分享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方法。
您当前所在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MPA论文 > MPA公共管理论文 >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育优化研究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育优化研究

来源:硕士论文网,发布时间:2021-04-06 19:02|论文栏目:MPA公共管理论文|浏览次数:
论文价格:150元/篇,论文编号:20210406,论文字数:30056,论文语种:中文,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网第2021-04-06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MPA公共管理论文文章《“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育优化研究》,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摘要:旨在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繁荣的“新文科”建设具有融合性、应用性、技术性、时代性特点,其核心任务在于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探索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文科师资队伍建设,设计“新文科”管理保障制度。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实践教育要完善环节设计,从树立“OBE+PBL”为导向的实践教育理念,架构“全程、全方位、全员”的“三全”实践教育体系,形成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形式等方面提出实践教育的优化面向,以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关键词:新文科;公共管理;实践教育
  旨在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繁荣的“新文科”建设工程发轫于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明确指出 :“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1]2018年,中共中央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正式提出“新文科”概念。同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高校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标准是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2]。2019 年,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2.0 启动大会,标志着国家“四新”建设工程正式启动 [3]。“新文科”建设顺应了新时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趋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文科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作为典型的跨学科、综合性与应用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公共管理伴随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步伐,以及全球科技革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已经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的重要学科 [4]。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作为培养各种公共部门管理人才的阵地,必须回应国家“新文科”建设的战略要求,在本科人才培养中融入“新文科”建设的精神实质,针对人才培养中实践教育的短板,平衡理论教学和实践锻炼之间的关系,面向国家治理变革拓展和社会现实需求,加强实践教育环节优化设计,凸显人才培养的复合性、应用性,切实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育优化研究
一、“新文科”建设精神实质
(一)“新文科”内涵  “文科”称谓早已有之,一般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总称。2019 年正式启动的“新文科”是个新词。有学者从与传统对比角度认为,“新文科是对传统文科的提升,意在打破专业壁垒和学科障碍,以广博的学术视角、开阔的问题意识和深厚的学术积累为基础,为学生提供更契合现代社会需求的素养训练”。[5] 也有学者从中国特色角度提出,“新文科是基于全球新技术发展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注重通过文科内部融通、文理交叉融合来研究、认识和解决学科本身、人和社会中的复杂问题,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科知识体系。”[6] 鉴于此,“新文科”是以多学科交融为根基,遵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规律,面向国内外时代发展需要,新构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新文科”具有如下特点。一是融合性。强调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不仅与理、工、农、医等学科交叉共融、适应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融的潮流,也强调文科内部各学科视阈的开放和浸润,由此催生更多人文社会科学创新成果。二是应用性。回应国家和社会的现实需求,以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关切的问题,以新的社会实践中生成的难点、热点、痛点为导向,加强自主创新、综合创新,对现实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系统、全面的研究,生成新的知识体系。三是技术性。着眼于人文社会与科学技术的跨学科研究,将人文关怀与最新科技相结合,善用现代数字技术手段创新人文社会学科研究过程和研究手段,丰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全面思考网络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给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带来的深远影响,从而改善人类生存状态与生活质量,华人的精神境界。四是时代性。中国步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文科”必须具有新时代鲜明印记,需要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科优势基础上,吸纳世界先进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精华,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话语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二)“新文科”建设核心任务
  “新文科”建设关乎文科教育改革,在重新审视现有文科专业教育教学状况基础上,运用新理念对文科的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探索,固本强基的同时,进行开拓创新 [7]。首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坚持育人的基本目标,回到“人”的培养上来。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OBE+PBL”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学生是“人”,不是“机器”,要肯定人的价值,寻找人的意义。“新文科”建设以全球化、中国化、技术化、个性化的视角,以成果和问题为指引,主动创新求变,追求卓越,将学生培养成为拥有专业技能、胜任某种工作的人;成为拥有实践智慧、从容应对世界变化的人;成为品行高尚、体认生活意义、人格健全的人。其次,探索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2.0 的要求,培养卓越拔尖文科人才需要精心谋划并实施。在“以学生为本”、“OBE+PBL”育人理念的指引下,优化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符合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条件、途径、方法、课程体系、质量标准。按照多学科共融建构综合知识体系的要求,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专业选择、跨学科学习机会,搭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平台,突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适应当下和未来社会对于卓越拔尖人才的需要。第三,加强文科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保障。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数量合适的师资队伍规模可以有力地支撑“新文科”建设目标的实现。不断提高现有文科师资队伍质量和竞争力,针对“新文科”特点对中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进行规划和布局,加强学术共同体建设,鼓励跨学科团队合作,激发其创新潜力和活力。引进“新文科”建设新生力量,帮助他们迅速完成角色转换,生成“新文科”视野和素养,保证师资队伍可持续发展。第四,设计“新文科”管理保障制度。顺应“新文科”国家发展战略要求,根据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准确把握“新文科”建设与管理的科学理性,优化“新文科”管理层级结构的制度规定,有效实施分类管理制度,遵循人性化管理原则,充分彰显人文关怀,修正管理偏差。由此,促进“新文科”管理制度富有弹性,最大限度地激发“新文科”学术共同体的生存活力,使其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体现中国立场,展现中国智慧,阐述中国理论。
二、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育优化选择
  “新文科”建设的时代要求呼唤公共管理类专业教育与时俱进,紧密结合“新文科”背景进行改革创新,培养出高素质的公共部门管理人才。目前,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包括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等14 个专业,面向国家公共部门培养专门管理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育是重要环节,通过社会实践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从各个院校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培养计划看,实践教育学分比例大约占两成左右,理论学分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各个专业的实践教育总体上形式大于内容。在专业课课堂教学中,实践环节设计欠缺,实习实训环节面临着基地规模不足、合作意识不强、保障制度不完善、监管过程有漏洞等诸多问题,亟需适应“新文科”建设的要求加以优化。
(一)理念优化 :“OBE+PBL”为导向的实践教育
  “新文科”建设要求以“人”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价值和存在意义。胜任公共部门工作、应对环境变化、德行健全、人格健康是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需要实践教育环节以“OBE+PBL”为导向。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指 教 育 教 学设计和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取得的学习成果。学习成果不仅是学生的所知内容,更是完成所有实践教育活动后习得的知识应用能力及积极的价值观和人格因素。PBL(Problem BasedLearning)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围绕问题独立收集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教学模式。“OBE+PBL”理念下,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育要明晰本科生的学习成果指标形式或者能力结构,厘清公共部门、学生、学校、教师、家长等教育相关者的期望,基于问题驱动构筑相应的实践课程体系,实施合宜的实践教育策略,逐步引导学生达成教育目标。所有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育工作者都需要将此理念入脑入心,内化为育人信念,指引育人实践过程,由此实现“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实践教育的跃升。
(二)内容优化 :架构“三全”实践教育体系
  首先,创新实施“全程导师制”学业指导模式。“新文科”建设要求加强人才培养途径的创新性探索。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育可以尝试“全程导师制”学生指导模式,大学四年全过程指导学生学业发展。在高校大学一年级大类招生的背景下,可以由各个专业配备班级导师,引领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调查,体验社会生活、了解社会现状。大学二年级开始专业分流,各个专业配备全程指导教师,每个教师指导一定数量的学生,开展专业实践教育活动。学生在 3 年的全程导师带领下,跟随专业导师实施课题研究,以项目制方式深入广阔的公共管理实践场域进行观察、访谈,积累实践经验,增强解决问题能力。在大四的专门实习实训环节,运用各个专业搭建的公共部门实习基地,实践导师和专业导师相互配合,贯穿校内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拓宽实践训练外延,合理衔接专业导师课题实践训练和校外实习基地实践导师训练,共同完成实践能力的协同培养 [8]。其次,形成资源支撑、课程体、管理服务、质量保障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经费和设施场地资源是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培养的物质支撑,学校和学院要积极开拓校外实践实习基地场所,在公共管理类不同专业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各个专业中,探索文科实践基地共建、共享模式,实现教学基地和实践基地双向互嵌,加大实践基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用。同时,多方筹集实践教育扶持资金,保障实践教育可持续发展和有效激励。实践教育课程体系需要科学合理安排实践教育学分和课程设置,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提高实践教育学分的比例,使其增至 30% 以上。课程设置中,除了毕业实习、暑期社会实践等专门的实践课程,注重在适合的专业课程中增加实践环节,如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电子政务、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等课程中融入实践实习内容,安排一定的学时带领学生感受公共部门管理过程,将理论讲授和实践锻炼融合,以问题为导向,小组为单元,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管理服务政策保障全面跟进,学校和学院出台实践教育管理服务制度,如《关于大学生实习管理的规定》《学校、实习基地和实习学生三方实习协议》《实习成绩管理规定》等。明确各方责任、权利和义务,确保实践教育有章可循,依章运行。质量保障环节强调每一个实践教育环节都有明晰的评价标准,对实践教育进行全过程、多方位的监控,包括实践教学大纲、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跟踪评价等,形成科学的实践教育质量评价报告,及时反馈给相关教育者,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依据。总之,经费和设施资源是人才培养的物质基础,实践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估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保障,四者相互支撑和配合,突出“新文科”建设的共融知识体系要求,共同维护公共管理类专业卓越拔尖人才培养的高效运行。第三,强化教师、班导、辅导员、教务员的全员配合,形成实践育人合力。学生的实践教育要求教师具备实践经验与实践教学能力。实行校内实践导师遴选,明确公共管理类实践导师的权责利,遴选一批确实能够在教育实践基地及课题项目中指导与授课的导师。同时,不断对校内实践导师进行培训,主要通过外出调研交流与到公共部门锻炼的方式,不断增强校内导师的实践能力。积极聘请公共部门人士作为实践指导教师,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之上,建立奖励与考核机制,提高校外导师的积极性。班级导师从大学一年级开始介入,实施大学四年全过程的跟踪指导,主要着眼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日常生活指导,对学生在实践教育中的困惑进行解答,辅助实践教育双导师的工作。辅导员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就业指导等方面介入学生实践教育工作,认真研究学生实践活动中思想和行为动态,适时施加思想政治教育,将课程思政融入学生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思想认识、价值取向、实践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辅导员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学术实践活动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实践学习兴趣,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教务员负责实践教育活动的管理服务工作,在执行大学生实践教育制度和政策、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方面作用重大。他们为学生提供政策咨询、成绩管理、经费保障等服务,确保学生实践实习期间的学习活动顺利开展。实践育人活动全员参与,多方配合,形成跨专业、多学科师资队伍力量整体合力,有力地促进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实践教育的有序开展。全程、全方位、全员的“三全”实践教育从培养过程、培养体系、培养主体方面形成立体化实践教育合力,符合新文科建设融合性的特征,有力地保障了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实践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方式优化 :形成多彩的实践教育形式
  首先,创新专业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教育形式。公共管理类各个专业的理论课堂教学中,应该融入实践内容。除了在课堂上使用传统的实践人士培训讲座、案例研讨、参观式学习、志愿服务等教学方式之外,还可采取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专题调研、电脑化训练、项目导入式教学等教育教学方法。在大学四年的专业课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形式传递科学知识,形象教育内容,加深学生记忆,活化知识运用,充分提高学生的能力素养 [9]。其次,打造特色鲜明的实践教育基地。公共管理类专业聚焦公共部门管理人才的培养,应该根据各个专业的特色采取差异化策略选择合适的实践实习基地。优质实践基地的选择突出本学校学科专业定位、学生实习需求,明晰所需要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城乡社区、社会组织等实践基地数量、质量要求,如实践基地影响力、知名度、环境安全保障等。在基地实习过程中,可以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分批和轮岗相结合的形式灵活设计。打造一流的实践基地需要优化激励机制,激发其合作意愿,从实践基地的工作需求、形象宣传、经费投入等方面入手形成有效的实践教育参与动力,并对不合适的实践基地实施动态调整,保证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实践教育顺利开展 [10]。第三,加强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积极探索高校实践教育新形式和新途径,第一课堂是学生专业学习活动的主阵地,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则在促进学生自主化、研究化、高效化学习和个性发展等方面有更广泛的作用。第二课堂是实践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积极开展党、团组织各种活动,如党的理论学习活动、党建工作观摩学习交流活动、主题
党日活动、素质讲堂等,不断强化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思想认识和道德品质。引导本科学生积极参加各类青年志愿者服务、公益性劳动,如环保主题宣传服务、边远山区支教、“城市生存体验”、城乡社区养老助残公益服务等。丰富学生的实践经历,以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学习形式深化知识认知,涵养公共精神。第四,活化科技手段运用,推进实践教育精细化与科学化。实践教育方式优化既要根植于公共管理类各专业的特点,也要遵循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大数据时代需要采用网络技术手段实现实践教育的科学管理,可运用互联网、新媒体教学工具、手段与技术,搭建网络学习社区。例如,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面对国家防控的新形势,各地高校都采用了网络教学方式进行不间断的人才培养活动。尤其是大学四年正值毕业实习阶段,现场实习难以实施,而网络技术的应用解决了实践教育的难题。众多学生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如钉钉、腾讯会议、微信等手段开展网络调研,顺利完成毕业实习工作。学校也通过这些网络平台实现了对实践教育过程的监控,优化了管理流程,做好实践教育资源管理、项目管理、安全管理、信息管理、档案管理等工作,实现了实践教育管理活动的精细化运作。第一课堂中实践教育形式的丰富,第二课堂中实践教育内容的拓展,实践实习基地的完善,网络科技手段的运用,构成了公共管理类各专业本科实践教育的形式系统,各种形式互相补充、协同,助力公共管理类各专业本科实践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中的第七集“绝知此事要躬行”中曾提到,从尚行——言胜于行、敏行——明辨善行、力行——身体力行 3 个维度,阐述了实践的重要意义 [11]。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实践教育对于高校本科生培养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公共管理学科各专业本科实践教育遵循“新文科”建设的时代要求,顺应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召唤,加快本科实践教育体系的转型与重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公共管理拔尖卓越人才培养。在理念、内容、方式上优化实践教育体系,使学生兼具理论和实践素养,成为德行优良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
[1] 操太圣 . 新文科建设的效用 :知识生产与教养培育 [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版,2020,28(1):15-18.
[2] 康艺馨 .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提升路径研究——以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为例 [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0,36(1):89-93.
[3] 黄启兵,田晓明 .“新文科”的来源、特性及建设路径 [J]. 苏州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20,8(2):75-83.
[4] 陈振明 . 公共管理的实践变化与学科转型 [J]. 公共管理评论,2019(1):42-50.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二维码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育优化研究》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MPA公共管理论文栏目。
Copyright © 2020 硕士论文网 版权所有 电话:18974909803 QQ:190433398
硕士论文网主要为广大毕业生提供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分享硕士论文写作方法,如需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