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是一家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网站,主要提供硕士论文指导、论文修改、论文查重、硕士论文范文参考资料、分享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方法。
您当前所在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MBA论文 > MBA项目管理论文 > 构建MBA项目管理专业课群的思考与建议

构建MBA项目管理专业课群的思考与建议

来源:硕士论文网,发布时间:2021-07-28 16:15|论文栏目:MBA项目管理论文|浏览次数:
论文价格:150元/篇,论文编号:20210728,论文字数:30056,论文语种:中文,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网第2021-07-28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MBA项目管理论文文章《构建MBA项目管理专业课群的思考与建议》,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摘要:对MBA专业课程组建设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具体操作模式进行了讨论,并就专业课程组建设问题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MBA教育;专业课程组;教学研究
 

  一、引言

  据统计,到200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具有MBA办学资格的96所院校每年招生总规模已达2万名左右。尽管中国的商学院遍地开花,但《商业周刊》对中国公司和在华跨国公司的173位招聘人员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企业普遍都愿意聘用MBA毕业生,但又普遍对他们评价不高,大多数受访者给中国MBA毕业生打了中低分,认为中国的MBA毕业生素质良好或优秀的不到20%⋯。社会对MBA教育及MBA毕业生评价不高,存在多方面的因素,但其中较为重要的是我们的培养机制和课程体系没有围绕企业需求来设计,更进一步的是缺乏既有理论研究基础又有丰富企业实践的师资队伍。我们经过对全国多所院校MBA项目的调查研究发现,已经成立了专业课程组的学校并不多。即便是已经建立课程组的院校,课程组的结构也略显松散,其开展的活动数量比较少,形式单一,不能完成课程组构建的主要目的和功能。专业课程组的建立在MBA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日益凸现,如何有效地建立MBA专业课程组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MBA专业课程组的基本职能分析

  1.标准化教学内容,保证教学质量
  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是,不同MBA教师的授课水平差异较大,对不同教师的评价经常出现一边倒的局面。往往某些同学在上课之前就打听到了不同教师的授课风格和客观评价,并对他们不认同的教师采取排斥的行为。在目前无法保证充足优秀师资的情况下,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标准化教学内容,保证教学质量。在国外很多商学院使用的都是统一的教材,甚至连教授在课堂上讲的笑话都是一样的。因为他们推崇标准化的课程设计和讲授内容,这样可以确保为交付相同学费的学生提供差异最小的教学服务。
  2.研讨教学方法,开发教学案例
  国内的MBA教学尽管比较注重案例教学,但是使用的案例大多是现成的国外案例或是某些杂志上的案例,很少有教师深入到企业管理实践,获得企业的支持,开发出具有本土管理特色的案例材料,这对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具有十分严重的不利影响。专业课程组深入到企业管理部门收集数据开发案例成为一个重要的方式⋯。此外作为对案例教学的有益补充,电影教学法、角色扮演、敏感性训练等新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也需要通过课程组的教师共同商讨才能具有良好的效果。
  3.形成教学团队,培养教学精英
  决定任何一个高校的MBA项目生长和壮大的重要因素是项目本身是否具有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来自许多方面,如学校的基础教学条件、师资力量、培养环节设计、往届校友资源、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目前MBA院校的硬件条件基本上都已经不再是主要问题,而培养环节的设计、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都提上了议事日程。往届校友资源需要时间的积累,所以很多MBA学员在择校时非常关注学校的软资源如品牌、师资等,其中师资是现代管理学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目前我国高校MBA项目最缺乏的就是能够胜任MBA教学工作的师资。MBA教师不仅需要有深厚的理论根底,而且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MBA课程组建设应该形成教学团队,肩负起培养MBA教学精英的职责。
  4.对教学资源进行综合管理
  对教学资源进行综合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MBA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学课件、教学讲稿、课程试题、参考阅读资料、相关教学文件、课程案例讨论资料等。传统的MBA教学中,教师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准备各种资料,不论在时间投入上还是在精力上都需要较大的投入。而且,每位老师都准备一套教学资料,既无必要也不经济。MBA专业课程组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整合教学资源。一方面,避免教师各自为政,重复劳动;另一方面可以集思广益,取众人之所长。教学资源的整合与综合管理能够让教师从繁重的课件制作和事务性工作中抽出身来,而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教学方法的设计和对教学体系的思考方面。

  三、MBA专业课程组建设的基本思路

  1.专业课程组的基本构成
  课程组的建设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首先要根据招生规模确定教学团队规模。每个课程组的规模在8~10人较为合适,太少不能发挥团体的作用,太多则可能会出现内部沟通障碍。从师资的长远发展需要来看,合理的教师团队的职称结构也是十分必要的,一个团队中教授、副教授、讲师的比例保持在4:4:2较为合适。不要一味地追求过高的教授比例,因为现实的情况是教授投入在教学中的时间有限,对MBA项目的要求也未必很清楚。从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来看,教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科研型46教授,其主要工作是从事科研项目的研究和培养博士生。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授在科研上都具有特长,一些教授可能对教学情有独钟,在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手段的改进方面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善于思考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即教学型教授。在课程组的建设中,我们倾向于多使用教学型教授而非科研型教授,至少课程组的主要负责人应该是教学型教授。
  2.专业课程组的沟通机制建立
  专业课程组的沟通机制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即何时沟通、怎样沟通、沟通的效果如何。课程组的基本规模在10人左右,要进行集体沟通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沟通次数上要比较可行,一般一个学期进行2—4次沟通是比较合理的,如开学时进行一次沟通,就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布置和规定;学期中进行1—2次沟通,学期末对整体情况进行总结,并对下一阶段的工作开展形成指导性意见。专业课程组的沟通方式的选择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既可以是研讨式,也可以是公开课的方式,还可以是案例讨论的方式。课程组内部需要建立完善的沟通交流机制,一个不错的方式就是定期的举行MBA教学公开课,通过公开课的方式实现教学的交流与分享。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两种方式:其一,对某一内容举行平行公开课,即课程组教师每学期定期交流一个教学环节的内容。这样通过比较,可以对某一知识点形成综合的教学构想,各教师之间也形成了对话的平台。这种方式的缺陷在于,交流所需时间太长,只是对某一部分的教学进行了交流,要对所有内容进行交流则需要较长的时问;但同时好处在于,对某一知识点进行的交流能够深入,因为整个教学知识点只是授课的很小部分,因此教师可能更愿意拿出自己的东西。另外一种可以使用的方式是自己选择交流内容,各个老师交流的教学知识点不同。该种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能够同时对多个知识点的教学进行交流和总结,相对节省交流时间;而缺点在于讨论容易局限于表面。
3.专业课程组的合理分工
专业课程组是一个合作创新的团队,要想最大化团队的产出,首要问题是建立优秀的团队。优秀的团队具有协作性、思考性和自主性三个重要的特征。不能说将教授、副教授、讲师放在一起就是团队,因为团队之间应该具有协作性,每个团队中的成员应该将自己擅长的和负责的事情办好,此外,还应该对团队中的其他成员提供力所能及的协助。团队的第二个重要特点是思考性,即对同一问题不断寻求更优的解决方案,持续改进。自主性指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能够主动自发地向着团队目标行进。专业课程组的成员应该进行合理分工。一般教授主要负责课程研发,即开发相关的企业案例和进行理论研究;副教授主要负责课程讲授;讲师/助教负责基础材料的准备,如课件制作、资料收集、课堂贡献率统计、作业批改等基础性工作。客观地说,在专业课程组内部进行合理的分工协作,是提高课程设计的合理性和课程授课水平的前提。
  4.专业课程组的绩效考核
  对课程组的团队绩效和团队中的个人绩效进行合理的考核是课程组发挥其功能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形成课程组的团队考核指标体系和个人考核指标体系。专业课程组的团队考核指标包括课程资源的积累情况、教学设计的学生评价、课程教研与教改情况等。专业课程组的个人考核指标根据不同的分工是不同的,主要包括教研、教改情况,个人课程贡献率,授课基本情况等方面(见表1)。对教授的评价指标主要体现的是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情况,在评价指标中我们建议运用“当量”指标。如“开发课程学时当量=开发课程学时×质量测评系数”,即对课程设计、教研等工作的考核不仅仅要考虑其绝对数量还要考虑其质量,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此外,对教授的考核周期建议设定为3年,这样可以激励教授们潜心进行研究,做出高质量的成果,而不仅仅是追求数量。对副教授的评价指标突出对教学效果的测评,采取三维评价体系,分别从学员、课程组教师和学员单位的角度,对教师课程的准备、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和学员课程收获等进行考察。讲师和助教在课程组中完成的主要工作是收集课程设计、案例开发的教学资料和学员学习过程中的基本情况及其反馈的资料,其主要服务对象为课程组教师和学员,因此,设定了课程组成员评分、课程资料收集当量及学员评分三个方面,其中课程组成员评分包括教授、副教授等资料的使用者的评分,也包括讲师/助教层面的相互评分。
专业课程组绩效考核指标设定

  四、MBA专业课程组建设的思考

  1.处理好标准化与个性之间的关系,课程组的一个重要优点是能够向学生提供标准化的授课,但MBA教学需要保留教师的教学个性。我们的建议是统一授课内容占课程整体内容的70%,另外30%的内容由授课教师自行安排,凸现其教学的个性特征。课程组的交流沟通更多的是对70%的标准化内容进行研讨,这样就可以让教师消除个人的竞争优势也会被销蚀的顾虑。要处理好个性化与标准化的关系,重的是安排课程的讲授内容结构,即什么内容标准化讲授,什么内容个性化讲授。我们有两种建议:其一,将课程的基础性内容安排为标准化讲授,即课程的基本知识点为统一讲解内容。而学科发展前沿和个人研究专长等方面的内容则可以确定为个性化授课内容。其二,将课程设定为不同的专题,安排不同的教师对各个专题进行讲授。这样既可以保证课程讲授的标准化又能保证教师授课的个性化。但这种方法对师资的整体要求较高,而且对各章节专题内容的分配也是一个需要协调考虑的问题。2.构建青年教师传、帮、带的良性循环对青年教师可实行导师制,为每位愿意投身于MBA教学的青年教师配备1—2名课程导师。很多学校所遇到的问题是,老教师面临退休,年轻老师还没有成长起来。MBA专业课程的教学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青年教师缺乏社会实践、教学经验,对课堂的整体操控能力较弱,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成熟完善。在课程组中,对年青教师的培养可分为三个基本的阶段:第一阶段为传授期,青年教师作为授课教师的助教负责课程作业批改、随堂听课、课程学生贡献率统计等基础性工作,从而完成认知性实践,基本了解MBA教学组织过程和学员的结构、要求。这个阶段一般需要1—2年,即随班听课4—5遍。第二阶段为帮助期,青年教师通过参加课程组的讨论及完成相关资料收集工作,进一步了解课程准备及课程设计思路。在此阶段,课程组授课教授可以适当地加大青年教师的参与程度,如让青年教师在案例讨论中阐述观点、归纳总结等,此阶段的时间周期一般为1年左右。第三阶段为带领期,即青年教师开始走向讲台,可行的方式是让青年教师作为某一课程的讲授老师,可以从局部授课开始,如一天的课程讲授。此过程一般要维持2年左右,对于课时为4~6天的课程,可以分阶段让青年教师对每一天的内容进行实际讲解,指导老师随堂听课,给予点评与指导。这样经过3~5年的时间,一名具有娴熟MBA授课技巧和丰富授课经验的青年教师就培养出来了。
 

参考文献

【1】大多数企业高管给中国MBA毕业生打中低分[EB/0L】.【2006—12—27】.http://www.cnedu.cn/news/2006/12/ze7789418201722160024256.htInl.
[2】朱国玮,等.MBA课程案例教学中的沟通障碍及其克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2):54—58.
【3】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34.

作者:朱国玮;黄瑶;肖明明      单位:,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项目管理中心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二维码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构建MBA项目管理专业课群的思考与建议》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MBA项目管理论文栏目。
Copyright © 2020 硕士论文网 版权所有 电话:18974909803 QQ:190433398
硕士论文网主要为广大毕业生提供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分享硕士论文写作方法,如需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