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是一家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网站,主要提供硕士论文指导、论文修改、论文查重、硕士论文范文参考资料、分享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方法。
您当前所在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EMBA论文 > EMBA学年论文 > 北京西大营村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集聚提升类乡村空间发展策略

北京西大营村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集聚提升类乡村空间发展策略

来源:硕士论文网,发布时间:2021-06-11 15:34|论文栏目:EMBA学年论文|浏览次数:
论文价格:150元/篇,论文编号:20210611,论文字数:30056,论文语种:中文,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网第2021-06-11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EMBA学年论文文章《北京西大营村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集聚提升类乡村空间发展策略》,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识别适宜西大营村集聚提升空间发展的影响因子及策略。根据北京西大营村现状资源梳理评估,提出影响西大营村集聚提升发展的不可调控因子、可调控因子,给出西大营村集聚提升的空间发展策略。
第一章 绪 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1 国家政策对乡村发展的引导
  如何破解我国乡村这一难题,近些年来国家和各个区都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用以指导乡村发展。2002 年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摒弃“就城市论城市,就乡村论乡村”规划模式。从 2003 年浙江省最先发起“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简称“千万工程”)的工程。2005 年要求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 2012 年十八大首次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共建“美丽中国”作为执政理念,对乡村发展的认识从简单的物质环境改善上升到了文化价值提升阶段。到 2013 年国家农业部开展了“美丽乡村”的试点计划,并在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奋斗目标,最早是由浙江省出台《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以安吉县为试点。2015 年《关于改革创新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鼓励有条件的乡村以“田园综合体”的新型产业综合发展模式,到 2017 年“田园综合体”这一发展模式被纳入到中央一号文件,寻求乡村产业发展综合开发与制度改革。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在 2018 年 9 月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了关于《乡村振兴振兴战略(2018-2022 年)》战略性的实施依据1。在 2019 年《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农村部关于做好 2019 年农业农村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农发〔2019〕1 号)的响应下,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认定具体要求和流程,目前全国已认定为“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达到 2409 个,形成以“特”“品”“文”为关键,创建“土字号”“乡字号”类的乡土品牌。不断的探求摸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路径、新方法、新模式。自 1982~2019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村的相关政策指引,也都是为解决乡村的一系列问题(见表 1-1)。
中央一号文件中的农村政策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乡村”与“城市”
1、“乡村”的概念
乡村,是农村聚落的统称。《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中解释为乡村居民点居住并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集聚点4。从广义上可以将其定义为除城镇以外的其他区域;从狭义上可以理解为一种供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聚居生活的空间单元。从产业构成、人口规模、职能分工、地域景观、价值观念、物质构成上来说都与城镇有所差异5,可以归纳为以从事第一产业为主、社会结构单一、人口规模小、散落式的生活方式(见表 1-2)。
不同要素下的乡村定义
第二章 基础理论及案例借鉴
  第一章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本章主要阐述了区域乡村的相关理论以及国内外案例的借鉴,为本文奠定基础理论知识。通过资料的筛选整理,文章选定与之相关的理论主要有中心地理论、增长极理论、空间生产理论。
2.1 基础理论
2.1.1 中心地理论
  “区位”可指该事物的具体位置或某一个具体事物相对于其他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区位论”最早是研究由于人的经济活动而产生的空间法则,以唯物主义式的思考自然、社会、经济等各类因素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寻求工业、农业、商业等各种经济活动主体的最佳布局,使得经济主体与客体之间区位选择存在必要的合理性、实用性、广泛性,实现经济行为与空间结构最优理论。近代区位论中多是以拓扑网络(network)来界定多个区位点之间的动态变化,从宏观层面总体把握区域内各种要素的均衡,同时考虑政府的一些公共政策、法律制度进行区位动态性的选择,如沃尔特·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2.1.1.1 中心地理论
  欧洲工业化快速崛起的时期,1932 年德国地理学家沃尔特·克里斯泰勒(W-Christaler)在《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中系统化提出了“中心地”、“中心地职能”、“中心性”、“需求门槛(门槛人口)”、“商品销售范围”等概念,通过对中心聚落调研研究(见表 2-1),看似回答了规模经济和运输成本如何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空间经济问题,实则为研究一定区域内不同规模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分布秩序、空间结构、服务范围的规律性。第二步 1980 年为实施日本乡村振兴计划,将改造的资金大量用于人才建设的培养,学习先进理念提出了庭院设计,还专门成立“花创造推进协议会”,在公共空间开始花景观改造,这些景观元素不仅有美化作用还赋予更多的乡村发展建设的意义。通过减免30%的房屋税和 7 万日元庭院改造补贴来鼓励居民开放自家庭院,形成日式开放的外部庭院景观(见图 2-8,图 2-9)。在成为消费场景之前,其自身特色的江户建筑和日式庭院美学的社区化呈现,都是政府、机构和当地居民共同协作的结果,在 2000 年町政府的倡导下的“开放花园计划”中,133 处公开庭院供游客参观,町政府按花期归类对此作了详细规划,使之四季时节都可以体验观赏,还有当地居民的地域情感认同,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共享观光体验。
庭院布局
第三章 集聚提升类乡村空间发展的影响因素识别
3.1 集聚提升类乡村的特征
3.2 集聚提升类乡村空间发展的分类
3.3 影响集聚提升类乡村空间发展的因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集聚提升类乡村空间发展策略
4.1 经济产业层面
4.2 风貌文化层面
4.3 生态环境层面
4.4 人才组织层面
第五章 北京西大营村实证研究
5.1 西大营村基础条件认知
5.2 西大营村集聚提升发展的影响因素
5.3 西大营村集聚提升发展的策略
论文的研究结论:
1、提出影响集聚提升类乡村空间发展的不可调控因子和可调控因子。通过梳理出集聚提升类乡村的宏观-中观-微观的功能性特征,经济产业、空间布局和吸纳搬迁类乡村的发展性特征,以及乡村振兴战略所提出的四种乡村类型的差异性特征,结合其特征分析,进一步从空间区位、产业发展以及地域环境不同要素细化该类乡村发展类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得出集聚提升类乡村发展的影响因子,有规划政策、市场资源、空间区位、体制因素的不可调控因子,以及产业发展、风貌文化、生态环境、人才资源的可调控因子。
2、从经济产业、风貌文化、生态环境、人才组织四个层面提出集聚提升类乡村空间发展策略,打造空间发展增长点。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要求,从经济产业、风貌文化、生态环境、人才组织四个可调控因子入手,依附于该类乡村的资源禀赋,打造内生集聚增长点,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并解决好这类乡村的发展问题,使之发展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空间结构布局,实现由点及线,由线成面联动式的发展。
3、识别适宜西大营村集聚提升空间发展的影响因子及策略。根据北京西大营村现状资源梳理评估,提出影响西大营村集聚提升发展的不可调控因子、可调控因子,给出西大营村集聚提升的空间发展策略。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二维码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北京西大营村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集聚提升类乡村空间发展策略》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EMBA学年论文栏目。
Copyright © 2020 硕士论文网 版权所有 电话:18974909803 QQ:190433398
硕士论文网主要为广大毕业生提供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分享硕士论文写作方法,如需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