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是一家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网站,主要提供硕士论文指导、论文修改、论文查重、硕士论文范文参考资料、分享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方法。
您当前所在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新闻论文 > 新闻调查论文 > 《外国新闻与传播史》课程建设与在线教学模式探索

《外国新闻与传播史》课程建设与在线教学模式探索

来源:硕士论文网,发布时间:2021-10-25 14:39|论文栏目:新闻调查论文|浏览次数:
论文价格:150元/篇,论文编号:20211025,论文字数:30056,论文语种:中文,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网第2021-10-25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新闻调查论文文章《《外国新闻与传播史》课程建设与在线教学模式探索》,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摘  要:推进“外国新闻传播史”课程体系建设,需要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三个方面切入,实现精准定位“三维一体”的培养目标,理顺古与今、中与外、史与论的关系,倡导“双主体”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同时,在智媒时代要融合学科边界,创新教学方法,培养质疑精神,进而探索技术变革背景下“外国新闻传播史”课程在线教学的创新实践。
  关键词:“外国新闻传播史”;课程建设;在线教学;翻转课堂
 
  在传统上,历史、理论与业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构成新闻传播教育的三块主要内容,被称为新闻传播学科构成的“三驾马车”。三者之中,涉及历史和理论的知识是基础性的板块,是塑造新闻传播学子关于本学科的认知结构、专业价值体悟和实践策略的根本性因素。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深度应用,传媒生态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传媒行业的人才需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新闻传播史论教育的学科边界、逻辑结构与知识生产都需要被重新审视和表达。尤其体现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作为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与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新闻传播史论课程体系亦需要改革与创新。本研究基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史论教学团队的课程改革实践,以“外国新闻传播史”为例,对其课程建设与趋势特征进行探讨,并聚焦社会文化与技术变革的背景下该课程的在线教学创新实践,探索新闻传播史论教学改革的路向。
《外国新闻与传播史》课程建设与在线教学模式探索

  一、“外国新闻传播史”的课程建设

  在新闻传播学术发展史上,新闻传播历史的研究积累最为丰厚,而外国新闻史不仅在中国新闻学研究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也在中国新闻教育中拥有重要地位[1]。以笔者参与的华中科技大学“外国新闻传播史”教学团队为例,该课程组由湖北省新闻传播史论教学团队负责人张昆教授领衔,2009 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13 年入选首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016 年被正式授予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称号,2020年 11 月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以下从培养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三个层面,对其课程建设的历程与经验进行总结和思考。首先,在培养目标上,新闻传播学科培养目标的设定是基于专业知识的内在逻辑与专业定位,对学生的知识、能力、道德、思维与人格等提出要求,并由此确立课程内容及其结构体系。“外国新闻传播史”的培养目标应覆盖“提升素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三个维度,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历史思维、理论素养和专业能力。其一,就学科素养来看,“外国新闻传播史”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加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认同、内化和实践,树立科学的新闻观,建构专业的知识观,培育高尚的人生观。其二,就知识要求来看,使学生掌握新闻传播演进的脉络,了解新闻传播系统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及新闻传播内容与形式进化嬗变的内在规律;同时,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新闻现象,正确地解读新闻传播理论,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其三,就能力要求来看,以史为鉴,结合专业,锻炼学生的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能力,培养人文社科调查研究能力,激发学生的批判能力与创新能力。这三个维度不仅体现了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高度,也强调了人文关怀的温度,旨在坚持立德树人,从职业素养、社会责任与伦理修为等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人文精神。其次,在课程内容上,“外国新闻传播史”需要以历史思维与全球视野为统领,理顺古与今、中与外、史与论的关系,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构。华中科技大学“外国新闻传播史”课程组负责人张昆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新闻史专家,率先提出并实践了新闻传播史体系的“三维空间”与“三个结合”。一方面,针对新闻史教研局限于新闻事业史层面的弊端,将新闻事业、新闻制度与新闻观念有机地综合起来,建构包容事业、制度与意识的三维空间[2];另一方面,打破以历史发展的年代或时段为序的编年史、以地域为基本框架的国别史、以新闻传播媒介演进为时序的媒介史之间的边界,采取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国与外国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思路,注重历史的横向发展,融中外于一炉;同时将历史的视野延伸到最近的现实空间,实现古今结合[3]。由此,变单维的、平面的新闻史为多维的、立体的新闻史,大大丰富了新闻传播史体系的内涵,延展了史论课程教学的空间。最后,在教学模式上,倡导以教师和学生为“双主体”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实现课堂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老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课程组在进行教学研究过程中发现,具有深厚理论基础的研究型教学这一现代教学模式与新闻传播史论课程可以高度契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牢牢地把握新闻事业、新闻制度、新闻思想有机结合的课程特色,突破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传授为主导”的模式,激励学生的探究与创新精神。一方面,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张扬个性,勇于发表个人观点;另一方面,教师则与时俱进,注重在教学方法的稳定性与创新性之间保持良性平衡,由此保证教学活动的开展与教学效果的实现。

  二、“外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教学的趋势特征

  智能技术的迭代发展正在深刻影响着现有的教学模式,推动了教师授课、学生习得以及师生课堂互动形式的重组与更新。在新的时代条件、技术环境和业界生态下,构成新闻传播学科的历史、理论与业务方面的“三驾马车”所涵盖的知识技能要求,不仅在边界与内容,而且在逻辑与结构方面,都在发生显著的变化,需要被重新审视和表述。首先,融合学科边界,实现专才与通才的平衡。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史论课程教学为例,近年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持续深化“文工交叉,应用见长”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思路,倡导践行“面向未来、学科融合,主流意识、国际视野”的发展理念,致力于在专业建设、师资团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闻传播史论建设的“一体两翼”的建设思路。“一体”是指以培养智能媒体时代具有扎实新闻传播史论基础的优秀人才,借此来促进新闻传播学专业的转型升级;“两翼”一是突破媒介介质壁垒以重构新闻传播史论知识体系,强调跨专业、跨学科的知识融合;二是强化新闻传播史论课程群在智能媒体时代的重要性,以此形成“厚基础、宽口径”的知识结构,促进专才与通才的平衡,实现不同领域、不同媒体、不同时空的彼此交织与关联,以适应全媒体新闻人才培养的要求。其次,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智媒平台的发展加快了新闻范式的更新迭代,伴随着传播主体、渠道、方式以及边界变迁带来的“双刃剑”效应,大学不再是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唯一场所,出现了“去中心化”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大学教师正在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到“使用数字、网络和开放方法来展示特定领域专业知识”的身份转型[4],这也对教师教研、教学创新与知识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外国新闻传播史”的课堂教学中,应广泛吸纳多元的声音,通过模块技能培养、教学资源的开发、建立翻转课堂与自主学习工作坊等多种方式,实现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框架[5]。例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率先在新闻史教学中开展了“翻转课堂”实践,实现了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理念的转变,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有利于使学生重归主体地位,建立更为完善的知识图谱[6]。最后,创新教学模式,培养质疑精神。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课程组可以有选择地采用“问题解决”和“自主研究”两种研究型教学策略,设置多重知识单元结构,渐次延展、层层递进,以此作为研究型教学的切入点。主讲教师精心挖掘学生可以研究并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并特别注重三类问题:一是能充分展示新闻传播历史背景和联系的问题,二是能反映新闻传播史学学科发展最新动态的课题,三是与其他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强调清晰思维路径,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反思,在注意把握基本的政治界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独立分析、标新立异。事实上,这种教学设计的背后,体现的是新闻史论的研究者和教育者基于史实的理性精神和基于新闻传播思想的批判性思维,由此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成为善于反思的行动者。

  三、“外国新闻传播史”课程在线教学模式创新

  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教育学者皮恰诺认为,一门课程就像一个特定的咨询社区(Inquiry Community),强化线上社区的认知整合,关键在于强化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有效互动,侧重于知识受众对技术的自适应(adaptive)和个性化(personalized)[7]。在线教学模式的创新,意在强化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让冰冷的电脑或手机屏幕充满温度。我们从以下三点出发,尝试探讨“外国新闻传播史”的在线教学模式创新策略。第一,针对“外国新闻传播史”的教学方法,在研究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采取多种手段进行课堂创新。美国教育学者格鲁梅特认为,课程不只是固定的方法或大纲,而是人们用来建立事物意义的交流活动,是学习者与引领和塑造他的人一起建构意义的一个过程[8]。这样的观点在线上教学的空间体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个过程是流动且开放的,如流水般遵循既定的方向又灵动活泼、无形却有万形。在“外国新闻传播史”的在线教学中,我们立足于新闻与传播的学科体系,将课堂拆解为若干具有逻辑关系又特点各异的知识板块,采取包括课堂讨论、即兴辩论、扩展阅读、报告分享等多种教学手段,加强师生互动、资源共享与观点碰撞。课后通过给学生布置延伸阅读、史料采风、撰写报告等形式,夯实学生的基础认知,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型教学,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调整课程进度与模块组合,启迪学生挖掘新闻史背后的新闻观念、逻辑和发展动力。第二,针对“外国新闻传播史”的翻转课堂设计,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是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由此,对于“翻转课堂”的设计实行了“以人为本,教学相长;文工交叉,应用见长”的融合理念,鼓励学生涉猎与课程相关的跨学科资料,并通过自主数据采集、文献挖掘等方式,形成个性化的延展学习资料。考虑到当前一系列功能多样的电子数据库越来越健全,在在线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资源传递和文本梳理,进行线上知识互动;同时,参考智慧教室和模拟实验的模式,引导学生以多媒体技术再现历史场景和代表性历史事件与人物,打通知识生产与习得的边界,由此实现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有机融合。第三,针对在线教学的氛围和体验,利用纷繁的数字媒介景观提升在线授课的丰富性、生动性和临场感。我们线下课堂的传统环节之一是小组辩论,就历史上较有争议的新闻事件或观点进行观点的碰撞与交锋,现场的剑拔弩张和头脑风暴氛围皆可感知。将这种场景移植线上,如何在虚拟空间中保持观点的交锋与思维的激荡呢?对此进行了一些创新性尝试,例如开设了线上辩论赛和读书会,借鉴网络流行的“直播 + 应援”方式,让学生对所支持的辩方观点与喜爱的阅读资料进行在线投票,提升学生对在线课堂的卷入度、参与度与归属感。再如开设了“外新史我来讲”环节,针对不同章节的内容鼓励学生开设课程微信公众号或微博主页,以文字故事、绘画图例、虚拟小说等形式,讲述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媒介组织的脉络,引导学生在多媒体的协同创作中实现知识的再生产与传播。这种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的创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外国新闻传播史”的热情。课程的学习不再只是枯燥的记忆,而是通过多种富有创意的学习方法将支离的知识点和既有的知识体系结合起来,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观追古问今的能力,运用世界观融会贯通的能力,运用实践智慧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通过个人参与学习的新知获得更高层次的自我赋权,从而获得自新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张昆 . 传播观念的历史考察 [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1-3.
[2] 张昆 . 新闻传播史体系的三维空间 [J]. 新闻大学,2007(2):30-35.
[3] 张昆 . 横向发展——新闻史研究的新维度 [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4):73-79
 
陈  薇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二维码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外国新闻与传播史》课程建设与在线教学模式探索》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新闻调查论文栏目。
Copyright © 2020 硕士论文网 版权所有 电话:18974909803 QQ:190433398
硕士论文网主要为广大毕业生提供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分享硕士论文写作方法,如需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