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是一家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网站,主要提供硕士论文指导、论文修改、论文查重、硕士论文范文参考资料、分享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方法。
您当前所在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社会学论文 > 基于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研究

来源:硕士论文网,发布时间:2020-09-27 10:48|论文栏目:社会学论文|浏览次数:
论文价格:150元/篇,论文编号:20200927,论文字数:30056,论文语种:中文,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网第2020-09-27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社会学论文文章《基于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研究》,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本文是一篇社会学硕士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当代人们应该珍视的财富。然而,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却面临时代变迁的重大挑战,不少项目正处于濒危状况。基于上述原因,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成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任务。 

绪论 

一、研究缘起以及意义 
  理论研究主要是以解决现实问题作为出发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普遍真理,只有与具体国家、具体民族、具体时代、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产生巨大的变革力量。中国共产党从创建以来就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地位和意义,并且始终致力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互结合。而在理论界、学术界,不少学者亦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研究。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大多数思想内容和理论观点都被广泛而深入地发展研究,并且与具体实践紧密相结合,为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推动力和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关于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研究却还没有被充分重视。它不仅在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没有获得应有地位,而且在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领域也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这就导致了一些不良后果的发生:一是给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带来了危害,导致了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唯物史观被曲解为“经济决定论”、劳动价值论被误解为“过时论”等具体问题;二是给社会实践带来了危害,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导致国家投放在精神文化建设的力量相对薄弱,难以与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相匹配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作为唯物史观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关键内容,是国家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支撑。这表明它的地位和价值应该受到充分重视和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地位和价值的认识程度在不断提高,然而被忽视的状况仍然需要进一步改善。所以,我国无论是在国家建设之中还是在理论探索、学术研究之中,都应该尽快地改善这些不良状况,让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地位和价值能够得到充分重视,使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研究能够得到充分开展。 
二、研究现状 
  根据本论题涉及到的主要内容,笔者将从“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现状的概括与分析。 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等人在探究人类社会精神生产实践规律过程中形成的重大思想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全面认识社会发展和科学开展精神生产活动的行动指南。然而,由于马克思、恩格斯等人对精神生产理论的论述比较分散,并且没有形成专门的论著;同时,由于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全面、完整、科学的认识受到历史环境的制约,所以在很长的时间内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内容没有被充分认知,它的价值地位也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根据笔者掌握的资料,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关于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研究成果比较少,能找到的相关专著只有一部,在中国知网数据库里也仅能搜索到 20 篇以“精神生产”为主题的论文。直到改革开放之后,由于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为完整的认识,以及精神文明建设被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才使得关于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研究逐渐发展起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龄状况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人类精神生产规律的科学总结 

一、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思想渊源 
  近代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中的精神生产理论和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精神生产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直接思想渊源。其中,它们取得的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形成的重要基础和养分,而它们存在的缺陷则是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形成的突破口和生长空间。所以,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必然要求对这两者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缺陷进行理解和分析。 在社会全面生产系统中,精神生产是与物质生产、人自身生产相互对应的部门,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维度。而精神生产理论则是指人们对精神生产实践规律进行理性总结和高度概括的思想成果。 在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建构之前,近代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家和德国古典哲学家各自从不同视角对人类精神生产实践规律进行了重要探究和总结,并且分别系统地形成了富有代表性的经济学和哲学两大领域的精神生产理论。这两大领域的精神生产理论的系统形成,标志着人类认识和探索精神生产实践规律取得了重大飞跃。然而,它们又各自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近代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家只是从物质生产、财富创造和经济增长的角度片面地考察人类精神生产实践;而德国古典哲学家则是脱离物质生产,只是片面地从人的发展角度、以唯心主义的方法论探究人类精神生产实践。所以,它们虽然表现出了明显的历史进步性,但是又没有能够真正科学地把握人类精神生产实践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他们之前的旧哲学和近代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进行批判和继承过程中形成了实践论和剩余价值论这两大理论学说,从而奠定了科学把握人类精神生产实践规律的基础,实现了对前人理论成果的继承和超越。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分别结合自身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国家建设的现实要求,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构建和发展,促进了人们对社会生产系统全面而科学的把握,为人们进一步认识和发展精神生产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方法依据。 
二、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建构和发展 
  人们创建和发展一种理论的目标是为了满足国家和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而为了全面科学地把握社会发展的新特点,特别是为了深入地批判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马克思、恩格斯在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上对精神生产实践规律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在考察过程中,他们以唯物辩证法作为准则,批判地吸收了前人总结的精神生产理论成果的精华,同时克服了它们存在的不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科学建构。 恩格斯指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及由此必然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1]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推进,资本主义社会获得了高速发展,它的优越性和弊端都空前地都显现出来。与前人相比,马克思和恩格斯具有更充分、更深刻地把握精神生产现实基础的优势。 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优越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展现。在形式上表现为,机械化大生产代替了手工工场生产,以往生产受到人力、兽力的局限和大自然力量的控制得到了巨大的克服,而科技更是明显地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成为致富的手段” [2]。在效果上表现为,它超越了过去一切时代的总和。这用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话表述是:“资本主义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3]在世界影响上表现为,资本的力量冲破了世界各民族存在的障碍和藩篱,跨越了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界限在全球各地扩张、落户、创业,人类历史由原始封闭的民族历史向广阔的世界历史转变,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的总体趋势。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逻辑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对精神生产具有普遍的指导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具有精神生产的属性
三、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研究的基础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历史合力因素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环境作用力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社会作用力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内生作用力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社会价值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物质价值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精神价值 
三、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当代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受环境变迁的挑战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受社会力量变化的冲击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受自身问题与特性的制约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遵循精神生产规律: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路径 

一、保护和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环境基础 
二、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过程要素 
三、科学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独特性 
四、本章小结 

结论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 95 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正式明确地提出了“四个自信”理论。他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在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增强“四个自信”是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是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是学术界需要重点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之一。本文尝试以探索新时代重大发展任务作为出发点,是涉及到坚定理论自信和坚定文化自信两个重要维度的研究。坚定理论自信是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要坚持不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作为马克思、恩格斯等人关于人类精神掌握世界规律的科学总结,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所以,坚定理论自信蕴含着对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坚持和具体地运用。过去,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对精神生产理论进行详细而系统的阐述,以及我国生产力落后的国情决定物质生产地位异常重要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了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价值地位被严重忽视,没有获得充分的实践化、时代化的不良后果。然而,随着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克难阶段,以及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人们的精神需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高涨,社会存在的精神问题表现得越来越突出。这使得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价值地位被充分地显现出来,在具体实践、具体时代应用的需求变得越来越重要以及越来越迫切。 
  目前,学术界关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具体运用的研究成果比较少,而将它与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问题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就显得更加少了。本文尝试在这方面展开研究和探索体现出了一定的理论创新意义和实践创新价值。但是,由于本人受到掌握资料较为有限和学术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的限制,这些研究和探索显得有些片面和浅薄。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仍然需要从诸多方面进一步加强这一论题的研究探索:一是以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文本、原著作为出发点,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相关内容的梳理、挖掘和研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更加牢固的理论基础;二是深入地发掘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内在关联性,使两者结合得更加顺理成章,使两者都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三是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探索更适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方法,从而使研究更加具有现实价值。总的来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推动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中国化以及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都是任重而道远的,我们对两者以及两者相结合的研究和探索都需要做到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毛泽东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1]这是普遍规律。当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迎来了新的高潮,建设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自信成为了时代强音。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自信需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2]面对新时代的要求、新时代赋予的动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地位必将变得越来越重要,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前途必将变得越来越光明。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二维码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基于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研究》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社会学论文栏目。
Copyright © 2020 硕士论文网 版权所有 电话:18974909803 QQ:190433398
硕士论文网主要为广大毕业生提供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分享硕士论文写作方法,如需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