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是一家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网站,主要提供硕士论文指导、论文修改、论文查重、硕士论文范文参考资料、分享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方法。
您当前所在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实践论文 > 现阶段我国社会基层矛盾化解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现阶段我国社会基层矛盾化解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硕士论文网,发布时间:2021-06-10 17:38|论文栏目:社会实践论文|浏览次数:
论文价格:150元/篇,论文编号:20210610,论文字数:30056,论文语种:中文,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网第2021-06-10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社会实践论文文章《现阶段我国社会基层矛盾化解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在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方面,社会基层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在我国社会由农业社会转向工业化、信息化社会过程中,因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基层难免会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当前,我国社会基层矛盾处于多发高发时期,纠纷类型复杂多样,涉及主体多层多元,并呈现出组织化、非理性化特点。其表达方式日趋出现极端化、网络化的特点。因矛盾纠纷化解渠道不畅,加上有过分依赖行政手段等问题,使基层矛盾的化解面临许多困境,给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很大压力。如何正确认识现阶段基层矛盾的总体形势,把握基层矛盾产生发展的规律性特征,从理论层面探究有效预防和化解基层矛盾的体制机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步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传统体制下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心理随之发生深刻变化。时至今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①而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实并没有改变。当前,体制转型、现代化、信息化三期叠加,社会矛盾多发频发,在基层表现的尤为充分。用新思路、新思维来分析我国社会基层矛盾,透过纷繁复杂的表现形式,把握基层矛盾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因势利导加以应对处置,完善基层矛盾协同化解机制,是现阶段创新基层治理体制机制的关键所在。 
中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网络图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能否正确处理发展中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兴衰,并影响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前途命运。从空间维度看,自 1917 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从高潮到低谷,由“低潮中奋进”到新生的过程,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螺旋式上升、曲折性发展的。受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苏东剧变的影响,欧亚十余个社会主义国家倒退到资本主义,这其中诚然有西方势力所谓的“和平演变”因素,但祸起萧墙,国内一系列不断积累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才是发生巨变的诱因。这一事件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是巨大的,导致其陷入了谷底,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低潮中持续二十余年。这一阶段,各国共产党直面矛盾和问题,竭力破除苏东剧变影响,推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变革,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呈现出低潮中奋进的局面。在风云变换的世界局势中,中国共产党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直面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焕发出勃勃生机,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①提振了世界各国共产党人和信仰社会主义人们的信心。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当代重新崛起,走向复兴,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及全球共产党人的共同期盼,中国直面各种矛盾和问题,在实践中探索前行,在理论上创新发展,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路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观点述评 
  社会矛盾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既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力量,又是社会存在的表现形式,其产生基础及基本特征都深深打上了时代烙印。学术界更多地把“Social conflict”译为“社会冲突”,把当代西方的社会矛盾理论称为“社会冲突理论”。①认为西方语境下的“社会冲突”与当前我国语境下的“社会矛盾”是同一种社会状态,均是指不同程度的社会秩序的非和谐状态。中西方学者们在研究化解社会矛盾或冲突、降低社会风险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关于社会矛盾及其治理的丰富的理论观点和大量的实践经验,为当前我国社会矛盾化解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科技突飞猛进,刺激并带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繁荣,同时,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冲突给社会稳定带来了新的困扰。国外学者对社会矛盾即社会冲突的研究,是基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基础上的,针对现实的矛盾、冲突和对抗而探讨系列的解决方案,主要体现在提出的冲突理论上,影响力比较大的有社会冲突理论、社会整合理论等。在实践上主要包括制定相关福利政策及实行“非诉讼纠纷解决程序”的 ADR 模式等。
1、国外学者矛盾理论主要流派述评 
  冲突理论。一是文明冲突论。以西方学者亨廷顿为代表,认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的过程则意味着冲突,指出“社会挫折感与社会不安定之间关系产生的原因,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样简单。在很大程度上,这种关系的产生乃是由于缺少两个中介变量,即社会和经济流动的机会,以及具有适应性的政治制度。”②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亨廷顿提出文化差异将是未来社会冲突的主要原因,而政治冲突将发生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地区之间,文明冲突左右世界政治是其必然结果。二是冲突功能论。以科塞为代表,强调冲突可以缓解社会各方彼此间的敌对状态,在协调各方利益和需求方面有一定积极作用。“没有得到解除或只是部分解除的紧张状态的积聚”将“导致结构的僵化并造成毁灭性爆炸的潜在性”,“一定程度的冲突是群体形成和群体生活持续的基本要素”。③在科塞看来,冲突可以缓解由于不满或冲突而引发的社会危机,促进社会的整合水平,增强社会的适应性,促进社会变革。科塞指出,冲突若是围绕现实问题发生,其频繁程度越大,激烈程度相对越小,两者呈反比关系,但一旦脱离现实问题而上升到思想意识层面,冲突则会尤为激烈。三是辩证冲突论。以达伦多夫为代表,强调社会同时具有一致性和冲突性,社会生活中存在着普遍的冲突,并以此解释社会变迁是一种常态。达伦多夫在《社会冲突理论的探讨》中指出,社会冲突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各种组织或群体对权力或资源的竞争,他认为社会是由许多单元组成,这些单元即各种“强制性合作社团”,社会秩序的维系是由各“强制性合作社团”在社会权力竞争过程中,暂时的相互让渡部分权利,使社会处于相对的稳定状态,每个社团内部也有权力的竞争。社团内部及社团之间对权力的竞争引起冲突,这种冲突会导致社会系统的变化和调整,而消除这一冲突的办法就是对权力和资源的再分配。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当前我国处在世界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潮流之中,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存在问题错综复杂,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把握基层矛盾,对于完善基层治理、规避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基层矛盾治理是新时代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需要,构建基层矛盾化解机制,是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本章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基层治理与社会治理等不同概念的内涵加以辨析,界定基层矛盾及化解机制等相关概念。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动力思想、阶级斗争学说、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等相关基础理论进行了归纳和梳理,这些理论对基层矛盾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研究基层矛盾化解机制提供了基本的研究视角,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逻辑出发点不同,对概念的诠释也会不尽相同。本文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背景下,对预防和化解基层矛盾的有效机制加以探讨,而预防和化解基层矛盾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对基层、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和社会治理的内涵进行概念界定。 
    一、我国基层 
  任何一个概念的提出,都有其发展、延伸和深化的过程。“基层”在不同领域其内涵也不尽相同,在建筑学领域,指面层下的构造层,包括填充层、隔离层、找平层、垫层和基土等;在社会学领域,“基层”则是指各种组织中最底部层级的那一层,与群众联系最为直接和广泛。当前,“基层”作为一级行政区划,其鲜明的政治特点已深入人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概念,其内涵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而扩展。本文所指的“基层”是指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居(社区)等县级及以下行政区域,及生活中其中的社会各阶层。 
(一)我国基层的政治属性 
  通过梳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文献,“基层”最初是指党的支部一级组织,1945年的七大《党章》中曾把党的支部表述为“党的基础组织”。1951 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中首次出现了对“基层”的表述,“我们的党现约有二十五万个基层组织------支部和五百八十万党员。”①1956 年,中国共产党八大《党章》第二章二十一条第四款中,对基层单位的表述为:“在基层单位(工厂、矿山、其他企业、农村中的乡、民族乡、镇和农业生产合作社、机关、学校、街道、人民解放军中的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是基层代表大会或者党员大会”,②同时,“党的基础组织”的表述被修改为“党的基层组织”,主要是指工厂、矿山、其他企业、农村中的乡、民族乡、镇和农业生产合作社、机关、党校、街道、人民解放军中的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的党委、党总支和党支部。1958 年《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中,则将“基层”由党的组织单位扩大至乡镇级政权组织,“人民公社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结构的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的基层单位,同时又是社会主义政权组织的基层单位”。③在1983 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政法工作一节中,“县和基层两级政权的机构改革,将在今冬明春逐步展开。”④这里的基层政权明确指县以下的单位,即乡镇级等单位,指出基层无论是作为党组织系统的一个单位,还是国家政权组织的一个单元,都是相对于国家治理其他结构层次而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条规定了我国的行政区划,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自治州、县、自治县、市一级;乡、民族乡、镇一级。目前普遍设置的是五级制,即中央一级,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市、自治州一级,县、自治县、市一级,乡、民族乡、镇一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五条,规定 “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下一级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可以看出,与中央、省级和市级相比,基层是直接面向人民群众服务的一级组织,县级及以下人大代表选举产生均由选民直接选出,其工作与服务的对象也是直接面对人民群众的,由此来说,县级及以下均为“基层”。截至 2017 年底,我国县级区划数为 2851 个,乡镇级区划数为 39888 个,这些单位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最基本的层级,是社会治理体系的基础组织细胞。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动力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论述,建立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研究和批判基础之上,其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研究阐释,揭示出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消亡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有多方面的因素,这些方面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联系并且相互作用的,构成整个社会发展动力体系的是彼此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各个方面。马克思恩格斯的探索使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第一次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之上,为人类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等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为后来马克思主义者继续探索社会发展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  
核心价值体系图示
第二章  当前我国社会基层矛盾的表现及成因 
第一节  社会转型视域下的社会稳定
第二节  基层矛盾的现实考察 
第三节  基层矛盾的成因探究 
第三章  当前我国社会基层矛盾化解的具体制度安排 
第一节  基层矛盾化解的必要性分析 
第二节  我国的调解制度 
第三节  我国的信访制度 
第四章  我国社会基层矛盾化解机制的建设现状
第一节  基层矛盾化解机制的现状分析 
第二节  基层矛盾化解机制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基层矛盾化解机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五章  现阶段我国社会基层矛盾化解机制的创新发展 
第一节  必须遵循的原则与理念 
第二节  构建基层矛盾治理新格局 
第三节  健全基层矛盾化解协同机制 
结     语 
  纵观古今,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一个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必须要走向法治化。制度规范是法治的基本支撑,国家与社会有效的调节机制与制度规范是保证社会稳定发展的前提。基层矛盾化解过程的本身,是对社会利益关系的再调整和对社会基础秩序的再构建,其创新发展必然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依据一定的社会准则,即合意性与合法性的统一。基层矛盾化解机制的创新与发展,旨在通过调和政府、社会与公民个人等相互之间的矛盾关系,规范三者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推动社会有序发展。在法治化进程中,政府、社会与公民个人作为法治主体,其规则意识与法治精神决定着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现程度,政府作为社会规则和社会规范的制定者,在基层矛盾治理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制度建构水平和制度执行力现代化的基本表现。法治思维指导下的制度建设、与法治方式指引下的制度执行,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遵循。基层矛盾化解机制作为中观和微观层面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其在法治框架下的创新发展是对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正确回应。当前我国法治建设的重心已从健全制度体系转向基层治理实践,法治应贯穿于治理实践的全过程,各主体在各环节要体现法治遵循。基层矛盾化解机制的发展完善必须着眼于法治的外在性和内生性的统一。就此而言,基层矛盾化解机制的创新发展,应当在法治框架内,坚持党委政府主导地位,这是由我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情况所决定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二维码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现阶段我国社会基层矛盾化解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社会实践论文栏目。
Copyright © 2020 硕士论文网 版权所有 电话:18974909803 QQ:190433398
硕士论文网主要为广大毕业生提供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分享硕士论文写作方法,如需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