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是一家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网站,主要提供硕士论文指导、论文修改、论文查重、硕士论文范文参考资料、分享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方法。
您当前所在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农业经济学论文 > 浅谈高职院校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

浅谈高职院校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

来源:硕士论文网,发布时间:2021-06-20 10:42|论文栏目:农业经济学论文|浏览次数:
论文价格:150元/篇,论文编号:20210620,论文字数:30056,论文语种:中文,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网第2021-06-20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农业经济学论文文章《浅谈高职院校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摘 要: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农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应区别于普通本科院校,突出“职业”特点,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当前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建议,希望可以探讨出一条突出农业职业院校特色、适合高等农业职业院校采用的教学改革思路。
  关键词:职业院校;农业经济学;教学改革
 
  农业经济学是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农业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农村行政管理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必修课,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农业经济学的教学也应不断地发展变化。使农业经济学的教学既满足高等农业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强化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又紧跟当前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将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思路、新观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感受,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浅谈高职院校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 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困惑

  (一) 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缺乏积极性
  首先,现阶段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农业经济学的教学对象不适应市场需求。当前毕业生就业市场对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宏观农业经济管理的高层次人才需求在减少,而对懂得经营管理的农业企业人才、懂得农业技术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在增长。而在农业经济学的教学中,宏观的、理论的、政策的内容比重过多,微观和实用的、结合市场需求的内容还比较少。使学生在学习时缺乏学习动机。其次,教材内容跟不上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所使用的农业经济学教材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而现在大部分农业职业院校所使用的教材内容陈旧单调,理论性太强,说教式、概念式内容较多,留给学生思考、研究的空间很少。且现行教材没有跟上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农业经济发展中涌现的众多新问题、新思路、新观念没有融入教材。
  (二)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佳
  在农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使学生对课堂学习缺乏参与感。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理论体系,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实践课总是处于理论课的从属地位,或者完全没有实践课,实践教学环节没有有效落实。以上种种原因,导致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学完了课程后,只是掌握了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对农业经济发展缺乏系统的认识,更无法独立分析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新现象。
  (三) 青年教师自身缺乏实践经验
  农业经济学课程的部分任课教师,走出校门后就直接站上讲台,没有在相关农业企业工作的经验,也没有在相关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进行长期的实践。导致教师自身缺乏实践经验,在授课时只能将自己所掌握的一些枯燥、单调的农业理论、农业政策知识交给学生,即使运用一些实例加以说明,也不是自身经历的,这样的例子在课堂上讲起来,总是显得过于单薄、生硬,无法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 、 农 业 经 济 学 课 程 教 学 改 革 的建议

  (一)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角色应是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因此,在该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调整课时安排,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农业经济学课程的总课时为72课时,多数院校的教学安排全部是单一的教师课堂讲授方式。我们把课时进行了调整,将48课时安排为课堂教学,其中24课时用于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12课时用于案例分析,12课时用于师生研讨。这样的课时安排,使学生有机会、有时间参与到教学中来,变被动为主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8课时是课堂教学,剩余24课时为实践教学。在实践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院的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如,学院的实习基地河南省农业高新科技园是“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和“中国科学院农业高新技术河南示范基地”。教师可以在实践课时,带领学生到学院实习基地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农产品从种植、生长、成熟到销售的所有环节,真正掌握农作物、果树、蔬菜等生产管理技术的一般措施。同时,学院实习基地每年进行的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使学院与众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服务协会、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带头人等保持着长期密切的合作。另外,学院还与中牟县、通许县等多个地区建立了稳定的学生生产实习基地。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以上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使学生深入农村、走进农户,了解最真实的农业发展现状。将校外实践教学与大学生服务“三农”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和独立思考,完成调查报告,获得相应的实践课成绩。  2、改变课堂讲授方式。在进行课堂讲授时,可采用提问、案例分析法和讨论辩论法等方法丰富课程教学,而不是由教师从头讲到尾。这样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提问、案例分析法和讨论辩论法等方法均属于参与式教学方法,改变之前教师从头讲到尾的“填鸭式”讲授方式。“填鸭式”的传统讲授方式使学生无法参与其中,只能被动接受,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佳。而参与式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改善传统“填鸭式”讲授方式的弊端。课堂提问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案例分析法是一种可以将课堂理论与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生动的、贴近生活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使得枯燥乏味的课堂理论讲解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改善。讨论辩论法是教师在讲完某一章节后,就此章节中的教学重点或难点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通过课下查阅资料、积极思考,准备自己的发言。在下一节课,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最后教师对学生观点进行总结和点评。采用上述参与式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
  (二) 使课程的教学内容跟上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
  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有选择的讲解。删减掉一些明显陈旧、无法体现现代农业发展状况的内容,多补充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新思路、新观念,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要多向学生介绍一些现代农业发展中出现的先进的、新颖的农业发展模式,如,创意农业、设施农业、绿色农业、庭院农业等,使学生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的了解更加全面,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
  (三) 建立“能力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思路
  首先,学院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努力强化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其次,学院的招生对象以河南省考生为主,学生毕业后也主要为河南省农业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在本课程的教授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河南省农业经济发展状况来讲。在授课时,多引用河南省农业经济发展的最新数据、省内发生的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如,在讲解区域经济发展新思路时,可以以河南省的“一县一业”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为例。教师课前总结出“一县一业”发展模式的可行经验和取得的成果,并以典型实例加以说明:中牟大蒜、正阳花生、泌阳食用菌、沁阳山药、封丘石榴、惠济毛庄无公害蔬菜以及以农产品为原材料的濮阳、汝南麦秸画等,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产业化。这样不仅使学生了解了自己所在省份的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对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信心;同时提高了学生对农业经济现象的理解、分析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 学院多给教师提供挂职锻炼的机会
  作 为 高 等 农 业 职 业 院 校 , 服 务“三农”是农业院校一项基本的社会服务职能。学院成立的“三农”专家服务团,长年坚持为河南省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服务。按照“统筹规划、特色引导、重点扶持、分类指导、共建互赢、长期合作”的服务原则,在新型农民培训、产业结构调整、农技推广、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面进行全面服务指导。同时,学院应计划实施科技特派员行动。通过实施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促进学院与地方、企业的密切合作,学院与地方、企业联合开展攻关研究,不断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和竞争力;鼓励教学科研人员深入农村开展技术服务和基层创业,为基层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的科技人才,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的科技素质;培养一批有一线生产工作经验的教学科研人员,进一步提高学院办学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实现学院与地方、企业、农村的技术和人才对接,建立学院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通过以上方式,可以实现教师与地方、企业的双向互动,合作共赢。既可以强化学院与地方、企业合作,推动地方、企业技术进步、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提升学院教学科研团队的整体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又可以为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提供实践和锻炼机会,解决中青年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有效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五) 改变课程考核方法
  农业经济学课程之前的考核方法多为:以课本内容为基础,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学期末以笔试的方法进行考核。试卷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理论、知识点的记忆,无法考查出学生对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的系统认识,更无法考查学生对农业发展最新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因此,要改变现有的考核方式。首先,对48课时的课堂教学,期末考试要占学生成绩的50%,试卷中增加对最新发生的农业经济现象的讨论题和案例分析题;课堂上参与研讨、案例分析,思考教师提出问题的积极性要占学生成绩的20%。24课时实践教学,占学生成绩的30%,主要通过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完成的调查报告情况来决定成绩。采取以上所说的考核方式,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在各学习环节的学习情况,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平时上课的积极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崔宁波,吉洁. 《农业经济学》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J].科技创新导报,2012(17).
[2]顾莉丽,姜会明.案例教学在农业经济学中的应用研究[J].高教研究,2012(2).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二维码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浅谈高职院校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农业经济学论文栏目。
Copyright © 2020 硕士论文网 版权所有 电话:18974909803 QQ:190433398
硕士论文网主要为广大毕业生提供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分享硕士论文写作方法,如需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