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是一家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网站,主要提供硕士论文指导、论文修改、论文查重、硕士论文范文参考资料、分享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方法。
您当前所在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教育论文 > 小学场地课程开发中图书馆与学校的合作机制研究

小学场地课程开发中图书馆与学校的合作机制研究

来源:硕士论文网,发布时间:2020-08-21 20:49|论文栏目:教育论文|浏览次数:
论文价格:150元/篇,论文编号:20200821,论文字数:30056,论文语种:中文,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网第2020-08-21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教育论文文章《小学场地课程开发中图书馆与学校的合作机制研究》,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组织运行机制的建立明确了合作的主体以及各主体在场馆课程开发中扮演的角色,从成立课程研发小组、制定场馆课程实施计划、丰富场馆教学方式方法、制定场馆学习安全方案等几个方面的细节出发,进行机制的探索与建构。在建立评价机制时,首先要考虑课程评价的对象。必要的情况下,馆校应联合成立场馆课程评价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除了场馆和学校的教育人员以及领导外,还应特邀一些专家加盟,及时发现场馆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改进。对场馆课程实施过程和实施结果的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其次,应制定定期评估制度。定期评估制度可以有效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提高学生场馆学习质量,强化馆校对场馆教育的重视程度。激励机制的建立应从公共利益出发,坚持强化主体积极性行为的原则,有效的利用物质、行政、荣誉、理想等激励手段。保障机制的建立应从现实问题出发,为馆校合作开发小学场馆课程提供物质、精神等方面的保障。具体通过搭建双方教师学习平台、改进馆校双方考核标准、补充物质资源等方式来保障馆校的深度合作。

  绪 论

  1.1 研究缘起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日益发达,新时代对社会各类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代人才不仅要学会相关理论知识,还要学会做事、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等,这也与新时代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相吻合。以上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充足的课程教育资源。基于此,为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在 2006—2019 年也相继出台了多项教育指导意见以及相关政策。如 2006 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 其他) 主管部门,对校外教育资源进行调查摸底,根据不同场所的功能和特点,结合学校的课程设置,统筹安排校外活动,要把校外活动列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及“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2016 年教育部等 11 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指出“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再如,2019 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指出“打造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充分发挥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等教育基地和各类公共文化设施与自然资源的重要育人作用,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通过以上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对校外教育资源与学科课程的融合、校外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方面给予了巨大支持。从学习空间的历史演变过程来看,学习空间会根据时代背景下教育的转变而不断转向。“现代社会的教育转向‘制度化’,‘学习’成为拥有目标、流程与评价的特殊系统与体系。相应地,学习空间开始转向标准化与控制化。”学生的学习场域被限定在教室,每个人都有固定的学习位置,使得学生对话的范围减小、效果降低,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今,“由于互联网技术入驻教育场域、时代文化品性的影响以及人们对现代学习空间所做出的一系列反思,学习空间整体呈现出集多元性、广延性、虚拟性为一体的后现代转向。”后现代学习空间不再拘泥于教室和学校,学习空间对外开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与客观条件拓展至任何一个能够开展学习活动的场所。对于学习空间的选择,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指出,“学习空间应能够激励和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支持协作学习的开展,提供个性化和包容性的环境,并且能够灵活地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 。”场馆作为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窗口,集中收藏了人类历史文化的精髓,它是社会文化历史、专题创意、美工技巧、哲学观念和空间艺术应用等多方面的统一。因此,场馆应是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学习的另一个重要学习空间。场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效弥补了单科育人的不足,促进了学校育人体系的完善,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进一步提升了学科素养。场馆课程作为非正式学习的课程,小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或自主探究等方式学习,在充分的体验中感知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传统文化与学科课程的渗透,不仅使学生的学习走向更高更深处,还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家国意识,有助于学校有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开展与落实。
 3C 模式示意图
  1.2 相关概念界定
  关于场馆的概念界定,王乐博士、涂艳国教授在《场馆教育引论》一文中对“场馆”概念进行了廓清,西方语境中的“museum”和汉语的“博物馆”并不是指示同一事物,这两种词语的解读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将“museum”译为博物馆易导致语辞互译的歧义。鉴于此,除特指狭义博物馆之外,“museum”应根据 ICOM 的定义译作“场馆”。ICOM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经过四次反复修订,于 1974 年在《协会章程》中将其明确为:“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赢利的永久性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本文也将“场馆”作为广义的概念,它包括:“各种与科学、历史、艺术等教育有关的公共机构,如自然博物馆、科技馆、天文馆、历史博物馆、美术馆、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等”。目前,关于场馆课程的定义有多种理解,概括起来主要包括:第一,场馆课程是一种公共课程(public curriculum)。场馆资源是面向社会大众的公共教育资源,比学校课程更加多元化、复杂化,并且具有不可预测性。罗伯特(Patrick Roberts)认为,“场馆课程作为一种公共课程,应该被理解成一种‘复杂的对话’。”第二,场馆课程是潜在课程或隐性课程。1979 年,艾斯纳提出潜在课程存在于场馆中,为场馆课程的存在找到了课程论依据。潜在课程的鼻祖范兰斯认为“不管是学校还是场馆,还是其他有潜在课程的教育意义的地方,都是间接的教学场所,这种间接的教学包括目标的纳入和排除、社会结构和社会规则的学习。”这一观点进一步印证了场馆课程的潜在教育性。而马丁(Jane Martin)也指出,“场馆课程属于校外的潜在课程之一,它为学生提供的教育具有潜在性、隐蔽性、多样性、差异性、量化性和非公开性等特点。”第三,场馆课程是非正式学习课程。弗科(John Falk)主张,“在博物馆、科技馆、社区、媒体中介等环境中发生的学习可以称为非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不仅可以在场馆中进行,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是非序列性、自愿的。他认为这种以兴趣为导向的、自由选择式的学习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也满足了人的发展和认知能力多样化发展的社会需求。第四,真实学习和项目学习在场馆课程中都能得以体现。有国外学者认为“真实学习就是实境学习,是一种与现实问题和学习者兴趣相关的情境中,允许学习者探究、讨论和有意义的建构概念和事物之间联系的教学方法。”项目式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是一种动态的学习方法,通过 PBL 学生们主动的探索现实世界的问题和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领会到更深刻的知识和技能。而场馆课程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知识的建构。参照以上定义,本文将场馆课程定义为一种综合性的、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创造自主探究学习空间的非正式学习课程。

  2 小学场馆课程开发的馆校合作现状调查研究

  2.1 数据的收集和样本描述
  (1)调查对象的选择,目前,馆校合作还未完全铺开,另外,考虑到城乡教育水平差别大,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等因素,本次的调查选择在成都市城区。经前期调查发现,小学场馆课程开发主要有 3 种形式,因此,本次调查依照这 3 种形式,特选取代表性的 3所小学进行了重点调查。应学校的要求,不将学校名称公开,所以本文中将这 3所小学,分别以字母为 D、J、S 作为代号出现(考虑到 1—2 年级学生的理解水平,重点对其访谈,问卷发放对象为三到六年级的学生。(2)调查问卷的编制过程首先,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梳理以及前期对成都市馆校合作的初步调研,充分考虑馆校合作的现实情况,确定了馆校合作现状调查的维度,根据维度初步设计了调查问题。共设计 20 个问题,其中 1 个开放性问题,1 个测谎题,生成学生调查问卷一。其次,将该问卷与相关专家进行讨论,根据专家的意见修改,生成问卷二。再次,将问卷与场馆相关教育人员和学校教师讨论,根据其建议修改,生成问卷三。随之,将该问卷,在学校进行前期的试测,前期试测共选择 3—6 年级的 180名学生,收回问卷 171 份,有效问卷 161 份,无效 10 份。运用 SPSS22.0 对问卷进行了信效度分析。①量表的效度,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通过对 KMO=0.881>0.5 有公因子存在,适合做因子分析,Barlett 的球形度检测达显著(P=0.000<0.05)说明样本适合做因子分析。如表 2.1 所示:
KMO 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
 
  2.2 小学场馆课程开发的馆校合作现状及问题梳理
  (1)学生层面,根据对 D、J、S 三校学生的调查,从对 1—2 年级学生的访谈来看,学生表示非常喜欢去场馆学习。小学生表示,“在学校学习觉得枯燥乏味、去场馆可以看到实物,并且现场有讲解,觉得听得更懂一些”(SS)。另外,对于不同学龄阶段学生的学习态度,笔者做了相关的统计, 不同学龄阶段的大多数学生对场馆学习表示非常的喜欢,只有极少数的同学表示不喜欢去场馆学习。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低段(1—3 年级)的学生,对于去场馆学习的渴望度较高,场馆学习对低段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吸引力。四、五、六年级的学生对于场馆学习持不确定态度的占有一定的比例,经追问,有以下几个方面得原因,例如,场馆学习不能满足学习需求;开设的课程不利于学生生成新的学习经验等。(2)学校层面,从对 D、J、S 小学主管领导的访谈可以看出,学校领导对场馆学习给予非常支持的态度。受访者表示,“从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的内容上来说,场馆学习对课堂教学和国家课程是一个非常有利的补充。”(DL);另一位受访者也表示,“场馆学习不仅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同时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L)。同时笔者也对学校的教师进行了访谈,有受访者表示,“根据课程需要,会在课堂上利用场馆课程资源进行上课”(DT)。可以看出,学校教师同样对场馆学习表示非常支持。另外,从对学校领导的访谈中了解到,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场馆学习,主要是根据国家下发的相关文件来推行,做一些方向上的指引和安全方面的监督,对场馆课程的具体安排没有过多的干预。(3)场馆层面,从访谈来看,场馆教育人员对于馆校合作也持非常积极的态度,希望与学校结合,实现场馆由收藏向教育功能的转变。有受访者表示,“馆校合作模式一直在探索中,我们希望更多的学校、更多的学生走进场馆,来场馆学习、探究”(CM1、CM2、CM5);也有受访者表示,“将场馆的教育功能发挥出来,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也正在由一名场馆讲解人员,向一名教师的角色转化”(CM3);亦有受访者表示,“每当有学校来场馆预约课程时,会思考怎样讲解才会让小学生听懂”(CM4)。从以上访谈结果可以看出,场馆教育人员的角色开始转变,由讲解员向教师转变,并且对馆校合作的态度是积极的,热情的。

  3   小学场馆课程开发的馆校合作成果提炼及现实问题概括

  3.1   D、J、S 小学场馆课程开发的馆校合作经验可借鉴之处
  3.2   小学场馆课程开发的馆校合作现实问题概括及原因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小学场馆课程开发的馆校合作机制探索

  4.1   小学场馆课程开发的馆校合作政策引领机制
  4.2   小学场馆课程开发的馆校合作组织运行机制
  4.3   小学场馆课程开发的馆校合作评价机制
  4.4   小学场馆课程开发的馆校合作激励机制
  4.5  小学场馆课程开发的馆校合作保障机制
  4.6   本章小结

  结 语

  5.1 本研究的结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我国开始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由于学校课程资源的短缺,便开启了校外教育资源开发的大门。场馆因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从而得到学校的重视和拥护。在探究如何合理有效利用场馆教育资源的过程中,馆校双方都意识到,这些长期躺在场馆里的文物,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对场馆教育资源的利用并不仅仅是参观浏览,让这些文化与学校教育相链接至关重要,因此场馆和学校双方一致认为应让课程作为知识的载体。场馆和学校虽然隶属于不同的部门,但它们有一个公共的职能——教育,而场馆教育不能仅仅理解成“社会教育”,学校和场馆之间不应有教育角色的划分,两者最理想的状态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但目前来看,由于场馆和学校之间没有达成深度合作的协议,课程实施过程中双方也未形成互相协助的关系,导致双方各自为主开发课程,场馆课程未形成体系。基于以上原因,本研究重在对小学场馆课程开发的馆校合作机制进行探索。本文从政策引领、组织运行、评价、激励、保障等方面进行了馆校合作机制的一般探索。笔者认为:首先,馆校双方上级主管部门应重视场馆课程的开发,给予一定的政策引导,让场馆和学校在细化了场馆课程活动要求的同时,还了解了如何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搭建有效的合作平台。这些政策的制定既能够有效使馆校双方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也能够对场馆课程实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其次,组织运行机制从课程的开发、实施、教学设计以及场馆学习安全方面进行了探索,认为馆校应成立课程研发小组,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研讨场馆课程设计方案,制定场馆学习安全方案,建立“双师授课模式”。组织运行机制的建立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场馆课程开发的不规范、不专业问题,还可以丰富场馆教学方式方法,确保学生场馆学习的安全,强化家校馆三方的合作关系。再次,场馆课程的评价应多样性,评价主体应多元化,不同的场馆课程教学方式,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模式。馆校合作的评价机制探究,对不同的教学方式,设计了不同的评价指标,在课程评价的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最后,为了使馆校合作中的具体执行者(学校教师和场馆教育人员)能够积极投入到馆校合作中,笔者建立了馆校合作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研究从物质、行政、荣誉、理想四个方面建立激励机制,这些机制的建立有效改善了馆校双方教师动力不足的问题。另外,笔者还通过提出搭建双方教师学习平台、改进考核标准、补充物质资源等措施,对双方教师欠缺专业知识以及人力、财力、物力不足等问题给予切实的保障。虽然本研究是对 D、J、S 小学开发场馆课程馆校合作机制的进一步优化,但由于主观及客观原因仍存在一些研究缺陷,笔者今后也会继续努力加以完善。总而言之,希望本研究能对馆校双方提供一些实践上的借鉴,同时也希望能为今后关于场馆课程开发的馆校合作机制研究提供一些新角度。
  5.2 本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本研究是小学场馆课程开发的馆校合作机制研究,虽然从场馆课程开发的角度对馆校合作的机制进行了探索,但是受制于笔者的精力、学识,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第一,本研究重点探讨了场馆课程开发中馆校合作的相关利益主体扮演的角色,包括学生、学校教师、场馆教育人员、学校主管领导、场馆主管领导等。对于间接相关者,例如,家长对场馆课程开发的影响,笔者只是从侧面进行了相关分析,没有做深入的探究,随着家校合作的不断深化,家长的投入程度仍需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第二,受限于研究目标,对场馆课程设计、评价的细节未做过多深入探讨,只是以案例的方式呈现,仅供课程合作开发的主体单位参考。场馆课程资源的开发应根据场馆、学校、区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探索。而场馆课程评价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评价随场馆教学方式的改变,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笔者期待后续的研究针对场馆课程的设计和评价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索。第三,虽然本研究针对小学场馆课程开发的馆校合作机制进行了探索,为后续的场馆课程实施做了一个参考,但仍然属于一些发达地区的区域实践,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在教育优先发展的背景下,通过“政府、学校、家庭、社区和博物馆(所)”五方联动,馆校课程开发的合作机制会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二维码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小学场地课程开发中图书馆与学校的合作机制研究》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教育论文栏目。
Copyright © 2020 硕士论文网 版权所有 电话:18974909803 QQ:190433398
硕士论文网主要为广大毕业生提供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分享硕士论文写作方法,如需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