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是一家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网站,主要提供硕士论文指导、论文修改、论文查重、硕士论文范文参考资料、分享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方法。
您当前所在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教育汉语言文学论文 > 我国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劳动人物形象分析

我国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劳动人物形象分析

来源:硕士论文网,发布时间:2021-10-20 09:37|论文栏目:教育汉语言文学论文|浏览次数:
论文价格:150元/篇,论文编号:20211020,论文字数:30056,论文语种:中文,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网第2021-10-20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教育汉语言文学论文文章《我国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劳动人物形象分析》,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根据本文建构的劳动人物形象分析框架,借助研究工具从群体形象类别、形象建构方式、形象内外特征以及形象教育价值四大维度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劳动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剖析,对编选存在的问题进行表征,并尝试从教科书编写与使用层面提出相关建议。
导 论
(一)研究缘起
1.政策之势:政策话语要求构建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问题作出了响亮回答。劳动作为形塑人的重要方式,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现在热度颇高的“核心素养”并非教育界率先提出,而是从劳动力市场中“职业共同能力”一词中引申而来①。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在 2015 年举行的全国劳模表彰大会上强调“一勤天下无难事”,提出要让少先队员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长大以后通过辛勤劳动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②;再到 2018 年明确提出将“劳”纳入全面发展育人体系,“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号召“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教育部、共青团等中央部门强调,在各个学科中落实劳动教育提升路径,如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注重劳动观念与态度养成,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加强动手能力、劳动技能的培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要加强推进教育法修订,将“劳”纳入教育方针,并将其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来,同时出台相应政策,加强对劳动教育的指导,并指出学校与家庭都是劳动教育重要途径。教科书中所塑造的劳动人物形象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渗透着某种劳动价值观念,是学生获得劳动教育相关知识与讯息的重要来源,对学生劳动相关方面的必备品格熏陶与关键能力涵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语文教科书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具的学科,肩负着重要的育人使命。语文教科书中劳动人物形象建构与刻画对学生劳动相关技能教育、情感陶冶、意志锻炼、价值观的塑造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科书通过劳动人物形象刻画的方式,显性或隐性地进行劳动教育宣扬,教科书中劳动人物形象的刻画内容、方式、样态直接关系到教科书中劳动教育实现的效度。研究教科书中的劳动人物形象,落实劳动教育育人旨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弘扬劳动精神,培养劳动素养,是使语文教科书成为落实劳动教育重要载体的形势所趋。
(二)核心概念界定
1.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
  《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将教科书定义为依据教学大纲编制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又称为“课本”。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即狭义的教材,广义的教材还包括教学过程中的讲义材料、参考资料等。石鸥等①认为现代意义的教科书是根据学制分级、分册、分科的,有整体上与之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对教师的教学有具体的建议。朱绍禹②认为:“语文教科书是基于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学生的发展阶段,经过选择的、编排好的、适于教学的语文用书,是简化了的系统反映语文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语文教科书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使用的课本,通常按照学期或学年划分成册,每册教科书又划分成单元,一般由目录、课文、习题、图表、插图等组成③,其中课文是语文教科书的主体部分。教科书作为官方用书,是体现国家意志的重要载体。语文学科其兼具工具性与育人性特点,教科书作为其重要的内容物质载体,不仅可以传授知识与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本文所研究的部编版语文教科书,全称为“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率先在部分地方试点使用,在此之前,初中语文教科书面临着“一纲多本”,不同版本的教科书质量参差不齐。为了有效解决此问题,2012 年由教育部直接领导,启动了部编版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工作,由温儒敏担任总主编,历时五年完成。在 2019 年秋季全国义务制教育阶段的学生将统一使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选取了部编版初中语文六册教科书,通过构建劳动人物形象分析框架,从“质”与“量”的角度,以“频度差异”透视其劳动价值取向,从而使得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学习其劳动品格与劳动精神。
一、研究工具的构建与形成
  语文教科书作为育人的内容主要载体,是教师达成教学目标的主要工具,同时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文本来源①。语文教科书选文所蕴含的劳动人物形象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文化逻辑与现实情境映照下形成筛选标准,并经过官方的组织、专家编写、国家审查等制度程序形成的劳动人物形象“权威表述”,刻画特定结构化社会中劳动人物的精气神,或强或弱,或多或少,或明或暗,或隐或现的方式传递着劳动人物教育的相关内容。研究工具是研究者展开研究的内容进行的凭借,研究工具作为一把尺度,其合理性与否决定着研究内容,乃至研究结论科学性、客观性。因此,对语文教科书中劳动人物形象“合理性”进行研究,需要形成科学性与客观性的研究工具分析框架标准,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研究。为了建构合理的分析框架,采用文献法、访谈法等进行建构,历经研究工具的初步建构,再经历研究工具的修正,最后形成本研究正式的研究工具。
(一)研究工具的初步构建
  从文献查阅就已有研究的分析框架和分析类目而言,普遍性认为劳动是人类特有的社会属性,劳动作为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劳动是指作为主体的人运用自己的智力与体力,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劳动人物从其概念上来讲,就是利用脑力劳动或体力从事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活动。根据马克思在其著作中的相关论述,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劳动是人与自然的过程,是人自身活动起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间转换物质的过程②。劳动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手段,社会发展都是依靠作为社会存在主体劳动人民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8 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号召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教科书中劳动人物都是从事劳动各个方面,通过刻画劳动人物的相关形象,对学生进行劳动相关渲染与教育,让学生感受劳动功能,以及劳动所创造的对于社会与个人价值,劳动对人发展的功能,进而对学生进行劳动相关的教育,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即确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等)和养成劳动素养(有一定劳动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等)为目的的教育活动①。
劳动人物形象分析框架维度初步建构表
(二)研究工具的修正
  为了确保研究工具的科学性,在分析框架维度初步形成以后,利用访谈法对相关专家进行咨询,根据专家意见进行相应的修正。因研究者的精力限制以及研究的便利性,选取了三名相关专家进行咨询,一名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相关高校研究人员(L 教授);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进修院的教研员(W 老师);一名具有二十年教学经验的省级骨干教师(C 老师)。笔者根据所建构的研究分析框架进行咨询,并将自己所疑惑的问题进行咨询,根据三位专家所提供的建设性意见进行相应的修正具体如下。L 教授认为劳动人物形象分析需要明确劳动人物到底包含涵盖哪些群体,是按照劳动性质划分,还是仅仅指向劳动人民(社会中普通小人物)。L 教授同时提出了劳动人物形象分析框架需要进一步细化,处理各个维度之间关系。针对 L 教授提出第一个问题,笔者将劳动界定为一种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多指向为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既有脑力劳动、也有体力劳动,都是在创造社会财富过程。因此,在本研究中劳动人物既包含伟人、名人,也包含社会大众中的普通小人物。伟人与名人劳动方式多偏向脑力劳动,与创造性劳动,社会普通小人物多偏向体力劳动,技能性的操作性劳动。L 教授提出了劳动人物维度划分维度存在重合,以及各个维度进一步具体化建议,笔者在下文进行处理。
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劳动人物群体形象统计
(一)生理形象
(二)角色类别
(三)地域形象
三、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劳动人物形象建构方式
(一)呈现情境
(二)呈现方式
四、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劳动人物形象内外特征
(一)外在特征
(二)内在特征
五、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劳动人物形象教育价值
(一)德育价值
(二)智育价值
(三)美育价值
(四)劳育价值
五、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劳动人物形象教育价值
  教育的本质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初中生处于成长关键阶段,认知发展水平有限,对其的教育需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一定的社会现实和未来的需要,使之全面发展为社会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课程内容承载着重要的文化教育功能。正如外国学者埃米莉·斯泰尔在《课程:窗口与镜子》一文中比喻道:“如果把教科书比作学校建立在学生周围的建筑物,那么在理想的状况下,教科书应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解他人经历的窗口和反映自身现实价值的镜子。”教科书中的劳动人物形象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学生学习、获取、内化的对象。教科书中的呈现的劳动人物形象是经过编订者精心挑选的,并非价值无涉的,选取何种劳动人物形象体现了国家意识形态。正如教育社会学家阿普尔认为①:“学校知识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与意识形态有关,无论是显性或隐性,都将受到权利、经济资源和社会控制等影响。”这些劳动人物形象承载着一定价值取向,体现了主流意识形态,履行着意识形态的形塑与守护职能。劳动人物形象在教科书中呈现最终目的是发挥其内在的育人价值,教科书中所展现的劳动人物形象,无不通过直接影响与潜移默化的方式,传递相应的价值观,塑造学生品格②,对学生进行教育。教科书选文中对不同类别的劳动人物相关事件进行刻画,揭示相关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并对这种时代文化背景下劳动人物形象特征进行价值评论,以此实现语文课程中价值观的塑造,帮助学生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的价值取向。通过处理过程性与思想性的关系,将劳动人物形象呈现出的宝贵精神品质与相关劳动的知识技能进行相应融合,实现知识体系与育人体系的辩证统一,以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美育、劳育。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劳动人物形象内在特征呈现频次表
六、研究结论与建议
  根据本文建构的劳动人物形象分析框架,借助研究工具从群体形象类别、形象建构方式、形象内外特征以及形象教育价值四大维度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劳动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剖析,对编选存在的问题进行表征,并尝试从教科书编写与使用层面提出相关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劳动人物形象编选比例存在失衡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劳动人物形象建构呈现多元化群体类别,毫无疑问,不同群体的劳动人物形象具有不同的教育价值。劳动人物群体形象类别间失衡主要表现为生理方面重视男性劳动形象刻画,女性劳动角色形象式微;地域方面重视本国劳动形象,缺乏少数民族等多元形象,意味着劳动人物显性与隐性的教育价值就某些方面存在缺失,难以对学生进行全面性的劳动相关教育。
(1)劳动人物形象编选存在性别失衡
  性别作为一种生理结构,但性别所负载的劳动人物相关群体形象却是在建构中生成的,性别具有社会建构的引导作用。教科书作为学生阶段的权威读本,其所呈现的劳动人物群体性别形象,所内隐的教育观念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反映着一定的社会价值取向,对学生性别观念、劳动职业选择、劳动形象自我建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在教科书呈现的 41 位劳动人物形象中,男性劳动人物 34 位(82.9%),女性劳动人物 7 位(17.1%),这个数量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刻板的性别观念,劳动教育人物形象多重视男性,对女性劳动人物形象刻画的不足。而且这些女性的劳动人物形象多出现在生活情境场域中,抑或在职业角色中多扮演着一些辅助性的角色,映射出男性主导,女性辅助的劳动人物形象。劳动人物形象的性别占比与社会文化有重大关系,不可否认的是男女内在性别结构,决定着男性与女性在体力、性格、能力与动机等不同。在古代时期,生产发展水平不高,男性因其生理优势占据更多生产资料,而生产资料的占据则决定了社会主导权,所以在社会地位上,男性劳动人物拥有较多社会话语权,特别是经历了漫长的封建制度的洗礼,已形成了“男尊女卑”的陈旧观念,因此在劳动人物男女占比上,男性占据绝对优势。在现代文化观念中,各种大众媒介的宣传加深着“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对女性角色定位集中在家庭场域,主要为辅助性角色,而对其职业角色刻画得不多。相反,男性劳动人物类型多样。社会因性别因素也形成了固有职业角色的刻板印象。随着时代发展,男女平等思想,女权主义兴起,女性逐渐在社会中获得与之相应的社会角色。尤其现代社会化来临,工业革命深入,人的劳动方式逐渐从体力劳动方面获得解放,职业快速分化,类型多元。劳动的主要形式不再只依靠传统的体力型劳动,增加了女性就业机会,女性地位也在不断提高。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二维码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我国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劳动人物形象分析》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教育汉语言文学论文栏目。
Copyright © 2020 硕士论文网 版权所有 电话:18974909803 QQ:190433398
硕士论文网主要为广大毕业生提供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分享硕士论文写作方法,如需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