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是一家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网站,主要提供硕士论文指导、论文修改、论文查重、硕士论文范文参考资料、分享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方法。
您当前所在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学小论文 > 河南地方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人才培养方式建设

河南地方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人才培养方式建设

来源:硕士论文网,发布时间:2022-01-10 19:46|论文栏目:汉语言文学小论文|浏览次数:
论文价格:150元/篇,论文编号:20220110,论文字数:30056,论文语种:中文,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网第2022-01-10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汉语言文学小论文文章《河南地方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人才培养方式建设》,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摘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明确要求专业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而河南地方高师院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虽有反应但相对滞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应顺应时代呼声:改革课程设置体系,培养方向综合化、专业化;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知识教学模式;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技能;搞好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教育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在现代意义大学的初期——中世纪即开始注重培养,这些源于工商业行会的职业培训机构非常注重职业训练,学术研究尚属个人行为。其分设文、法、医、神四大学科,除神学因意识形态而设之外,其它三科均是训练和培养能够胜任相应社会工作的人才。现当代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为强烈,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7年颁布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对应用型人才做了清晰界定,即指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相对应,由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等技术型人才。这既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类型,又是指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专业技术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中国近代高等学校的出现始于洋务运动时期,当时国家急需“翻译兼译述的人才,海陆军的将才,及制船造械的技术人才”[1]4”。在此背景下我国产生了两类学校:一类学语言,一类学水师。二者均着眼于实际需要来培养人才,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的起步,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先声。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的21世纪,信息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的形态已初露端倪。这就需要包括地方高等师范教育在内的中国高等教育要着力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为此国家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纲要》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的目标,并指出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河南地方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人才培养方式建设
  一、  地方高师办学自主性低,传统办学思想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虽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意识到教育与生产劳动应相结合的问题并发相关条文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然而由于这些条文在具体执行中被过多地赋予了政治色彩,高校和社会实践结合并未落实到现实中。直到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才明确指出: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和产业界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产学研结合作为一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正式在中国出现。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已经形成了中央和省市两级政府办学的高等教育格局。包括高等师范在内的以省级统筹为主的地方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由于经济的改革发展,政府相应加大对高校的投入,地方高校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地方高校也成了实现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与地方高校发展在某种程度上的隔膜与脱节,既制约了地方高校的改革与发展,又影响了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上述大背景下,地方高等师范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也体现出了改革的要求。无论是教学方式、目标定位,还是办理念和教学实践都力图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笔者在对其中一些地方高师汉语言专业的调查和访问后,又对近十年有关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的论文进行整理和总结,发现目前该方面的研究与实践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学校目标定位、学科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等。可以说,地方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单位均意识到了应该改革,也尝试了各种方法,但是还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如一些地方高师在办学过程中,仅仅是将改革思路罗列成清单,却限于种种原因难以实施,依然照搬部属高校标准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目标;还有些高师院校仍然是传统式培养方案,以课堂讲授文学文化知识代替学生综合素养训练。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地方高师的发展战略,也不利于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协调、稳定的发展。
  二、传统办学思想影响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发展
  这一方面指高校办学体制的限制,另一方面指高校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和推行,又需要二者同时进行改革,在二者的良性互动中建立适合具有中国特色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河南省地处中原,浓重的传统文化既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也是束缚河南高校阔步发展的一种思想。很多高校奉行闭门教育模式,课程设置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社会实践课程较少,甚至整个教育过程与社会脱节,师生仅仅在“象牙塔”中互动。河南地方高师基本上都是2000年以后新升本的新型地方本科院校,这些院校一直坚持以社会适应性为核心的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观,强调人才培养规格应当充分考虑到河南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强调学科建设应当充分体现地方特点、地域特色、地缘优势。因此,从自身实际出发,将学校的发展和学科的建设立足于地域省情,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加快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应当是我们当前教学工作的重心和立足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学科专业,也是普通高校专业构建中不可或缺的基础专业之一。据搜狐网最新统计,全国省属以上本科高校中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院校不少于300所,几乎涵盖了所有普通本科院校,仅河南省就有19所高校开设了汉语言文学专业。这从侧面说明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基础牢固厚重、就业适应面宽而且社会需求量相对固定等传统优势。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快速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固有的教育和人才观念,冲击着这个传统人文学科的命运。在当前教育结构调整,教育资源整合,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的特点和要求更突出、更紧迫的情况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长线专业的弱势和不足也很突出地表现出来。加之近年来高等院校的扩招,国家人力资源配置政策在毕业生分配上的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越来越严峻,专业空间的弹性尺度也越来越小,专业价值也越被边缘化和弱化。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相应地改革,以适应时代需求。我们认为首先人才培养目标应明确,以往的培养方案往往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在相关部门就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看似完美,实则笼统,不具量化特征,不能让人切实感受到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作。其次,是培养过程应精细,课堂授课不能与实际脱节,理论知识必须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学生能力培养也应放到实践中去。培养过程应突出亮点,让“教”和“学”在良性互动中相长,让能力在实际中得到检验。
  三、高校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
  高校既然是“育人为本”,就不能忽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促进社会发展。高校应明确自身职责,在探索科学的同时不能忘记服务社会。为此需要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双方面的努力。目前高校对教师的科研管理比较机械,单纯从论文方面来评价教师,很少从科研成果的实际社会价值方面来衡量科研水平,这就牵涉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尤其是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应该由“过细过窄过死”向“拓宽口径、合并同类、不断创新”发展。课程设置要加强基础、强化应用,本科生要压缩必修课课时,增开与当前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选修课程,特别是注重开设培养学生就业技能的课程。“为了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在教学方式上开始由‘传授型教学’向‘创造型教学’转变,而推行‘创造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生产性思维’(Genera—tiveThinking),即采用多种方式发现和抽取信息,并在各种观点、方法和技术的冲突、融合中导向创造性的发现和发明。”[2120美国教育家林顿和爱尔曼在其《大学的优先考虑:满足社会对实用知识和合格人才的需求》一书中指出:“现在是大学和学院作出明智的决定性的努力以创造性地适应那些急迫的教育需求的时候了……未来大学的模式实际上是美国赠地大学传统的一种现代化形式,即献身于一种广泛意义上的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C3311z因此,地方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1.改革课程设置体系,培养方向综合化、专业化
  作为以为基础教育服务为主的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担当着为基础教育培养创新型师资队伍的主要使命。所以在课程的设置上,要以培养适应经济时代各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为出发点,建立全新的课程体系。根据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把课程体系分为专业基础、基本技能、创新能力培养三个部分,专业基础课、基本技能课为必修课程,延伸及创新能力可称为选修课,可以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学生的兴趣进行选择。
  2.深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课堂教学应改变教师“我讲你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鼓励学生“换个角度看问题”、“跳出问题看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见解,不盲从、不轻信,着力培养学生独立发现、研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借助网络可以突破传统教材的局限性,紧密关注国内外的焦点问题,并渗透于理论教学之中,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的知识获得。
  3.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培养
  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重视学生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语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同时还要求学生有深厚的文学积淀。学校通过开设文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基础写作、教学论、中外文学史课程等一系列专业技能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在抓好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倡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广泛阅读本学科以外如音乐、美术学、哲学、历史等方面的资料书籍,不断扩大知识面。强化学生的教师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技能。这既是高等师范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也是提高高等师范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
  4.搞好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教育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了实现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力求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诸方面进行比较彻底的改革。教学模式要由主讲理论向促进能力锻炼转变,教学内容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必要的筛选,教学方法要由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转变。方兴未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学生成才,有助于经济发展。河南省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探索高效、规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河南社会发展做更大贡献。在探索新模式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学习国内外成功经验,又要开拓创新、建立适合河南实际情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陈青之.中国教育史[M].台北:东方出版社,2008.
[2]范为启.论高等教育的产学研模式[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2).
[3]苗素莲.产学研合作基本理论问题探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孙海芳      商丘师范学院文学院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二维码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河南地方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人才培养方式建设》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汉语言文学小论文栏目。
Copyright © 2020 硕士论文网 版权所有 电话:18974909803 QQ:190433398
硕士论文网主要为广大毕业生提供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分享硕士论文写作方法,如需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