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是一家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网站,主要提供硕士论文指导、论文修改、论文查重、硕士论文范文参考资料、分享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方法。
您当前所在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学小论文 > 论陶渊明诗歌的思想艺术

论陶渊明诗歌的思想艺术

来源:硕士论文网,发布时间:2021-09-11 10:49|论文栏目:汉语言文学小论文|浏览次数:
论文价格:150元/篇,论文编号:20210911,论文字数:30056,论文语种:中文,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网第2021-09-11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汉语言文学小论文文章《论陶渊明诗歌的思想艺术》,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摘  要:陶渊明并无专门的文艺论著,他的文学思想,散见在他的一些诗歌的片断中,这些片断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他的思想艺术与理想,然而杰出思想的生命力正是在于其历久弥新之性,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语境中或因其切入点、研究方法的不同而具有新的理论意义。本文将采用陶渊明的诗歌为主要论据,再扩展陶渊明诗文的思想特质和思想深度,有助于我们对于陶渊明诗文接受的发展。本文首先谈及陶诗在国内外的影响,进而解析其诗中的意境及用词手法及艺术特性,最终进行总结归纳,反映了陶渊明的诗酒精神以及飞鸟、菊花等具有象征意义的审美意象都在共同描述着诗人的这一艺术化的人生。

 关键词:陶渊明;诗歌;思想艺术;深度
 

Abstract:Tao yuanming, there is no special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 and his literary thought, medicinal powder see reach in fragments of some of his poems, these fragments, directly or indirectly, is a reflection of his thoughts of art and ideal, however great vitality lies in its enduring thoughts, in the context of different age or due to the difference of the breakthrough point, research methods and new theory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will use the tao yuanming's poetry text as the main argument, and extend the ideological trait of tao yuanming's poems and thought depth, can help u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ao yuanming's poems to accept.

Key words: Tao yuanming;poetry;Thoughts of art;depth
引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晋距今己有将近一千六百年,作为一名彼时的诗人陶渊明的精神却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采菊东篱”不仅是一个诗歌的意象,同时也成为一种人格的范型。陶渊明不仅是一个诗人,同时也是个思想家,在他恬淡的外表下充满着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他的思想从其身后的年代开始就被广泛研究,他的诗文也因其特殊的魅力不仅受到中华民族历代人民的敬仰,同时在现代中西文化汇流之时还备受其他国家人民的喜爱。

论陶渊明诗歌的思想艺术

一、建功立业的抱负期待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魏正申在提出陶渊明具有“诗文传世”思想之前,就指出陶渊明具有自觉的文学创作意识。在其文《试论陶渊明的自觉的文学创作意识》,中,认为陶渊明以从事文学创作事业为终身志愿,以诗文为武器抨击现实、探寻未来,表现了诗人对诗文创作的明确认识和极大重视,并且从陶渊明对文学创作的认识、创作主张、创作实践三方面分析了陶渊明自觉的文学创作意识。后来钟优民在《陶渊明集译注·序》中进一步肯定了魏正申的观点,认为魏正申将陶渊明其人其作放在魏晋这个“文学的自觉时代”中加以理论观照和历史定位,提出了《五柳先生传》所称“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衔筋赋诗,以乐其志”标志着诗人从事诗文创作的终身志愿,具有较为自觉的文学创作意识,见解颇为新颖。

二、追求自然的理想品格

陶渊明在创作中追求“真”、“自由”、“自然”、“和谐”的文学理想,这在很多论著中被谈及。比较有代表性的,如陈寅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陶渊明持“新自然说”的观点。他认为“渊明之思想为承袭魏、晋清淡演变之结果及依据其家世信仰道教之自然说而创改之新自然说”;张可礼的《陶渊明诗文内容三要义》指出,陶渊明诗文的主要内容是追求自由、自然、和谐,其《陶渊明的文艺理想》一文中又指出,从陶渊明的言论和创作来看,“他的文艺理想主要是追求自然”、“陶渊明强调文艺的示志抒情,重视文艺的娱悦作用和把自然作为文艺理想,都具有非功利的特点”。这些观点,被许多陶学研究者关注、吸收、借鉴,不断出现一些学位论文或单篇论文对陶渊明崇尚“自由”、“自然”、“和谐”的文学理想加以引用、评述或补充。

三、散文化的创作倾向

陶渊明的作品因反映了他独特的个性特征,许多研究者将其诗文创作与其品格联系起来讨论,其中包含了有关陶渊明文学思想特质的内容。五四以后,梁启超首先在《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一文中,指出陶渊明的文学创作和品格都具有“不共”和“真”的特质;他认为,所谓“不共”,即“作品完全脱离模仿的套调,不是能和别人共有”,所谓“真”,即“绝无一点矫揉雕饰,把作者的实感,赤裸裸地全盘表现”,陶渊明把他的个性“干脆鲜明”地在诗文中整个端出来,蕴含了陶渊明文学思想具有卓尔不群、真实自然特质的观点。陶渊明创作诗歌具有散文化倾向,有研究者提出陶渊明的诗具有“以文为诗”的特质。钱钟书《谈艺录》就称陶渊明“通文于诗”,他认为:“唐以前惟陶渊明通文于诗,稍引厥绪,朴茂流转,别开风格。”

四、田园审美的趣味追求

    田园是陶渊明为自己选择的一种生存环境,它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但是又处处充满着人类的气息。古老的中华文明起源于农业文明,在农业社会里,人类从自然中获取生存的条件,同时也在与自然的相处之中得到成长,田园便是由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发展而来,它代表了人与自然的一种亲密的关系。相比较于作为名士身份装饰的玄谈而言,田园则表现的更为实在和朴素,同时也更加具备天人合一的特性。然而,田园对于陶渊明的意义还不仅仅是一个生存的环境,一个诗歌创作的主要题材,更是一种审美趣味。
    田园从审美类型来说,也是属于自然审美的一种。自然的审美可以向上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从现在出土的原始社会人们的生活用品上的花纹装饰以及人类的饰品可以发现,对于自然美的认识从那一时期人类已经有了朦胧的意识。西晋以来,诗文之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已是普遍化现象,这或许是受到“睹物兴情”风尚的影响,但从另一方面也说明自然景物已普遍成为人们的观赏对象。在这众多自然景物之中,多的是对雄奇壮美山河的赞叹,少的是对人们身边最常见的恬淡素朴的田园的关注,而这正是陶渊明的独到之处。
    田园生活离不开躬耕劳动,同样,陶渊明对于田园审美的发现也离不开他对于躬耕的认识,田园审美首先就表现在陶渊明对于躬耕的态度和他的躬耕诗作中。躬耕作为人类维持自身生存解决温饱问题的最直接方式,是一种人类存在的最古老的形式。这本是一种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不过到了儒家这里,躬耕的意义发生了改变。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说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从字句来看,孔子并没有贬斥“耕”的意思,只不过比起“学”道,二者对于人生的意义是不可相比较的。孔子激励君子志于“道”,因为只有得“道”才能实践有意义的人生,这种理论在那个群雄四起的年代本是实用的,而到后来竟慢慢转化为对体力劳动的一种轻视。但是无论时代怎么发展,“馁”、“耕”、“谋道”都是一个循序的过程,“谋道”固然最终可以解决“馁”的困惑,但是并不是最直接和最现实的,这一点与上天赋予人的自然天性是有悖的。在中国这片以农业文明为发源的古老的土地上,躬耕原本是一种最自然不过的行为。陶渊明做为一个深受儒学熏陶的封建士人在这方面认识的更为彻底和明了。他谨遵先师对于“谋道”的教诲,但是同时也没有放弃对躬耕自食这一人类天性的坚持。陶渊明在《劝农》一诗中曾委婉的批评了孔子不问耕耘、董仲舒不理园事的态度:“民生在勤,勤则不医”。在历史上一些著名的隐士里,陶渊明也单单选择了一些躬耕自食的人物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如长沮、莱溺,荷孩翁等,详见《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撰田舍获》、《拟古》之五、《赠羊长史》等诗作。有了对躬耕生活的认可,陶渊明才一能够毅然投身于躬耕生活之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尽管躬耕生活并非完全的喜与乐,也充满了汗水与辛酸,但这就是真实的生活。正是这种毫无保留的人生选择使陶渊明不仅具备了一个审美者应有的审美心胸,同时也使得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具备了一种审美的心态,从而开启了他对于田园审美的发现。
    其次,田园审美表现了陶渊明内心深处对天人合一的向往。陶渊明对于天人合一的观念有着很深刻的领悟和表现力。对于天所代表的自然在陶渊明的诗文中曾经多次被提及:“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形影神序》);“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田园居》其一);“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归去来兮辞序》);“……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答曰:‘渐进自然’。”(《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陶渊明言及的自然无论是一种境界还是一种人生态度抑或是他对人之本性的看法,总而言之都代表了他对自然的崇尚。陶渊明眼中的自然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捉摸不到的,但是对于与自然有着同样真的特质的人间的真却化成了诗作欣然跃于纸上:“羁鸟念旧林,池鱼思故渊”是对人生追求自由之真谛的描绘;“死如有知,相见篙里”是对人间亲情的深深悼念;“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是对邻里真挚乡情的赞美,等等。田园不仅是自然物和人类和谐共处的一个场所,同时也处处表现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情趣,为陶渊明提供了丰富的灵感。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道:“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些村落、炊烟、狗吠、鸡鸣等乡间随处可见的寻常之物由于诗人在回归自然的体验中的欣然之情而显的异常有美感。《与子俨等疏》中亦写道这种喜悦之情:“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欣然有喜。”大自然充满了生机,四时变化的流动与活泼,无不加深着作者对“道”的体悟。这种“真”与“生”不仅是自然的精神,同时更是世界之循环变化的根本之道。作为自然之素朴而又现实一面的田园除了很好的表现了这种“道”之外,更是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审美观念暗合。因而陶渊明的诗作中也多有对这种天人合一画面的描绘,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拟古》
    新葵郁北墉,嘉稚养南畴。—《酬刘柴桑》。
    田园是自然的一面,不仅充满了生机,同时也充满浓郁的人文气息,充满了和煦温暖的一面。陶渊明被田园的自然性所吸引,也是因为自然遵循了“道”的无为的特性,同时还具有生生不息的特点。在陶渊明的田园审美中,同时还人与自然之和谐,这正是天地之大美。

五、独特审美意象的塑造

(一)飞鸟—人类的象征

鸟,日出而飞,远近觅食,犹如人类为了生活奔波;日落而息,回归自然,也象征着止息,回归本土,因而鸟和人生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鸟作为我国古代文学中常用的一个意象,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如《庄子》中的鹏一样来表达远大的志向;二是如《诗经·关雌》中的雌鸡鸟表达古代人类对于自由和谐的向往。陶渊明诗文中鸟的意象也很多,而且伴随着诗人的人生经历,鸟的意象和代表的意义也有所不同,大致经历了高鸟(飞鸟)—羁鸟—归鸟三个时期的演化。“鸟”意象的塑造不仅是诗人人生理想的一种外在化,更是一种审美理想的完结。
按照陶渊明的创作顺序和人生经历,首先出现的是高鸟,象征诗人早期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陶渊明生活在魏晋时代,是门阀士族等级制度森严的时代,陶渊明的曾祖曾经官至大司马,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尽管由于社会动乱,到了陶渊明时期已经破落,但是对于家族的荣耀陶渊明是骄傲的,同时也渴望像曾祖一样建立一番自己的功业。此时期的诗中也充满了对这种豪情壮志的期待,如:《杂诗》其五云:“猛志逸四海,赛翩思远蠢”,用鸟的展翅高飞来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一展宏图的功业追求;《读山海经》中“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则显示出诗人愤世不平的心情和力挽狂澜的报国之心;然在乱世,仅凭一人之力是远远不够的,《停云》诗中“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翩闲止,好声相和”中的飞鸟就表达了诗人渴望得遇伯乐实现自己人生抱负的期待。现实是残酷的,陶渊明虽有“大济苍生”之宏愿,在经历“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颠沛流离之后,最终也无法心愿得偿,反而黑暗的官场让他愈发的失望,此时的他仿佛被困在尘网中的羁鸟一般,极其渴望返回大自然来获得一个生存的空间。
 “羁鸟”是陶渊明第二个创作时期出现的意象。在《归园田居·其一》中诗人首先表达了对于回归自然的渴望心情:“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在这首诗中无论是“羁鸟”还是“池鱼”他们都被圈养在人为的牢笼里,恰如作者被黑暗的现实所困,回归自然不仅是一种本性的回归,同时也是治愈苦痛的最好方法。除了被束缚,同时困扰诗人的还有一种失落与孤独,因其渴望自然的本性与大伪斯兴的世事格格不入,因此他就像离群之鸟一样“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来去何依依”充满了孤独和失落。这种情感的体验更加促使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在经过一番抉择之后,最终陶渊明决定回归到自然中去做一只日出而飞,日落而息的飞鸟。“翼翼归鸟”便是这种思想成熟的标志,同时也是诗人审美理想的完结。
    “归鸟”意象出现在陶渊明弃官归隐之后的田园生活时期。既然爱好自由的陶渊明无法像高鸟一样翱翔于天际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那么变换一种空间来实现精神_上的自由。与自然朝夕相处的田园生活,似乎也让陶渊明寻找到了生存的本意,使之在这种生活中释放身体与精神,达到与自由之统一。《归鸟》一诗中写道:“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遇云领顽,相鸣而归。遐路诚忧,性爱无遗”。归鸟因为回到生养它的自然中,再也不用担心遭受罗网的羁绊,因而充满了生机,对自己所栖身的树林也充满了眷恋,因为这里就是它生命的归宿。在陶渊明这一时期的诗作中,归鸟已经成为返回自然之中的诗人自由的一种象征,如“云无心以出帕,鸟倦飞而知还。川8在“云”“鸟”的烘托下诗人也在感受着自然之无为、自在的一面;在“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的深切眷恋之中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归宿,并且得出生命之真谛。“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o这是陶渊明诗作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此时的诗人已经超越了现实社会所带来的困扰,实现生命的最终超越。

(二)菊花—隐者心境

    菊花盛开于百花凋落的秋季,其凌霜傲开的姿态历来广被传颂,而陶渊明则被视为古今爱菊第一人,以至后人提起菊花就会想到陶渊明,菊花也因此被称作花中隐逸者。陶渊明之爱菊,多是受到菊花淡泊、高洁情操的影响,菊花的特性与隐士该有的心境暗自契合。这也是菊花成为陶渊明诗文中独特意象的一个原因所在,同时陶渊明诗文中的菊花意象还受到儒家“比德说”的影响。
   自然物经常以其自身所象征的品格而受到人们的青睐。在陶渊明的诗文中,这种观念也是存在的,如《和郭主簿》中云:“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在这首诗里诗人通过对“菊”“松”贞秀之姿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这种品格的敬仰以抒发自己的隐逸之志。而菊花的傲霜而开,恰如陶渊明在世俗中卓然独立,傲然出世的精神情怀一般。菊花在陶渊明的诗文中还代表着一种美好的情感寄托:“秋菊有佳色,泪露掇其英。泛此无忧物,远我遗世情。”诗人通过赏菊涤荡自己因浑浊世风而带来的躁动,更加坚定自己要远离世俗追求精神的自由之境,因而菊花也如酒一般成为诗人生活中的一种不可或缺之物,在《九月闲居》诗序中写道:“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醒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尤其令我们惊奇的是,菊花不仅具有引起陶渊明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审美价值,同时还具有可以饮用的实用价值,而且这也是陶渊明所发现的。也许这正暗合了儒家“既美且善”的审美观,同时也更加启发了陶渊明的在自然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实践途径。在经过慷慨愤世、傲然隐居、田园之乐之后,陶渊明最终迎来了个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咏菊诗句中最为有名的一句,不仅成为陶渊明高洁飘逸的隐士形象的代表,同时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独特的意象。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陶渊明诗文中不仅仅有“鸟”、“菊”等意象的存在,一样在陶诗文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意象还有“云”、“松”、“兰”等,它们或代表了陶渊明对自由的向往,或代表陶渊明高洁不屈的品格,抑或是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的淡泊心境的写照。无论自然物本身具有什么样的品格,它们能够进入作者的视野就证明它们本身对作者具有审美吸引力,在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中,它们因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和人格境界而得到升华,成为诗人审美理想的一种象征。新自然精神作为陶渊明思想的一种艺术表达,陶渊明对于田园诗的选择和他田园诗中充满的天人合一的意蕴,陶渊明的诗酒精神以及飞鸟、菊花等具有象征意义的审美意象都在共同描述着诗人的这一艺术化的人生。
 
 

参考文献:

1、袁行需:《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2、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2010年。
3、袁行霖:《陶渊明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4、王瑶:《中古文人生活》上海:棠棣出版社2006年。
5、张衍标:《陶渊明的生存美学》,《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6、景蜀慧:《陶渊明的“新自然观”当论》,《中山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二维码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论陶渊明诗歌的思想艺术》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汉语言文学小论文栏目。
Copyright © 2020 硕士论文网 版权所有 电话:18974909803 QQ:190433398
硕士论文网主要为广大毕业生提供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分享硕士论文写作方法,如需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