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是一家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网站,主要提供硕士论文指导、论文修改、论文查重、硕士论文范文参考资料、分享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方法。
您当前所在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博士论文 > 城市规划视角下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地理研究

城市规划视角下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地理研究

来源:硕士论文网,发布时间:2020-09-27 09:23|论文栏目:博士论文|浏览次数:
论文价格:150元/篇,论文编号:20200927,论文字数:30056,论文语种:中文,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网第2020-09-27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博士论文文章《城市规划视角下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地理研究》,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本文是一篇博士论文,赣南、闽西、粤东北毗邻地带是客家大本营,三地在地域上是相连的,但是相互之间有高山大岭阻隔,且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划。三地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地理环境,文化特点,村落、民居形态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相似性,但是也表现出很多不同点。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传统村落、民居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文化演化的产物,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客家传统村落、民居是中国传统村落、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客家族群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展现出鲜明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客家是汉民族的一个支系,由历史上中原汉民渐次南下与南方土著不断融合而形成。它既传承了中原汉民族的文化,又吸收了当地文化,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创造了适宜自身生存和繁衍的村落、民居文化。赣闽粤三省毗邻区是客家民系的成形区,是客家人核心聚居地。而位于赣闽粤交界处的赣州是接纳北方汉民南迁的第一站,是孕育客家民系的摇篮地,是客家文化特色的聚居区,对赣州客家传统村落、民居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然而,面对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高度推进,传统村落、民居数量不断骤减,消亡速度惊人,对不可再生的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巨大冲击和重要影响。为了更好的保护传统村落、民居,亟需对其展开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 传统村落、民居兼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内涵,体现着农耕文明的精髓与空间记忆,是活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传统村落、民居真实地反映出传统社会人们生产、生活的智慧。独特的村落格局和乡土建筑承载着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物质空间场所,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支撑着人们内在的精神世界,厚重鲜活的地方特色和原汁原味的文化精髓由此创造和产生。传统村落、民居体现出当地历史发展的脉络和痕迹,凸显当地历史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的根基。 
1.2  研究范围的说明 
  本论文研究空间范围为覆盖整个赣州市行政区域。赣州市位于江西省最南端。地理区位在东经 113°54′—116°38′、北纬 24°29′—27°09′之间,区域面积约为 3.94万平方公里7。包括 3 个市辖区,1 个县级市,14 个县,共 18 个县级政区,即章贡区、南康区、赣县区、瑞金市、大余县、上犹县、崇义县、宁都县、于都县、兴国县、石城县、会昌县、信丰县、安远县、龙南县、定南县、全南县、寻乌县8。全市设立 7 个街道办事处,143 个镇,141 个乡;共有 451 个居委会,3459 个行政村9。(图 1-1~图 1-2) 
赣州市在江西省的区位图
  本文以赣州市行政区域内的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为研究对象。在此对“客家”、“传统村落”、“传统民居”进行说明。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传统村落及民居相关研究 
  中国传统民居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30 年代。1934 年,龙庆忠教授发表了《穴居杂考》一文17。1935 年,林徽因、梁思成教授在《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一文中对山西民居进行介绍,专门提到“民居”一词18。此后,刘敦桢教授的《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1941 年)19,刘致平教授的《云南一颗印》(1944 年)等的陆续发表,表明民居研究已得到了一定的关注20。刘敦桢教授在十多年考察调查的基础上,出版著作《中国住宅概说》(1957 年)21,系统论述了明清住宅类型,将其分为九类,这本书的出版奠定了民居在建筑学中的地位,使民居研究得到广泛关注与重视。 在传统民居研究形成一定基础后,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民居单体的研究逐步扩展到村落层面的研究。学者们关注村落的整体性,注重研究村落的整体形态、空间构成,将物质空间形态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相结合,从更广的层面进行综合研究,相关研究成果诸多。如,彭一刚教授在 1992 年出版的《传统村镇聚落的景观分析》,对村镇聚落形态进行分类,分析了村镇聚落的组成要素,并从自然、社会因素对村镇聚落形态的影响进行解析22;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教授等通过对不同地域村落的调查与研究,出版了《楠溪江中游古村落》(1999)、《新叶村》(1999)、《诸葛村》(1999)等一系列丛书23、24、25,从单体建筑拓展到村落整体的研究,注重分析村落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2.2  文化地理学相关研究 
  国外文化地理学思想的萌芽,最早起源于游记性的地方志,如公元前 5 世纪,古希腊学者希罗多德(Herodotors)所著的《波斯战役记》;公元前 7 年,古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波(Strabo)所著的《史传与地理学》。 19 世纪初,德国地理学家洪堡(Aleranderwn  Humboldt)、李特尔(Carl  Ritter)就有发表关于文化地理学研究内容的著作。洪堡提出,应把景观作为地理学的中心问题,探讨由原始的自然景观变成文化景观的过程52。李特尔开创了地理学中重视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研究。 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Friedrich  Ratzel),对近代文化地理学作出了巨大贡献,19世纪末出版了《民族学》、《人类地理学》等著名著作。他首次系统说明文化景观的概念,还提出文化地理区域的概念,还对文化传播、文化扩散的观念进行阐述。 20 世纪 20 年代,西方文化地理学形成,文化地理学开始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以美国地理学家索尔(Carl O. Sauer)《景观的形态》(1925 年)的发表为标志。他在人文地理特征中引入文化景观研究,将文化地理学研究重点关注于人类创造相关文化地域。他认为文化景观反应的是特定时间与地域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基本特征。文化景观体现了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协同发展,并随着人类活动变化而改变53。
龙岩培田村选址与布局

第三章   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生成背景 

3.1 自然环境 
3.2 区位特色 
3.3  赣州客家传统聚居点的生成 
3.4  赣州客家传统聚居点所体现的文化特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地理数据库构建

4.1  数据库样本的选定与文化因子的提取 
4.2  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因子解析 
4.3  数据库的建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地理特征

5.1  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分布特征 
5.2  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因子相关性分析 
5.3  影响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地理特征形成的因素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区划 

6.1  文化区的概念、类型及区划 
6.2  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区划的确定
6.3  各文化区文化景观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景观与闽、粤客家对比研究

7.1  地理环境与文化特点比较 
7.2  村落选址与形态特征比较 
7.3  民居类型与形态特征比较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本论文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进行研究,对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开展全面普查,进行细致地识别与筛选,最终选定 1093 个客家传统村落作为数据库的研究样本。在大量样本精确定位的基础上,对每个村落进行数据录入与整理,借助 ArcGIS 平台,建立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地理数据库。系统分析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与规律,科学划分出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区划,深入探索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内在机制与影响因素,对比分析赣、闽、粤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景观的异同。 
(1)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地理数据库的建立 
  对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开展全面普查,结合国家或地方认定的已评级村落数据,综合实地调研、访谈推荐、文献资料搜集、卫星影像数据等方式,对全域村落进行全面而细致地识别与筛选,首次建立了 1093 个客家传统村落作为研究样本的文化地理基础信息数据库。 传统村落、传统民居所包含的文化要素非常丰富,不同文化要素对文化景观造成的影响程度不一样。引入“文化因子”的概念,从影响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特征的关键文化因子入手,提取出最具代表性的 3 大类、10 小类文化因子,作为考量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特征的文化要素。3 大类分别为村落地理环境属性因子、村落物质形态属性因子、村落历史人文属性因子。村落地理环境属性因子包括村落所处地貌特征、村落与河流关系共 2 小类因子,村落物质形态属性因子包括村落布局、民居类型、村落规模、巷道形式和环境要素共 5 小类因子;村落历史人文属性包括建村年代、迁徙源地和姓氏组成共 3 小类因子。借助“类型学”的方法对文化因子进行科学、合理分类,建立文化因子的类型系统,并分类阐述各项文化因子特征。 数据库较为完整的涵盖了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地理环境属性、物质形态属性、历史人文属性共四大项子系统数据。其中,村落基本属性数据包括村落地址、地理坐标、村落级别和传统属性。 借助 GPS 定位仪(HOLUX m-241)和 Google Earth 对样本进行精确地理坐标定位,系统性录入上述各项相关基础信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Arc GIS10.2)工具,构建出系统、完整的文化地理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数据分析的可视化表达,为后续研究提供科学、客观、准确的数据支撑与技术支持。 
(2)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各文化因子的地理分布规律与内在影响因素的揭示 
  在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地理数据库构建的基础上,运用 ArcGIS 软件,对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进行矢量化分析,以地图的方式精确、直观表达出村落、民居的空间位置,定量分析赣州客家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情况,以及 3 大类,10 小类文化因子的时空分布格局与历史演化特征。 利用 SPSS 软件,对各文化因子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选取出两者之间相关性较强的文化因子进行关联性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村落布局与民居类型、村落布局与巷道形式、民居类型与巷道形式、河流等级与河流流经形式之间紧密相关,村落布局与村落规模、民居类型与村落规模、民居类型与建村年代、村落规模与巷道形式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村落布局与建村年代、民居类型与坡度、民居类型与河流等级、民居类型与风水塘、民居类型与迁徙源地、村落规模与建村年代、巷道形式与建村年代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并对这 15 组相关度较高的文化因子组做深入探讨与剖析。 在此基础上,从历史演变过程中村落、民居文化的规律与特征中探寻促使村落、民居文化生成的影响因子,以此为脉络主线,抓住影响村落、民居在历史长河中文化地理特征形成的关键因素,深入挖掘、揭示村落、民居文化规律特征背后的内在机制与文化内涵。总体而言,影响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地理特征的因素可归纳为:中原汉人的数次大规模迁徙和中原文化是客家村落及其民居文化的根源;赣州特殊的自然环境以及当时的农耕生产条件是基本所在;文化的传播以及文化的创新因素导致区域差异性的出现;宗族文化和风水文化是村落、民居形态特征形成的内在因素。 
(3)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区的划分与内在成因的剖析 
  依据已有研究中关于文化区、文化区划的理论,制定针对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自身特点的文化区划分方案。先确定了相应的区划原则与方法,以发生统一性、相对一致性、区域共轭性、综合性与文化主导性、行政区、层次性等为区划原则,以主导因子法、多因子综合法、叠合法、历史地理法等为区划方法。然后,将村落布局、民居类型这两个因子作为主导因子,根据村落模式对文化区进行初步划分;结合村落规模、巷道形式等其他因子,根据文化的相似性、差异性对文化区进一步细分;再叠合地形、水系、行政区等边界对文化区的详细边界进行最终确定。文化区的名称,采取“地理区位+村落布局+民居类型”的方式,文化区划分结果为:Ⅰ 赣州中部集中式、条带式+单行排屋、堂横屋、堂厢式文化区,Ⅱ 赣州西部条层式+单行排屋、多联排文化区,Ⅲ 赣州南部散点式、条带式+围屋、堂横屋文化区,Ⅳ 赣州东部条带式、散点式+堂横屋文化区,Ⅴ 赣州东南部条带式、散点式+堂横屋、围龙屋、围屋文化区,Ⅵ 赣州西北部条带式、散点式+单行排屋、堂横屋文化区。六大文化区是并列关系,对各个文化区的基本概况以及文化景观特征进行详细介绍,并甄别出各个文化区的中心区和边缘区,文化区内中心区、边缘区呈主次关系。在此基础上,揭示各个文化区的形成原因,对其形成机制进行探索。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二维码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城市规划视角下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地理研究》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博士论文栏目。
Copyright © 2020 硕士论文网 版权所有 电话:18974909803 QQ:190433398
硕士论文网主要为广大毕业生提供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分享硕士论文写作方法,如需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