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是一家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网站,主要提供硕士论文指导、论文修改、论文查重、硕士论文范文参考资料、分享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方法。
您当前所在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毕业论文 > 中国中小型博物馆文物展览中陈忠地方精神的建构

中国中小型博物馆文物展览中陈忠地方精神的建构

来源:硕士论文网,发布时间:2020-08-21 20:48|论文栏目:毕业论文|浏览次数:
论文价格:150元/篇,论文编号:20200821,论文字数:30056,论文语种:中文,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网第2020-08-21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毕业论文文章《中国中小型博物馆文物展览中陈忠地方精神的建构》,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从对博物馆的实际走访和博物馆展陈研究中发现,国内中小型博物馆的发展相对落后,对其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相关的研究基本忽略了塑造中小型地域性博物馆的场所精神对于构建地方文化特征、表达地域生活情境“具现”的重要性。一些中小型博物馆的文物展陈大多缺乏新意和思考,在展览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也有缺陷。地市级博物馆所在地区出土的文物是其主要展品,这些文物讲述的是该地区的历史文化故事,承载的也应当是该地区的历史文化价值,但展览形式的趋同化、程式化,无法将中小型博物馆文物展陈的地域性特色发挥出来。当人们在关注文物考古、认识场所个性的基础上建造新的博物馆建筑时,我们可能会提到“Genius Loci”即场所精神这个概念。这一用语来自拉丁语,曾译作“守护神”、“地方神”等,现可理解为地域文化潜在的可能性,或者是场所历史背景的文化积累。由于对场所性的忽视使我们不论走到哪里,都被相同的城市和建筑包围。我国中小型博物馆的建设亦是如此,因此在中小型博物馆文物展陈的问题上,我们也可以借用这一观念。地方文物部门兴办的中小型综合性历史文化博物馆,是“人类及其环境物证”的区域性文化地标,其中陈列的文物主要来自于当地的考古发现,而博物馆文物展陈中场所精神的营造是对历史变迁中该区域遗留下来的人类智慧的结晶——文物最好的诠释路径之一。

  1  绪论

  1.1  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于中小型博物馆文物展陈中场所精神各方面的研究和探讨还不多。场所精神理论研究起步较晚,是在 20 世纪之后基于现象学而创新出的建筑学理论,且大多数研究是以场所精神作为一个引题或组成部分去探讨其相关的场所、空间体验等。在实践中我们往往是通过参观者个体的经验、感受、理解等去进行分析研究,因而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这样的研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还未发展出成熟的理论体系。因此,对于场所精神理论的研究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和实践。本课题尝试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探索场所精神在我国中小型博物馆文物展陈设计领域的应用,为文物展陈找到新的设计思路和实施方向。通过资料的收集与梳理,国内的研究现状呈现出以下几种情况:①对博物馆文物展览陈列的宏观性叙述,大多为博物馆研究的组成部分。费畊雨、费鸿年、陈端至、曾昭燏、李济等人的著作问世,这些著作是 20 世纪 30 到 50 年代中国博物馆学诞生初期对博物馆学知识和理论的介绍,但联系实际不够;20 世纪中晚期我国的博物馆事业有了很大起色,博物馆数量有了很大增长,理论方面主要是借鉴苏联经验,涌现出数百篇文章和几十部著作;改革开放以来至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在全国出版物中公开发表的博物馆学论文,据不完全统计已达 2000 多篇;21 世纪初中国博物馆协会编、王宏钧、李鸿儒等人的著作和近些年来单霁翔、段勇、姚安等人的文章著作里或多或少的都对博物馆的发展、博物馆学以及博物馆展览陈列的概念、基本原则、主要特征和功能作了概述与阐释。基本上是从宏观的视野面向中国博物馆整体领域的宽泛论述,很少论及中小型博物馆文物展览陈列的具体现状,也缺乏对中小型城市博物馆展陈场所精神塑造的针对性研究,对博物馆文物文化性特征的构建方面也很少涉及。②从场所精神理论出发,对博物馆中文物展陈的地域文化、空间体验、自然环境的场所认同等方式方法的阐释与探索,其中也关注到了地方中小型博物馆中文物展览陈列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梳理与研究。沈克宁在其著作《建筑现象学》中,从场所与空间出发,分别论述了建筑场所与生活世界以及人的知觉体验的关系;胡映东《场所精神的回归》阐述了场所和场所精神,探讨了建筑现象学的哲学来源及塑造场所精神的现实依据;陈婧、曹雨薇的《博物馆场所精神塑造的定量分析方法》探究了博物馆中影响场所精神的因素及场所与场所精神塑造的定量分析方法;吴若华、俞贝妮、李宁、陈莹等人的硕士论文,都以点带面,从实际问题出发,站在博物馆场所和场所精神塑造的角度,探讨分析了关于我国中小型博物馆展览陈列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对于当下博物馆场所及场所精神的营造和多元化、个性化、人性化文物展陈模式提出了看法和意见。但是,对于如何搞好、搞“活”中小型博物馆文物展览陈列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模式还没有形成系统且完善的体系,对于如何建立我国各个地方中小型博物馆文物展览陈列的独特的场所精神、如何利用每个博物馆独特的场所精神构建地方文化特征、表达地域历史生活情境的“具现”仍然是尚未解决的问题。
博物馆场所精神的塑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本选题的研究对象以我国中小型博物馆文物展陈为主体。据统计,藏品只有几千不足 3 万件,建筑面积不足一万平方米的中小型博物馆占我国博物馆总数 90%以上。中小型博物馆占我国博物馆总数的绝大多数,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相对落后,各类主题的中小型博物馆名类繁多、数量庞大、个体情况较为复杂,在我国博物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中表现突出。因此,对于我国地域性中小型博物馆应予以足够重视,加强对其各个方面的实际性研究。博物馆场所精神强调了地域环境和历史文化特征对人的影响,实质是围绕着文物本身与其承载的历史文化情节、文物陈列在博物馆空间中跨越时空的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双向表达,通过博物馆空间特质建立起人与文物展陈的联系与互动。本研究在承认诺伯舒兹“场所精神”理论的前提下,重点探讨如何构建我国中小型博物馆文物展陈中的“场所精神”,进一步挖掘场所精神的塑造对于构建不同地域文化下博物馆文物展陈发展与完善的借鉴意义和理论价值,从而推动特色地域文化与有效的博物馆资源相结合的实践。关注我国地域性中小型博物馆展陈文物的整体面貌,让展览的所有元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整体;还原文物在历史环境中的情景,诠释文物展陈与地方历史文化关联的空间意象;增强观众参观认同感、体验感,为观众创造出无限接近历史真实、真正展现地方文化特色的博物馆文物展陈;为解决中小型博物馆文物展陈的问题提供解决的新思路,弥补地域性中小型博物馆文物展陈中的缺陷。有利于拉近观众与文物间的距离,使参观者充分理解其独特价值,在精神层面上得到满足,从而构建“以人为本”的博物馆价值体系。博物馆场所精神对于传承地方历史文化、传达地方人文精神、表达地域生活情境的“具现”具有重要影响,有利于“以馆带城”推动中小型城市人文旅游的开发。

  2 场所精神相关理论

  2.1 哲学基础
  建筑现象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历史较短,有关的著述自 20 世纪 70 年代末发表和出版,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领域:一是侧重于学术理论研究,是以海德格尔(Heidegger)的存在主义现象学为基础的,主要代表为挪威建筑学家诺伯舒兹;另一个支流则是则是知觉现象学,侧重于建筑设计和实践,其代表是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ece Merleau-Ponty),他认为现象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尽可能具体实在地去观察和描述世界是如何将自己展现在知觉面前的,教人们去感知世界,斯蒂文·霍尔继承了他的思想。现象学是一种方法论,其最简单的概括就是“回到事实本身”。其关注的是具体事物和人的感觉经验,这种思路适用于博物馆空间包括展陈布局及体验的研究,对博物馆空间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是西方无神论存在主义的创造者,他借用其师胡塞尔的现象学作为工具,但他考虑的问题与胡塞尔不同。胡塞尔的现象学声称是为了重新发现事物的某些特征。海德格尔则感兴趣将现象学方法用在更为深刻的问题上,即存在自身上即“回到事物自身”,诺伯舒兹继承了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现象学。他在海德尔格的著作《诗·语言·思》(Poetry, language,Thought)中阐述的“定居”(dewlling)即“存在的立足点”概念中,获得了思路的催化剂。他认为在建筑现象学中讨论建筑应该回到“场所”,场所不是抽象的地点,而是由具体事物组成的整体,事物的集合决定了环境特征,要从“场所精神”中获得建筑最为根本的体验。博物馆作为承载人类文明发展历史记忆的建筑,在不同的地域环境和历史情境下需要不同的场景构建方式去帮助观众“回到过去”。根据海德格尔的观点,我们不应该意图把事物硬塞进我们为其打造的常规的观念中去,它才能向我们显现自己。博物馆文物展陈需要向观众呈现的是文物本身,表达的也应该是文物自己的“故事”。 所以在文物展陈空间设计由“物质场所”向“精神场域”的转换上,我们也可以从中借鉴一二。
  2.2  场所理论
  我们日常生活的世界是由具体的“现象”和抽象的“现象”共同构成的。“有些现象包含着其他现象,某些现象为其他现象的存在创造出一个环境,环境最具体的说法是场所,而这些存在物质的本质、状态、样貌、质感等所有的物构成一个整体,这些物的总合决定了一种‘环境的特性’,亦即场所的本质。”可以说,场所即空间及其特质的总合,意味着空间分布和方向性,也可以说场所是空间的升华,它包括了空间及空间认同感。英国建筑理论学家布莱恩·劳森(Bryan Lawson)在他的著作《空间的语言》(The Language of Space)中阐述到“无论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只要有人聚居,你就能发现使用空间的支配规则。这些规则中的一部分,可能纯粹只和当地的社会习俗相关,但更多的既反映了我们心理最深层的需要,又反映了人类的特点。”我们生活的环境创造了场所,场所创造了空间,当观众进入博物馆时,只有对展陈空间产生认同感,才能建立其两者间的互动关系,空间升级成为了有特殊意义的场所,才能使其长盛不衰。但每一种场所呈现的特质与结构并不是固定而永久的状态,每个人在不同或者相同的场所中也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一个场所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加以“诠释”。因此,博物馆空间也在不断地进行功能拓展来为观众提供更多不同的体验,构建属于自己的独特氛围。每个地域、各个地区的博物馆受地域历史文化、外部自然环境和不同人为因素的影响,有着不同的场所现象和场所特质,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博物馆本身所承载的多种功能决定了其作为一个保存和传播知识与文化的场所需要给观众提供良好的体验空间。日常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当人处于某种空间环境下,势必会受到该环境的某种影响,而一旦走出离开这个空间环境,这种影响也会逐渐削弱甚至消逝。观众在参观博物馆时追求与众不同的感受,他们渴望参与、体验过程并因此获得美的难忘的回忆。作为本身就是美、艺术、文化、知识等感官、情绪、思维体验的输出者,博物馆更应该注重观众的感觉,也就是观众体验。一个能引起观者共鸣的博物馆空间包括其中的展陈布局,经常会让观众流连忘返,这是博物馆场所的特质所在,也是博物馆场所的力量。博物馆的诞生与发展一路追随着人类文明进步的脚步,其文物展示的核心是将空间与其承载的历史文化情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我们需要通过博物馆体验空间来承载历史发展的脉络,来诠释社会深层的结构与文化观念,诸如民族、部落集体与个体生活方式、习惯、信仰、情感等。对于博物馆文物的展陈空间来说,博物馆内部体验空间不仅是场所记忆的一种诠释方式,还是空间创作的源泉。
秦始皇兵马俑坑内图

  3  文物展陈中场所精神的表达

  3.1 文物展陈中影响场所精神的因素
  3.2 中小型博物馆展陈案例分析
  3.3  大同市博物馆——“魏都平城”
  3.4 贺兰山岩画博物馆
  3.5 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一种新的场所精神构建

  4 博物馆文物展陈中场所精神的构建

  4.1 影响因素
  4.2 诠释表达
   4.3 有效途径

   结 论

  我国中小型博物馆不仅是地方历史文脉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参与、见证了城市的发展。近些年我国各地区的博物馆一直处于蓬勃发展的趋势,但是仍然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平衡、利用状况不如意、软硬件水平不协调、展览策划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因此中小型博物馆的发展任重道远。中小型博物馆同样是城市历史的物化显现,其文物展陈应该贴近地域的真实生活,承载城市文化的灵魂。本文以场所精神理论作为主要切入点,对场所理论和博物馆文物展陈空间进行了论述和相关阐释,结合大同市博物馆“魏都平城”展厅、贺兰山岩画博物馆、敦煌数字保护等案例,从中认识到博物馆场所精神的表达和场所空间氛围的营造对于整个博物馆展览策划和陈列布局至关重要。博物馆的空间意义与场所精神不单单是设计师和工作人员努力构建的,还要通过感受体验在参观者与展品之间产生。要让观众对展示内容和主题获得认同感,不单单是依靠展品,而是依靠空间氛围的营造,实质上就是对空间内部故事的叙述,运用多种媒介、手段与策略,借助场所的物质与非物质要素,将博物馆空间的人文信息及其语境(历史与文化故事、集体记忆等)呈现出来,让公众感受到历史与文化记忆的存在,从而真正理解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基于此本研究所总结出场所精神的构建于博物馆的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①填补创作主体与博物馆空间使用者的空白,拉近文物与观众之间的距离;②影响博物馆场所感、秩序感建立的质量与深度,促进博物馆从物质容器向精神容器转变;③建构有感染力的场所意象以打动观众,加深观众对展陈文物背后历史文化价值的深入理解;④促进博物馆高品质发展,使之更具艺术性、包容性;⑤再现城市历史文化精神价值,保存历史发展文脉,保留地域生活情境,有利于创造城市发展更美好地未来。以上论述和结论从理论出发,结合实地调研与自身的体验和感受,深入思考我国当下中小型博物馆文物的展览陈列现状,发现问题,寻找对策。本研究站在博物馆场所精神构建的角度下,希望为我国中小型博物馆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与方法,弥补中小型博物馆文物展陈中的缺陷,以期我国中小型博物馆的未来建设可以真正做到体现地域历史文化价值,为整座城市的文旅事业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二维码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中国中小型博物馆文物展览中陈忠地方精神的建构》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毕业论文栏目。
Copyright © 2020 硕士论文网 版权所有 电话:18974909803 QQ:190433398
硕士论文网主要为广大毕业生提供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分享硕士论文写作方法,如需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