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是一家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网站,主要提供硕士论文指导、论文修改、论文查重、硕士论文范文参考资料、分享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方法。
您当前所在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学前教育 > 马克思人类学视角下我国学前教育教师在教育政策中的形象演变研究

马克思人类学视角下我国学前教育教师在教育政策中的形象演变研究

来源:硕士论文网,发布时间:2021-03-09 14:58|论文栏目:学前教育|浏览次数:
论文价格:150元/篇,论文编号:20210309,论文字数:30056,论文语种:中文,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网第2021-03-09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学前教育文章《马克思人类学视角下我国学前教育教师在教育政策中的形象演变研究》,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本篇论文是一篇学前教育硕士论文范文,幼儿园教师逐渐成为学前教育劳动的主体,反映了教育政策的演进过程不仅回应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的发展需求,还有效地促进了政策中的人的发展,遵循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统一的价值立场。据此分析,幼儿园教师作为教育政策的主体之一,既是教育政策制定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政策的执行者和参与者。因此,关注和尊重政策主体作为“人”在学前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是未来教育政策制定的逻辑起点;推动政策主体即政策中的“人”实现自由发展,继而充分发挥其价值,是未来教育政策制定的终极目标。
 

  第一章 绪论

  作为学前教育发展的内在核心力量,幼师及其形象逐渐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之一。2018 年 11 月 8 日,教育部印发关于《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强调:“要维护教师职业形象,提振师道尊严。”建国以来,哪些“幼师形象”被写入我国教育政策文本之中,其发展演变的逻辑是什么;为了促使现实政策的改进和未来制度的科学设计,寻求可资借鉴的学思资源,就此做出历史的回望,堪为迫切和必要。
  一、问题提出
  (一)幼师形象直接影响幼儿成长,是大环境系统作用于幼儿发展的桥梁之一,根据布朗芬布伦纳创立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在小环境系统中,教师是幼儿直接交往的对象。良好的幼师形象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有利于幼儿审美观的发展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更为重要的是,幼师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每个时期的幼师形象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社会文化的烙印。也就是说,大环境系统中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会反映在幼师形象之中,并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影响幼儿。有鉴于此,探究我国教育政策中的幼师形象,使幼师明晰自身形象的教育价值,实乃有效整合学前教育首要资源,提升学前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发展的关键。(二)教育政策中的幼师形象,是社会变迁下学前教育发展历程的显性体现,教育政策中的幼师形象是现实与理想的统一体。一方面,在教育政策制定之前,政策制定者需要考证:现阶段社会历史条件下,需要学前教育以及幼儿园教师承担何种社会责任与使命?哪些幼师形象被写入我国教育政策文本之中,才能更好地帮助幼师回应社会公众的学前教育需求?某种程度上讲,不同历史时期教育政策中幼师形象的本质内涵,反映了一个国家对学前教育的属性定位,彰显了幼儿园教师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特性与价值。一方面,在教育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国家意志融入到幼师生活,继而促进政策文本中理想的幼师形象在现实生活得以执行。因此,完整展现教育政策中幼师形象的演进过程,深入剖析其发展变化的社会变迁影响因素,继而揭示教育政策中幼师形象演进的内在逻辑,可以发掘不同历史时期幼师以及学前教育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理清幼师形象与学前教育发展的内在联系,使幼师形象能够更好地回归教育本质。(三)马克思人学思想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历史经验表明,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足进步,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及其教育思想的科学指导。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人学是指导现实中的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的科学指导思想。幼师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其“形象”属于“社会人”的范畴。因此,基于马克思人学的理论框架和价值立场,理性审视我国教育政策中幼师形象的演进历程,深入洞悉教育政策中幼师形象发展的价值旨归,不仅可以见证马克思人学思想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指导意义,而且可以进一步增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的理论自信。
...............................................
 
  二、概念界定
  (一)马克思人学,马克思在辩证吸收康德等人的人学思想精髓的基础之上,在为无产阶级实现解放的道路中,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人学思想。“马克思人学,是研究实践基础上人的本质及其自我实现的历史的科学。”①可以看出,马克思人学立足于现实生活,把人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探究个人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发展规律,把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研究的终极目标。就其基本内容而言,主要包括马克思有关人的本体论、社会观、历史观和价值观。(二)形象,幼师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下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社会人,其形象的本质意蕴首先建基于人的形象的核心要素。人的形象包括个体的容貌、形体等与生俱来的自然形象,以及“个体在社会环境下形成的本能、心理、智能、精神等各方面表现出来的社会形象。”②也就是说,生活在社会生活中的人,其形象产生于实践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个体在一定社会环境下开展实践活动,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符合其劳动特质的形象意蕴。由此可知,实践活动或劳动是个体形象的核心要素之一。此外,也有研究者将形象定义为:“个体在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彼此间形成的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形象。”③即个体通过社会活动或劳动彰显形象的动态过程中,其形象的发展变化与其所处的社会关系紧密相关。可以看出,社会关系的联结也是个体形象的核心要素。综合前人观点,本研究将形象定义为:个体在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之中开展实践活动,由此彰显出符合自身劳动特质和个性本真的形象。个体形象的形成与发展,本质上取决于主体开展的劳动以及主体之间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三)幼师形象,国内部分研究者将形象概念中的对象聚焦到教师群体,认为“教师形象是指在一定社会的情境中,教师行为的影响对他人引起的概括印象。”教师行为是专门从事教育职业的教师群体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所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与教师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形象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并且,社会公众对教师形象的认知不是单独指向某一教师,而是对教师群体的整体认识;不仅包括对教师人格、行为的评价,还包括在一定社会环境下对教师角色、使命与任务的价值期待。基于对形象和教师形象特征的剖析,本研究认为,幼师形象是指在一定社会关系下,专门从事学前教育职业的教师群体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内化社会公众对幼师职业的价值期待而形成的能反映幼师个性本质的形象。幼师形象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幼师形象随着幼儿园教师所处社会关系的改变而发展,是处于动态发展中的;②幼师形象是幼师教育实践活动或劳动的本真反映,具有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独特性。(四)教育政策,《辞海》对“教育政策”一词的定义是:“政府或政党所规定的行为准则。”现阶段,部分研究者也认为教育政策是一种静态的政策文本规定,将其定义为“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或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与此有所区别的是,部分研究者认为:“教育政策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动态发展过程。”该观点超越了将教育政策视为静态的合法化文本的思维模式,进一步关注教育政策审议、制定以及实施、评价等整个过程。相比较而言,强调教育政策是一种动态发展过程的这类定义,更为全面深入地揭示了教育政策的本质内涵。以上两种定义都指出教育政策的制定主体大多是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的政党或国家,但忽视了学校、受教育者等教育政策受益者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作用;都指出教育政策的目的是完成一定时期的教育目标或任务,却未提及教育政策对解决教育实际问题、指导教育实践的作用。本研究认为,“教育政策”内涵包括完整的政策制定过程,是政党国家以及参与政策过程的团体或组织基于现实教育需求有目的有组织地制定,能够反映社会公众对教育的要求与期待,并对教育实践具有一定的价值导向与控制作用的行动依据和准则。结合幼师形象与教育政策的概念探析,本研究认为反映在教育政策中的幼师形象规定具备以下特征:①能够反映一定社会关系下幼师教育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②能够凸显学前教育的时代特征及其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使命任务;③对学前教育实践中的幼师形象塑造与建构等工作具有价值导向作用。
........................................................
 

  第二章 马克思人学思想及其指导意义

    2018 年 5 月 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指出:“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符合中国国情,其科学性已经得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检验,理论本身不具备争议性。据此分析,马克思人学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有关人的问题的智慧结晶,可以作为考察幼儿园教师形象问题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体论
   正确认识人的本质问题,是进一步了解人的其他问题的前提。认识幼师作为“人”的内在本质,是理解我国教育政策中幼师形象的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体论的基本内容表现为:人的存在形态、人的存在特征、人的本质,”这指引着我们可从以上三个维度来认识和把握幼儿园教师的本质特征。一、人的存在形态,韩庆祥先生在深入研究马克思经典著作的基础之上指出:“人的存在形态主要表现为三种:人类作为种属的一般形态;群体作为不同社会类型的特殊形态;个人作为有个性的人的个别形态。”首先,从“人类”的角度来看,幼儿园教师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互相协作,共同开展生产劳动,进而将自身与动物区别开来,成为“人”这一类别。其次,从“群体”的角度来看,生活在一定社会群体之中的幼儿园教师,在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中,克服和超越个体的局限性,借助集体的力量来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实现自身的劳动价值,展现自己的形象。最后,从“个人”的方面来看,马克思将个人定义为:“从事活动的,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生命和个性的存在物。”幼儿园教师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有生命的、有个性的人。二、人的基本存在特征,人的存在形态是多方面的,由此也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存在特征。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本体论思想,人的基本存在特征包括:“自然存在;类存在;社会存在;个性存在。”幼儿园教师的四种存在特征相互联系、相互依存。首先,幼儿园教师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有着自身的需要和主观能动性。其次,幼儿园教师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积极主动地改造外部世界,继而突破个人能力的局限,互相协作,共同进行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或劳动,表明幼儿园教师类存在的基本特征。再次,幼儿园教师是存在于一定生产实践活动和社会群体中的人,其会与自然、其他个体之间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这样,以类存在为中介,又必然把幼儿园教师看作社会存在物。最后,我们还应认识到,幼儿园教师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个人存在,具有自身的个性。三、人的本质内容,在马克思看来,“人是个人需要、实践活动的自由自觉性和社会关系三者完整统一的人。”由此可知,幼儿园教师的本质内容的核心要素是:需要、劳动和社会关系。就三者关系而言,满足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幼儿园教师生活的目的之一,从事创造性的生产实践活动是幼儿园教师达到目的的手段,而幼儿园教师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从事生产劳动则意味着其对社会关系的服从。教育政策中幼师形象文本颁布后,会成为现实生活中幼师塑造形象的价值追求,成为幼师实现、表现、确证自身需要的理想目标。而现实生活中幼师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开展学前教育劳动,将理想的教育政策文本中的幼师形象转化为自身内在本质力量,该过程反映了幼师对现实生活中客观规律的遵循。
..................................................................
 
  第二节 马克思关于人的社会观
  人是在社会生活中生存和发展的。在客观认识人的本质的基础之上,应该将人放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之中对其进行全面考察。了解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化发展过程,确证其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进一步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幼师的必经之路。关于人的社会观,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核心,其为我们深入探究幼师的社会性和社会作用提供了理论支撑。一、人的社会性,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社会性表现为:“合作性、群聚性和集体性;社交性和相互需要关系;社会规定性和制约性。”首先,就人的社会性的第一层基本含义来看,幼儿园教师为了生存必须超越和克服个人能力的有限性,同其他社会成员进行合作,形成团体组织,共同开展创造性的教育实践活动,由此形成了社会生活。其次,就人的社会性的第二层基本含义来看,幼儿园教师在社会生活中为了实现共同的活动目标而相互需要,继而在社会交往中相互帮助,充实提高自身和同伴的劳动能力。最后,就人的社会性的第三层基本含义来看,幼儿园教师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承担和完成一定的社会责任,从事一定性质和形式的职业劳动,也就会体现出一定的社会规定性和制约性。二、个人在社会生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既是剧中人,又是剧作者。幼儿园教师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与他人相互协作共同进行生产实践活动,推动劳动任务的实现,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是个人能力和他所担负的社会职责的统一。”教育政策中的幼师形象标准在现实生活中的贯彻落实,反映了幼师对国家教育政策文本的遵守和执行,是幼师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相应的社会职责,发挥社会作用的表现。
......................................................................
 

  第三章 我国教育政策中的幼师形象演进历程及特点

  第一节 “又红又专的教养员”(1949 年—1988 年)
  第二节 从“教养员”走向“幼儿园教师”(1989 年—2000 年)
  第三节 “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2001 年—2011 年)
  第四节 “履行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2012 年—至今)
  第五节 我国教育政策中的幼师形象演进特点

  第四章 我国教育政策中的幼师形象演进的价值旨归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政策中的幼师形象由“又红又专”的教养员逐渐演进为兼具“研究者”身份的幼儿园教师,彰显了国家对现实生活中幼师形象的价值期待的流变。我国教育政策中的幼师形象规定,是现实生活中幼师塑造自身形象的参照标准。当教育政策中的幼师形象规定在现实生活中得以执行,国家意志与学前教育实际相融合,教育政策中的幼师形象会变得更为立体和生动。因此,依据不同历史时期教育政策中的幼师形象规定,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和截取与之相对应幼师形象的典型案例,并遵循马克思有关人的价值观对其进行纵向分析,有利于客观地把握我国教育政策中幼师形象演进的价值旨归。
  第一节 我国教育政策中的幼师形象典型案例分析
  马克思对人的价值问题的思考表明:“人的个性观、人权观、人的异化和人的解放观、人的自由观,构成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观的四个基本内容。”这使我们进一步明晰考察有关幼儿园教师价值问题的逻辑主线是:自身个性、人权、解放和自由达成内在统一。因此,以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观的逻辑架构为理论基础,以不同历史时期我国教育政策中的幼师形象典型案例为事实依据,探究我国教育政策中幼师形象演进的价值旨归,可为相关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学思参考。
  一、个性维度
  1.幼师类特性:劳动意蕴的丰富
  幼儿园教师通过劳动,彰显其作为个人对外部世界独特的主体倾向性的个性,即幼师的类特性。“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有基于此,可以通过梳理案例中幼儿园教师开展的劳动,来探讨其类特性的发展状况。教养员邓多美关心幼儿的身体健康,细心照料幼儿的在园生活:带幼儿看病、为幼儿做棉衣、亲自接送幼儿来回幼儿园等。她为幼儿提供生动形象的教具,给予幼儿愉悦的活动体验:编写了 23 篇儿歌、制作了 68 件玩具。幼儿园教师王翠霞基于自身的幼儿园教育活动体验,总结反思形成自己的教育智慧:提出“六步走”新生入园策略、形成“真课堂”教育模式。她利用空余时间,认真开展学前教育研究:主持 4 项国家级课题研究、7 次参加省级幼儿教材编写工作。她积极主动与同行交流合作,分享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经验:主持“王翠霞名师工作室”,带动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可以看出,幼儿园教师不断掌握新的学前教育劳动技能,并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开展学前教育劳动,不断提升学前教育劳动水平,增长教育智慧和经验,继而以此为根据,使自身成为学前教育劳动这一客体活动的主体,发挥、确立其在学前教育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表现、实现并确证个人能力,彰显其主观能动性、自主创造性等。
  2.幼师社会特性:社会关系的多样化
  幼师的社会特性表现为,幼师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与其他社会群体相区别而具有的独特的社会特征。“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认识现实生活中幼师的个性,应紧紧抓住幼师所处的社会关系,牢固把握幼师的社会特性。幼师所处的社会关系包括:幼师与幼儿的关系、幼师与家长的关系以及幼师与同事的关系等等。其中,师幼关系是幼师所处的最核心的社会关系,幼师与家长、同事等的关系都是以师幼关系为前提而展开的。教养员邓多美将幼儿视为自己的孩子,体贴入微地关怀爱护幼儿的身体健康,耐心细致地照顾幼儿,其与幼儿之间形成了“照看与被照看”的社会关系。幼儿园教师王翠霞除了照顾幼儿的在园生活外,还细心观察幼儿的行为和发展需要,积极反思幼儿园课程活动过程,认真总结幼儿园课程活动经验,潜心开展学前教育研究活动。其与幼儿之间不仅存在“照看与被照看”的关系、“教育与受教育”的关系,还在学前教育研究过程中与之形成了“研究与被研究”的社会关系等。以师幼关系为切入点,对幼儿园教师所处的社会关系进行分析,发现随着教育政策中幼师形象的演进,幼师所处的社会关系日益多样化。幼儿园教师所处社会关系的丰富与发展,使幼师的社会关系特征更为突出,体现出幼师在不同社会群体间所具有的独特的现实本质,继而决定了其劳动与其他社会群体成员劳动的差异,将幼师与其他社会工作者区别开来。
  3.幼师个性:职业特性的彰显
  幼师作为个人在外部世界的个别存在形式,即为幼师的个性。建国初期,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教养员邓多美在工作和学习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她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扎实做好幼儿园的教养工作,彰显出了无私奉献、舍己为人、不畏困难、坚忍不拔的个性品质和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成为幼教工作者的学习楷模。幼儿园教师王翠霞在新的历史时期,坚守幼儿园教师岗位,学习学前教育劳动技能,总结学前教育实践经验,利用空余时间开展学前教育研究,彰显出积极进取、知难而进、持之以恒、团结友爱等个性品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二者在工作岗位上都是独特的单个存在,都为特定时期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有着他人不可替代的价值,都表现出唯一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促进了自身个性的发展。
......................................................................
 

  结语

  马克思从现实社会生活中思考人的问题,向我们展示了人的本质意蕴,探寻了人的社会性,解析了人的历史发展过程,并揭示了人的价值观,形成了马克思有关人的本体论、社会观、历史观和价值观,这构成了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基本框架。马克思人学是指导现实生活中所有的人获得解放和自由发展的学说,对深入阐释教育政策中的幼师形象演进问题具有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有鉴于此,本研究以马克思有关人的本体论和社会观为理论基础,精准聚焦不同历史时期幼儿园教师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所承担的劳动任务,紧紧抓住幼儿园教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现实本质,分析我国教育政策维度下的幼儿园教师形象本真。继而以马克思有关人的历史观为理论指导,理性审视我国教育政策中幼师形象的演进过程,探究其演进特征。在此基础之上,遵循马克思有关人的价值观的核心观点,揭示我国教育政策中幼师形象演进的价值旨归。总体而言,呈现我国教育政策中幼师形象的演进历程属于研究的史料铺垫,深入分析其演进特点属于对史料的进一步反思和总结,而透视其演进的价值旨归,为未来相关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详实的学思参考才是研究的落脚点。教育政策中幼师形象的主体是幼儿园教师,是幼儿和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因此,未来相关教育政策的制定,应首先树立正确的价值立场,明确幼儿园教师在教育政策中的主体地位,并努力推动幼儿园教师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解放和自由发展,使其在社会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尊重幼儿园教师作为人的存在的主体性,才能超越幼儿园教师的职业限制,突破其“功能化”和“专业化”的思想禁锢,使其回归到本真和丰富的人性状态,为其自由发展提供可能性前提。只有幼儿园教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并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能为幼儿以及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泉。值得反思的是,本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政策维度下的幼儿园教师形象的动态历史发展过程,是过去已经发生的教育事件或教育现象,且与社会背景的变迁密切相关。可以看出,该研究对象是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统一。因而,为确保研究资料的客观性、权威性和可靠性,本研究选取教育政策文本规定为主要资料来源,提取建国以来我国教育政策文本中有关幼师形象的规定作为论据,并将其放置于一定的社会背景下进行整体分析,力求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综合呈现应然状态下的幼儿园教师形象。虽然,教育政策文本中的幼儿园教师形象规定对现实生活中幼师形象的塑造具备一定的价值导向作用,但是,其与现实生活中的幼儿园教师形象仍然具有一定的区别和差距。如何选择研究资料,运用恰当的研究方法,最大程度地靠近历史发展进程中幼儿园教师形象的实然状态,是研究者今后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二维码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马克思人类学视角下我国学前教育教师在教育政策中的形象演变研究》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学前教育栏目。
Copyright © 2020 硕士论文网 版权所有 电话:18974909803 QQ:190433398
硕士论文网主要为广大毕业生提供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分享硕士论文写作方法,如需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