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是一家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网站,主要提供硕士论文指导、论文修改、论文查重、硕士论文范文参考资料、分享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方法。
您当前所在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学前教育 > 学前教育课程中壮族民歌文化的设计

学前教育课程中壮族民歌文化的设计

来源:硕士论文网,发布时间:2020-07-30 11:57|论文栏目:学前教育|浏览次数:
论文价格:150元/篇,论文编号:20200730,论文字数:30056,论文语种:中文,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网第2020-07-30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学前教育文章《学前教育课程中壮族民歌文化的设计》,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摘 要:民歌是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悠久的相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独特音乐艺术形式,其作为少数民族独特的本体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乡土文化与民族内涵,是民族发展的缩影,也是对民族文化进行研究的重要依据。广西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歌文化,承载了壮族先民世代社会发展的集体记忆。山水甲天下的土地,孕育了壮美的壮族民歌。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音乐组织和个人加入到传承和保护壮族民歌的行列当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教育行业对民歌的传承作用,高校逐渐设立与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歌文化相关的专业课程,旨在培育专业的音乐人才。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设置民歌课堂,以培养民歌文化的“桥头堡”传承者,营造民歌传承氛围,探索一条适应本民族文化的课堂方式文化传承者。
  关键词:壮族民歌;学前教育;课程设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坚持教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提高学生艺术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培育深厚民族情感、激发创新意识为导向,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改进学校美育教学,鼓励特色发展,统筹整合学校与社会美育资源,健全美育评价机制,推动开齐开足艺术课程,开展艺术类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将艺术实践活动纳入课程管理,促进每个学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和爱好。积极引导学生阅读欣赏中外文学艺术经典,鼓励高雅艺术进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进校园。国家层面给予艺术教育的重视,显示了国家对于艺术传承、文化传承的力度。

  一、学前教育专业设置民歌传承的必要性
  高校作为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培养优秀人才建设国家,是最为重要的一关。到2020年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要明确政府职责,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当前,随着国家对幼儿园学前教育的重视并出台了重要文件,幼儿园和幼教机构迅速发展,需要大批专业强、技能佳的幼儿教师充实到一线教学岗位,尤其是师资匮乏、遥远偏僻的乡镇和农村幼教机构,更需要专业的学前教育工作者。 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又是培养幼儿园师资的重要力量,因此,要夯实学龄前教育,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任重道远。壮族民歌体量重大,要从小抓起。壮歌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自古以来就是壮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世代传承的壮族先民的集体记忆。壮族民歌对壮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蕴含着巨大的研究与传承价值。壮歌可以划分为多个种类,从体裁上分,可分为散歌、组歌、勒脚歌、排歌和长歌五大类;从歌的性质和思想内容来分,可以分为叙事歌、劳动歌、伦理歌、风俗歌和祭祀歌、生活歌、时政歌、情歌八大类。其中情歌又可以分为苦情歌和抒情歌。“壮歌绝大多数是押韵的。”因此它便于传唱,千百年来受到广大壮族人民的欢迎和喜爱,同时也丰富了壮族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壮族民歌不仅可以作为一种娱乐的方式,更是民众之间相互交流的工具,随编随唱是其重要特点,不需要固定的谱子与歌词,张口就来。因此,这些因素也成就了壮族民歌,在其发展中,逐渐得到丰富。体量庞大的壮族民歌也是有迹可循的,在曲谱上,地区之间虽有不同,但同一地域中,互相之间相互影响,有许多类似的形式;在歌词上,大多都是涉及到生活的方面,农事耕种以及男女之间表达爱情的歌词居多。因此,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设置壮族民歌音乐表演以及传承的课程势在必行,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校设置学前教育专业,就当前现状而言,其音乐课程设计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虽然有所发展,一些问题却减缓了民歌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
  (一)理论层次不高,实践基础薄弱
  高校设置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针对幼教机构开展学习、智力开发等方面的知识传授,在我们少数民族地区,还应该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需从娃娃抓起。因此,音乐的教育不容忽视。那么如何更好的教育学生从事未来的幼教工作呢?日常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谈心谈话,从他们口中我们可以读懂一二点,许多同学表示,课堂学习了一些知识,但是不知道如何运用到工作当中,基础知识相对不健全。一般而言,高校设置音乐课程,主要以音乐表演和钢琴课程为主,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以基础的声乐理论与演唱技巧或者是儿歌为主体的钢琴曲目,能够顺畅的运用音乐的基础知识,组织幼儿进行节目排练等演唱活动。我们身在民族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为何不利用呢?在民族地区,有一点非常值得关注,就是语言的问题,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方言也各异,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教授民歌演唱,必须要学习语言的基础知识,从语言关入手,才能更好的做好民歌的传承教育。当前形势下,许多教师为应付教学任务,不是从语言的读说入手,而是简单的教授通识儿歌,显然不是对民族音乐好的传承方式。
  (二)民族文化与音乐课程融合度低  
  民族文化是民族音乐课程开展的基础性工作,高质量的民族音乐课堂需要有一定的民族文化为支撑。当前高校培养音乐教师,文化理论基础相对薄弱,无法从深层次去理解和教授学生们,关于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教师本身应该学习民族文化,这既是对自我的提升,又可以完美的承担知识讲授。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在现代社会和高校中更是教师追求的目标和责任。学前教育专业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单元,其知识面更应该广阔,才能从根本上负起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另外一点,教师队伍的整体分配与布局不均衡,理论类教师与专业类教师比例失衡,音乐专业类教师居多,理论类教师较少,或者理论类教师课堂情况不乐观,许多理论类教师从事其他行政岗位,也从侧面反映了高校不重视学生理论素养的培养。
  (三)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各学科与音乐课程之间距离较大
  学前教育专业是以传道授业为己任,培养复合型基础教育人才,当前,高校设置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科目之间不相互协调,导致学科断层等情况出现,专供专享成为当前学前教育课堂难以逾越的鸿沟,比如,声乐课程只教授声乐演唱课程,钢琴课程只传授钢琴指法等等,科目分工过细,碎片化严重,学生得不到综合性知识,无法提升整体素养。
  二、课程教学设计例析

  1. 教学思路

  本课程应从民歌的基础题材入手,在教学设计上,注重运用音乐本体语言的力量,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并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欣赏—思考——讨论——分析——探究——体验”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奠定学生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坚实基础。
  2.教学目标
  本课程为面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通过学习,让学生逐步学会通过母音的训练找到正确的民歌演唱的状态,在母音的训练基础上加入民族语言的训练。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歌曲风格等艺术特征。通过这些基础歌曲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歌唱机能,完善和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舞台表演等。
  3.歌曲分析
  马山壮族“三顿欢”是壮族民歌的代表,本次课堂以 《三月欢歌》 为例,这一首歌主要以羽调式、徵调式居多,其中五声羽调式最为常见,音域通常在小七度以内,虽说“三顿欢”是三个声部同时进行,但各个声部以横向发展的思维为主,其旋律平稳、流畅,起伏较大,松弛有度,多以五度以内的窄音程进行,旋律发展以上行二度、下行三度音程级进为主,旋律宛如大明山延绵起伏的线条,又如红水河潺潺不绝的流水,《三月欢歌》 主要是壮族人民庆祝壮族传统传统节日“三月三”,并且欢迎外来客人的欢乐歌曲,蕴含了马山壮族人民热情、朴实的性格特征。马山“三顿欢”旋律“高起低落”的特征,大多体现在每个乐句的旋律进行当中,歌曲的完美演绎必须首先了解其创作背景和当地民歌的音乐风格。其次须在遵循科学发声法的基础上,保留当地民歌的演唱风格,完善声音、语音、情感等多方面的演唱技巧。
教学内容:发声练习—歌曲演唱—小结教学重点:以民歌为基础蓝本,理解马山壮族“三顿欢”的风格特征,把握 《三月欢歌》 的节奏、演唱技巧以及民族特色,从相关音乐要素中体会歌曲的欢快和热情的情感。教学难点:准确把握马山壮族“三顿欢”《三月欢歌》 的演唱风格特点。技术要求:将歌曲演唱完整,并掌握气息运用及作品风格,能够传达给幼儿的民歌。教学方法:讲授法。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对重要的理论知识的教学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直接、快速、精炼的让学生掌握,为学生在实践中能更游刃有余的应用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教具:钢琴、乐谱
  4.教学过程
  (1)课堂组织,了解学生课后练习情况,对把握不准的知识加以重点解释。(2)发声技巧练习①发声技巧练习的目的和要求:第一,真假声混合演唱:满足自身音色,找到自己的换声点,提前 3 到 4 个半音做混声的准备,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最稳定的混合比例,第二,咬字技巧:演唱“三顿欢”需要熟悉各类壮语音节的发声要领,在演唱状态下咬准字音,如壮语长短音的区别体现在韵头与韵尾时值的长短变化,长短音的歌唱咬字中,长音需要重点突出韵头,而韵尾带过,短音则反之。第三,润腔:民歌演唱中“润腔”技巧非常重要与实用,巧妙善用一些滑音、倚音等装饰音来增添音乐的韵味。练声曲:
1 2 3 4 | 5 4 3 2 | 1- - - ||
U - - - | - - - - | - - - -||
  ②旋律掌握的目的和要求:掌握基本的“高起低落”、“密音收尾”第一声部从起音“5”到落音“6”,七度大跳,特色鲜明。而“三顿欢”在大部分的乐句中,句末通常以“密音收尾”处理。③自由节奏把握的目的和要求:根据歌词内容的不同,歌手变换不同的演唱速度,其节奏、节拍相对松散、自由,但在这随意自由中又不失基本的拍点在演唱时,担任三个声部演唱的课堂同学们,相互之间要做好配合,逐渐培养默契,互相灵活协调,演唱快慢通常由第一声部把握,第二、第三声部在演唱自己声部的同时,需要听第一声部进行的速度,调整自身演唱的速度,在自由松散的节拍中,使各个声部得到规范的统一,混为一体。初听学生演唱,让学生叙述自身演唱中的感受,导入课程内,能够保持有基本的三个声部演唱。(3) 和声练习马山壮族“三顿欢”中,三个声部处于同一音区。课堂上,要选择一名音色透亮、高亢的同学演唱第一声部,然后选一名嗓音饱满、坚实的同学承担第二声部,作第一声部的“随从”,第三声部起“烘托”效果,是前两声部的陪衬,通常由两人或两人以上担任,第三声部在演唱时,通常从始至终以“耶”、“噢”等称衬词长音进行演唱,很少出现实词,与前两个声部形成鲜明的对比。演唱时三个声部同起同收,旋律相互交织、碰撞,浑然一体。再次演唱中注意以下问题,如(1)旋律掌握是否得当;(2)歌词把握是否准确;(3)演绎作品是对作品风格的把握是否表现到位。结束演唱,和学生探讨再次演唱中出现的问题,运用讨论教学法让学生多多参与知识传授的过程,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5.教学小结
  通过本次课注意提示学生平时对“三顿欢”民歌练习发声基本功的掌握;在课堂中让学生会查找自身问题并小结反思,类似的问题在以后的幼儿教学中应如何解决。可以看出马山“三顿欢”的 《三月欢歌》 词体结构及歌词韵律,“三顿欢”六句为一段,分下上两联,其中第一[taŋɗai]、二[laŋ pai]句尾字与第三句的二、三、四字其中之一[taŋ θaːi]押韵,为第一类韵辙[aŋ(江阳)ai(怀来)],第三[ɗei wa]、四[ɗei wa]、五[hei la]句的尾字与第六句二、三、四字其中之一[pei ta]押韵,为第二类韵辙[ei(灰堆) a(发花)],整段歌词韵法为“脚—脚—腰—脚—脚—脚—腰”。
  三、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学前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论是幼儿园数量还是规模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学前教育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也不断上升,尤其是年轻的 80、90 后一代父母更是重视孩子的教育,十分关注婴幼儿的培养和教育,更舍得投入,这也给国内学前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目前在我国很多的幼儿园内,并不缺看孩子的老师,但是缺少具有专业知识的专业教师,据测算,到 2020 
年,幼师和保育员缺口将达到190 万人,学前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缺口大。而且随着全国二胎政策的放开,我国迎来又一轮生育高峰,因此学前教育专业民族音乐课程的开展、实施与推广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只有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才能更好的融合二者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庞梅.民歌的学前教育价值——以桂东南地区为例[J].音乐创作,2015(04):179~181.
[2]郑清.高职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教学改革与实践[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0(05).
[3]周国文,吴霜,王蕾,潘林紫 .那坡壮族民歌[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14:76.
[4]廖昆铭,楚卓.壮族三声部民歌 [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06):87.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二维码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学前教育课程中壮族民歌文化的设计》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学前教育栏目。
Copyright © 2020 硕士论文网 版权所有 电话:18974909803 QQ:190433398
硕士论文网主要为广大毕业生提供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分享硕士论文写作方法,如需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