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是一家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网站,主要提供硕士论文指导、论文修改、论文查重、硕士论文范文参考资料、分享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方法。
您当前所在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教育论文 > 音乐社会学视角下当代扬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音乐社会学视角下当代扬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来源:硕士论文网,发布时间:2020-08-27 20:21|论文栏目:教育论文|浏览次数:
论文价格:150元/篇,论文编号:20200827,论文字数:30056,论文语种:中文,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网第2020-08-27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教育论文文章《音乐社会学视角下当代扬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扬琴是我国的民族乐器,但它同时又是世界性的乐器。自明末清初扬琴经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以后,就不断的与中国本土文化进行融合。人们不断的研究和完善这门艺术,使其进一步系统化,专业化。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当代学者对于扬琴艺术的研究涉及到了各个层面,有“扬琴传播史”,“扬琴音乐的创作手法”,“扬琴的形制改革”“演奏手法”,“扬琴教学”“中外扬琴对比”等等方面。本文以“音乐社会学”为研究方法,尝试从音乐社会学的角度去探究扬琴艺术在发展过程中“音乐听众”,“生产创作结构”,“音乐从职者”等方面对其产生的影响,和在新时代的社会文化经济作用下“新的传播方式”,以及“音乐的商品化、产业化”为扬琴艺术发展提供的新渠道。音乐与社会的关系是本选题的核心,文化艺术作为社会中的必不可少的一环,无论怎样都无法离开社会进行单独的传播与发展,因此扬琴艺术的发展与传播和社会活动之间的互相牵制是符合音乐社会学的理论依据的。那么音乐社会学的学科结构对本论题有着根本的指导意义。本文试图从全新的视角,音乐社会学的角度对新中国成立以后扬琴艺术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力图通过社会音乐生产的本质,音乐听众的分类需求,音乐传播的“传必求通”,音乐流行的分类与概念以及音乐商品,音乐职业等方面来揭示扬琴艺术发展的内在动因,探索扬琴音乐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从当代扬琴音乐的内在表现来探析当代社会人们的意识形态等方面对中国扬琴艺术甚至整个音乐学科发展的影响。以扬琴音乐现象的传播发展为立足点将当代中国扬琴艺术传播发展融入到音乐社会学理论中去进行描述和分析,说明了音乐社会学中所阐述的客观发展规律同样适用于中国扬琴艺术。经过一系列的分析来展现当代扬琴艺术的发展空间以及对未来扬琴艺术发展的思考。为当代扬琴艺术的发展及研究增添新的动力。

  第一章  中国扬琴艺术发展和音乐社会学的历史发展现状

  无论是哪一种音乐文化艺术,它的形成过程、传播与发展从本质上说都是一种很自然的社会行为,扬琴艺术也是如此,以社会为中心进行传播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互动发展。扬琴自明朝(1368-1644)时期经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以这种社会行为为媒介与本土文化不断交流融合,乐器的形制与击弦工具进一步本土化,最终形成中国扬琴体系雏形。扬琴艺术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社会分享,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上传播发展。但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对扬琴艺术的传播发展都会产生影响,自“洋琴”传入中国,经过不断的与本土文化习俗相结合,发展演变为“中国传统扬琴”,而中国传统扬琴又通过不间断的发展演进,发展成为“中国现代扬琴”,因此,可以说这就是全部中国扬琴体系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现在人们普遍把建国后至今的扬琴艺术称为现代扬琴,而现代扬琴发展的成熟与兴盛期,则是在八十年代至今。因此笔者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性的为中国扬琴艺术的发展划下了分界点。以建国前后为分界点,前期发展较为缓慢,传播方式较为单一、保守,发展程度具有一定局限性。后期随着社会的发展,良好的物质经济条件衍生出了多种的发展传播渠道,为当代扬琴艺术的良好、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天堂圣母图的局部放大( 1480-1510 ),原图藏于华盛顿艺术博物馆
  一、建国前中国扬琴艺术的历史发展概况
  扬琴种类众多,历史悠久。根据现有资料记载,中国扬琴约在十七世纪明代后期自西洋传入我国广东沿海等地区,有洋琴、蝴蝶琴、敲琴、铜丝琴、瑶琴等多种名称。但实际上扬琴在欧洲有着相当长的发展历史,一幅拜占廷时期和扬琴的雕刻版图像是现存最早的可考资料。由于扬琴传入中国的方式以民间流传为主,因此扬琴到底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至今没有确切的答案和准确的史料记载。仅从现有的历史资料上分析,扬琴传入我国的时间约在明朝末期。1663 年,中国册封使臣张学札赴琉球的画像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和扬琴有关的史料图片,图中唱曲表演时使用的扬琴样子形状和欧洲音乐博物馆中那个 Dulcimer 几乎一样,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小洋琴也十分类似:琴身都呈扁梯形,面板上设置二条双七音琴马条。
  二、建国后中国扬琴艺术的发展情况概述
  1949 年建国以后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社会变革,我国的民族民间艺术也在此阶段寻到了发展契机。随着建国以来国家的日益稳定与强大,人民物质生活的逐步提高,大众对于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需求也在日趋变化。很快,越来越多的扬琴艺术从业者发现传统扬琴由于受到型制等方面的局限,在实际演奏和教学中极大的限制的扬琴音乐的艺术表现力。传统扬琴音域窄小和演奏技法的混乱等问题对扬琴艺术的作品创作和演奏家们的二度创作有很大的阻碍作用,这些因素无疑限制了扬琴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各国间文化艺术交流的活动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们以及各种文艺团体有了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艺术家们通过交流对外国扬琴有了更加具体生动的认识,通过中西方扬琴的对比,发现了外国扬琴形制结构的先进性与合理性,促使大批扬琴艺术家投身中国传统扬琴的改革行列。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的亲切关怀下,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得到了很大的重视与支持,这使得扬琴艺术拥有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艺术家们针对传统扬琴的形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同时在作品的创作中也加入了全新的创作技法,而新的创作技法也带动了新的演奏技法出现。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扬琴的改革是一个各方因素促成的必然结果传统的中国小扬琴,音色十分清丽、动听。但同时也存在音域窄、转调困难等问题。传统小扬琴琴身多以桦木或榆木制成框架,面板多为白松或桐木,音箱多为蝴蝶形或梯形。长度在 90cm 到 97cm 之间,高度在 5.7 到 7cm之间。弦钉一般在琴身左侧用来固定琴弦,琴身右侧为弦轴,用以调节音高。面板开有两个孔做音孔,有的会镶嵌一定的装饰。面板上有两个峰谷状的条形琴码,多以牛角或红木制成,琴弦支在峰部,琴弦从谷部穿过。高音琴码在面板左侧,低音琴码在面板右侧。音梁下面位于音箱内部,用胶隔着面板粘在琴码下面,为了使音波能够对流传播,音梁上会开四到五个风口。琴弦以铜制为主,高音部分为铜丝弦,中低音部分为缠弦。击弦工具是两根富有弹性的琴槌,有琴竹、琴签等多种名称。常用小扬琴有三种:八音扬琴、十音扬琴、十二音扬琴常用扬琴有八音因琴码(因琴码两边都可以发音,又可称为双八型、双十型、双十二型)。三种扬琴音域分别为:八音 f1-c2,十音 d1-d3,十二音 c-e3。根据现阶段情况来看,经过不断的本土化改良,中国扬琴的乐器功能有了极大的提升,琴竹的使用也使得中国扬琴音乐更富有本土性和表现力。当前中国扬琴的形制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增强乐器稳定性,延长乐器的使用寿命,完善制音系统,取长补短,增强乐器的科学严谨性、在继承传统扬琴有点的情况下吸收外国扬琴的过人之处,促进中国扬琴自身的发展,早日完成中国扬琴科学、规范、民族化的全面改革。

  第二章   音乐社会学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扬琴艺术

  在人类社会中,音乐生产作为一种人类的行为活动,需要“人”参与到活动的过程当中去。而且社会音乐的生产活动,一定是带有生产和创造性的活动。  马克思曾说:“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那么显然,只有适应社会需求的生产行为才是合理的社会音乐生产行为,同时这个生产活动一定是具有创造性的,并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音乐生产行为。而音乐社会学中,音乐的表演生产、创作生产、及伺服生产和传播生产是社会音乐的四种生产结构。人的活动是这一过程中的主动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四种生产方式互相服务、彼此制约,从整体上全面又多元的促进了人类音乐的生产活动,研究扬琴音乐同音乐社会学的关系就是要研究扬琴音乐在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通过扬琴音乐的社会功能揭示扬琴音乐能够持续发展传播的内在动因,为今后的扬琴艺术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一、扬琴艺术的生产结构
  当代中国扬琴艺术在创作方面已经具有了自己独特的创作和演奏风格。将音乐创作分别作一个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可以得出,不管是扬琴音乐还是声乐或者其他音乐学科、是中国的音乐艺术或是西方的音乐艺术、处于萌芽时期的或是创作成熟阶段的音乐创作,创作它们的作者在创作时,他的创作状态一定都是自发的、积极主动的生产行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情以物兴”等诗句说明了随着不同的时节、景物变化,人的情感也会随之变化,许多作曲家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实践,深入社会生活进行体验,从而激发自身的创作灵感,进而产生独具个人特点和时代风格的音乐创作作品。同时这也适用于任何一种文化艺术,创作者以自身所见所闻为切入点,以文字或其他艺术形式为媒介,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或意图,使得作品能够实现其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如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作家莎士比亚,用自己的作品记录了英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演变时期的整体社会背景,以文本的形式观察世间百态,掌握了时代的脉搏,创作出了诸如《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等饱含人文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精神的经典巨著;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鲁迅,“弃医从文”,以文字的形式唤醒沉睡的世人,创作出了如《狂人日记》、《呐喊》、《阿 Q 正传》、《祝福》、《纪念刘和珍君》等既有现实背景,同时充满强烈的民族觉醒意识的文章;更有“人民艺术家”老舍,根据自身在北京的市井生活为写作根据,创作出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既引人深思,又充满市井生活气息的经典作品。扬琴音乐的作品也有一部分是这样产生的。在 20 世纪 70 年代特别流行的扬琴作品《双手开出幸福泉》音乐形象鲜明,极富时代气息,作曲家丁国舜参与了人们兴修水利工程的过程,通过热烈的场面感受到人们在劳动中愉快的心情,采用了一定的扬琴创作技巧和流畅的旋律以及欢快的节奏创作了这首作品。《春到清江》以湖北民歌为素材,通过对青江两岸自然风光的描绘,表现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以及渔民们的幸福生活,抒发了人们对春天的万物生机勃勃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热爱。《节日的天山》采用新疆音乐的节奏特点与曲调,展现了天山的雄伟,用优美的旋律以及丰富多变的节奏,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新疆人们欢度节日时载歌载舞、竞相赛马的热闹、欢乐场景。《春满江南》以典型的苏州评弹音乐为基础进行创作,描绘了江南地区山明水秀、鱼米水乡的锦绣风貌,以及江南人民平静安逸的生活。还有许多旋律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抒发了创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流传广泛。如《欢乐的火把节》、《红河的春天》、《流水欢歌》等曲目。根据上述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作曲家在创作时取材平易近人,作品十分接地气,在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还不忘勤劳勇敢、热情开朗的祖国人民的生活,在创作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深情的向祖国表达了自己的热爱之情,体现了上个世纪 60、70 年代勤劳开朗的人民的可爱之处。当然扬琴艺术的创作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20 世纪中后期的扬琴作品根据人民群众的需求,创作技法不断创新,逐渐走上国际化道路,除了改编一部分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作品外,创作作品时也大胆加入了许多现代创作技法,使得扬琴艺术能够向更高层次发展。但是综观不同时期创作、改编的扬琴作品,它们都是创作者的自发性行为,作曲家将自己的内心情感通过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形成各种扬琴音乐作品。这些作品的技术技法是演奏家和作曲家在实践中获得的真挚、热烈的情感体验,作曲家们通过一种积极主动又充满自身热烈情感的自发性创作生产,将所有内心所想,转化成音乐作品,从而形成了诸多独特又个性的创作作品。
带引子的作品《将军令》
  二、扬琴艺术与“传必求通”的传播发展联系
  传播是人的社会交往、社会互动和社会现象产生的重要前提,更是社会得以形成的基础。任何一种艺术或者事物的传播,首先需要将信息进行共享,使其能够快速的在社会中流动起来,在流动的过程中吸引一部分人的关注,获得一部分人的理解或赞同,这就是信息的传播本质。扬琴艺术的传播途径也是如此,扬琴在传入我国的这四百多年中不断的和本土文化交换信息,在共享传播中寻求自身的发展契机。直到今天,扬琴艺术通过不间断的传播发展,形制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创作风格和创作题材也不断增多,形成今天这样多元化发展的扬琴艺术。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说这种多元化的扬琴艺术传播与发展是符合音乐社会学中传必求通的传播发展模式的。同时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不论是作为媒介的  扬琴艺术从业人员或是扬琴艺术本体,都需要遵循“传必求通”这一基本原则。在徐坷撰写的《清稗类钞》中对于传统小扬琴有如下记载:“半于琴而略阔,锐其上而宽其下……其形如扇”。而在丘鹤俦编著的《琴学新编》中也提到扇面琴和蝴蝶状小扬琴是清朝及近代民间流传的小扬琴的主要形态.传统小扬琴多为两排琴码,共有三种排列方式,分别为两排七码、两排八码和两排十码。“双七型”小扬琴的特点是:1)琴体为扇形或蝴蝶形;2)双排 7 音码,共 21 音;3)每个音都是可以独立调音的独立琴码均;4、音域是 g-c3,音位按照“横五纵二”的排列方式排列,具有两个半八度,无变化音。d2、e2、f2 三个音在在两侧重复。                                                  

  第三章 扬琴艺术音乐现象的音乐社会学分析

  一、音乐职业对于扬琴传播与发展的影响
  二、当代扬琴艺术的受众分析与发展思考
  三、扬琴艺术在音乐社会学中的传播与发展思考

  结 论 

  本文以当代扬琴艺术为研究对象,重点对当代扬琴艺术发展过程中的生产活动、扬琴音乐的受众群体以及从职者等多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音乐社会学的原理作为研究的方法论,从音乐社会学的角度观察发现:扬琴艺术作为小众乐器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在符合人民群众的深层精神文明需要的同时取得进一步的发展,是因为它始终遵循了一种传必求通的发展传播的社会学规律。本文主要工作与研究成果如下:(一)分析了中国扬琴艺术的历史发展脉络,根据历史资料和现有材料分析对比当代扬琴艺术和传统扬琴艺术发展的异同,分别从扬琴艺术的创作生产活动、伺服活动以及传播活动等人类社会活动中发现任何形式的艺术想要获得更大的发展都需要“人”这一社会主体参与其中,并且进行符合社会需求的、自主的、自发的、非盈利式的艺术生产。验证扬琴艺术发展传播的内部动因与音乐社会学原理密切关联;(二)对扬琴艺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音乐职业者以及受众群体进行研究,深入分析了扬琴艺术的受众在不同条件和阶段下可能出现的三种不同情况,结果表明扬琴艺术的受众是多元化群体,因此在扬琴艺术的发展传播过程中三种不同的受众群体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对于如何保持扬琴艺术的受众群体在发展过程中保持良性转化,应采取更明显、有效、快捷的传播方式;(三)针对扬琴艺术在发展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入音乐社会学中“传必求通”的发展传播原理,并从传播形式与受众群体的多元化入手,详细的阐述了开展多元化、多方向、多层次的扬琴教学活动与传播活动以及在传播活动中提升扬琴艺术的专业性认知的必要性;(四)通过音乐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当代扬琴艺术的传播与发展,发现随着社会的高速、多元化发展扬琴艺术的发展传播也需要在遵循传必求通的音乐社会学发展原理的条件下进行多元、高速的发展传播,但是在发展传播过程中不能只关注“高精尖”层次的顶尖专业人才,还需要关注大部分普通的受众群体,在多数普通受众生活的社会环境中汲取艺术的养分,这样才能保持艺术的鲜活性,使扬琴艺术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能够更直观的表现人类的生活,并且在过去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更好的发展。但存在两方面问题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继续完善:(一)  在音乐社会学原理的基础上对扬琴艺术的受众群体进行设想分类,并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进行一定的理论研究和分析,但设想不够全面、具体,无法确定全部受众分类,需要后期在实践中进行补充;(二)  虽然对于未来扬琴艺术的发展与传播进行了一定的展望与思考,但大多处于理论层面,且只是对于教学方式与传播方式的基础研究,之后仍需要更多的实践与探索验证。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二维码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音乐社会学视角下当代扬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教育论文栏目。
Copyright © 2020 硕士论文网 版权所有 电话:18974909803 QQ:190433398
硕士论文网主要为广大毕业生提供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分享硕士论文写作方法,如需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