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是一家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网站,主要提供硕士论文指导、论文修改、论文查重、硕士论文范文参考资料、分享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方法。
您当前所在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产业经济学论文 > 数字技术影响公共服务的经济学机理与实现路径分析

数字技术影响公共服务的经济学机理与实现路径分析

来源:硕士论文网,发布时间:2021-06-04 09:33|论文栏目:产业经济学论文|浏览次数:
论文价格:150元/篇,论文编号:20210604,论文字数:30056,论文语种:中文,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网第2021-06-04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产业经济学论文文章《数字技术影响公共服务的经济学机理与实现路径分析》,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学术上最早对公共服务提出定义的是法国学者莱昂·狄骥,他主张以公共服来定义国家。在其著作《公法变迁》(1912)中,他提出公共服务具有除非通过政府干预,否则便不能得到保障的特征,而任何与促进和实现社会团结密切相关,且必须由政府来规范和控制的活动,就是一项公共服务5。经济学提出了公共产品理论,将使用上的非排他性和利益上的非竞争性作为公共产品的基本特点,作为市场在提供公共产品上失灵的根源。在较长一段时间,公共服务被等同于公共产品,或作为其中的具体内容很少有单独的概念界定6。柏良泽(2008)主张超越经济学公共产品性质的逻辑,综合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运用公共管理的逻辑和视角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公共服务是一个永恒的时代命题,每个时代出现的社会问题以及人类社会对自身发展的更高追求,都推动着公共服务不断推陈出新。公共服务也是一个社会高度参与的系统,除了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还与本土的社会形态、文化传统、生活观念等密切相关,很难直接借鉴搬用一套现成的模式。放眼世界,各国公共服务发展状态处于两个极端:一方面,缺乏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提高国民素质和生产力水平的重大障碍;另一方面,伴随高额税收的高福利模式已经显现出弊病,发达国家不断尝试各类公共管理改革来降低服务成本,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时至今日,没有一个国家和城市能够宣称其公共服务已经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相反,一些原本被世人羡慕的福利国家和地区在时代变迁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公共服务创新更是中国进入新时代的一个历史性命题,如何顺应数字时代的到来,探索出一条既适合于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这一国情,又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的新道路尤为重要。2006 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这是在中央文件中首次提出“服务型政府”的概念,第一次强调了政府所具有的公共服务职能。2006 年至今,伴随着长达十多年的快速城镇化进程,我国城乡发展差距显著拉大,公共服务日益成为城乡高质量发展的短板。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面临人口、资源和发展的三大刚性约束,其中巨量的人口和有限的资源是被动性约束,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是主动性约束1。人口和资源的约束迫使人口向城市高度聚集,城市群以其较高的资源集约利用效率和人口承载能力而成为我国城镇化的主导路径和重要空间形态。发展的追求则要求聚集得舒适且富足,公共服务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底线要求,是城市及城市群发展的“地板”。因此,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推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要求公共服务从排斥外来人口的选择性服务向一视同仁的全覆盖服务转变,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17 年,党的十九大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变化的背后是公共服务作为明显短板,已经成为制约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2019 年,我国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已经达到 60.60%,比上年同比增长 1.02个百分点,约 8.48 亿人口生活在城镇,高度浓缩地走过西方上百年才实现的城镇化程度。在这一城镇化过程中,“重数量、轻质量”,“重土地、轻人口”的发展模式使公共服务欠账较多。一方面,现有公共服务供给体系面临严重的财政压力和效率瓶颈,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数量、内容、品质、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第二节 相关概念解析
  公共服务和数字技术是本文的两个基本概念。本节的概念解析是为了更好界定它们在本文中的内涵,以区别于既有的研究,为下文梳理文献和选择理论依据奠定较好的研究起点。
一、公共服务内涵界定
  学术上最早对公共服务提出定义的是法国学者莱昂·狄骥,他主张以公共服来定义国家。在其著作《公法变迁》(1912)中,他提出公共服务具有除非通过政府干预,否则便不能得到保障的特征,而任何与促进和实现社会团结密切相关,且必须由政府来规范和控制的活动,就是一项公共服务5。经济学提出了公共产品理论,将使用上的非排他性和利益上的非竞争性作为公共产品的基本特点,作为市场在提供公共产品上失灵的根源。在较长一段时间,公共服务被等同于公共产品,或作为其中的具体内容很少有单独的概念界定6。柏良泽(2008)主张超越经济学公共产品性质的逻辑,综合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运用公共管理的逻辑和视角,多角度科学界定公共服务7。陈振明(2011)则对公共服务的概念内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将已有观点归纳为公共物品、公共利益、公共组织等解释维度8。从交易的角度来看,公共服务不是在自由市场中进行的,而是在消费者权力有限的准市场中进行的。公共服务的用户不能像“逛商店”一样购买公共服务,而是依赖特定的服务机构或服务提供商来选择服务。因此,与私人组织在自由市场上提供的服务相比,公共服务的用户要么仅有一个有限的退出选择,要么完全没有退出9。从权利的角度来看,提供公共服务是国家存在的逻辑起点之一,也是服务型政府的核心职能,因此公共服务的使用者不能被简单地视为消费者,而首先是公民。公民拥有某些宪法权利,政府作为公共组织必须通过法治和公平分配社会资源来确保这些权利。因此,公共服务的交付具有政治性,这是与消费概念有着根本区别。而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公共服务体现了人类社会保护弱者、实现公平的伦理要求,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是实现国家公平正义的最佳手段和路径,代表了有关社会正义的公共精神和价值理念10。虽然不同学科都有针对公共服务领域的研究,相应也提出了各有侧重的理解,但上述公共服务的定义基本都是静态视角,需要融会贯通以得出对“公共服务”更为综合和整体的本质认识。从字义上看,“公共服务”由两个价值导向似乎截然不同的词组成。“公共”,意味着追求社会公众平等享有的公共利益,而“服务”对被服务者来说通常代表个性化需要的满足,并且这种满足难有上限。所以,公共服务这个词集中体现了为公共服务需求在个体需求、人生阶段和空间分布上的现实差异性与公共服务的普适性和同质性特点之间的两难。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文献综述
  本文将公共服务视为一个复杂系统,其中供给主体、治理机制、技术工具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组件,这些组件之间的关系结构和耦合变化推动公共服务不断发展。因此,下面通过梳理有关公共服务主体及主体关系,组织及治理机制,技术创新应用的文献来构建有关公共服务发展的研究基础。
一、关于公共服务及其创新的研究
  Karl Popper 曾提出“问题情境”的概念,他认为在科学史上的任何一个特定时刻,都有一个由当前理论所创造或未能解决的问题引发的议程:“你选择并试图继续一条探究路线,这条路线背后有科学早期发展的整个背景” 29。 公共服务相关研究由来已久,对于其创新的类别归纳和要素研究也不胜枚举,产生了许多经典的研究成果。归纳而言主要关注三个基本问题:一是什么是公共服务,哪些内容属于公共服务范畴?二是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组织模式来保障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三是公共服务治理过程是什么,如何通过创新有效改进公共服务效果?其中第三个问题是当前理论和实践中的关注热点。相比于企业竞争刺激的市场创新,公共服务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在受保护或垄断的环境中运作,致使公共部门缺乏创新动力。那么公共服务如何在没有竞争刺激的情况来创新呢?从动机上,公共服务的巨大变化往往是出于意识形态原因的重组或对舆论的愤怒反应的结果;从方式上,公共服务创新被成本思维所主导,通过外包安排和各种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将竞争和准市场纳入公共服务。因此,当代关于多尺度管理公共资源和公共产品的不同制度安排的研究建立在古典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同时发展新的理论来解释不适合“市场”和“国家”这两个两分法世界的现象。学者们正在慢慢地从单一视角转向使用更复杂的框架、理论和模型来理解当代社会中人类互动所面临的各种难题和问题。对于国内文献,本节通过知网文献数据对国内在公共服务及其创新的研究情况进行较为直观分析。在知网以公共服务为关键词可检索到期刊论文 118151 篇,数据显示 2006 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服务型政府的提出促进了针对公共服务的研究,文献数量呈现明显增长趋势,2015 年达到最高峰。但是,其中超过一半的论文(6789 篇)都是以公共图书馆为研究主题,其次公共文化服务等特定领域的文章也较多。这种文献总量特征反映了我国公共服务相关研究以实用为导向的特点,在全局性、总体性和理论性研究上较为缺失。其次,选取以公共服务为主题的期刊论文中被引次数最高的 200 篇文献,通过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可以推断,我国大多数研究主要聚焦提高政府效率,推动行政改革。与西方国家一样,新公共管理是主要改革方法。
以公共服务为题的高引文献关键词共现网络
第二节 理论基础
  本文将城市复杂系统理论作为统领性理论,以集体行动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交易成本理论、新公共治理理论等多学科理论作为支撑性理论,构筑起跨学科的理论基础。
一、城市复杂系统理论
  科技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学科间的相互融合和跨界,而复杂系统理论通过关注系统组件和系统架构的互连而不是单个组件本身来探索事物的演变规律,它代表了跨越传统学科界限的新颖科学方法89。与复杂系统论相对应的是机械还原论,即任何一个整体事物可以分解为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各个组成部分便可以认识整体事物,具有确定性的规律。比较典型的是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提出的一种科学假设,即如果我们能够知道宇宙中每个原子确切的位置和动量,就能够使用牛顿定律来展现宇宙事件过去及未来的整个过程。而复杂系统理论以系统为研究对象,认为构成系统的各个部分相互作用将会使系统呈现出各个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和特征90。复杂系统论超越了机械还原论对世界的认知,认为复杂系统的所有组成部分相互作用、相互关联和相互反馈,决定了复杂系统中变化的发生方式,整体系统的行为和功能是不可预测地从组件的互动过程中显现出来的。本文认为,机械还原论是将世界进行降维处理,将 N 维简化为三维、二维甚至一维去研究,这在科学技术手段有限的时代具有现实性;而复杂系统理论是将希望将世界尽可能原原本本的呈现出来,将客观存在的各个维度不加删减的加以研究,这在感知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数字时代有可能成为现实。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八个基本概念
 
第三章 数字技术影响公共服务的经济学机理
第一节 公共服务的系统特性和解构
第二节 数字技术影响公共服务的经济学机理
第三节 数字技术影响下公共服务的发展转向
四、公共服务由“同质固化”向“情境适应”转变
第四章 我国公共服务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
第一节 建国以来我国公共服务发展的主要阶段
第二节 我国公共服务发展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第三节 我国公共服务发展面临的时代挑战
第五章 数字技术应用对公共服务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实证分析的研究假设
第二节 解释变量的问卷设计与计算
第三节 基于 DEA 模型的公共服务效率评价
第四节 变量之间的影响分析
第五节 数字技术应用对公共服务效率的回归分析
第六节 实证分析结论
第六章 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的先行实践 与经验借鉴
第一节 英国:“政府即平台”战略
第二节 新加坡:建设领先的电子政府
第三节 爱沙尼亚:数字上的国家
第四节 中国:一站式移动服务平台
第五节 案例总结与启示
第七章 数字技术影响公共服务的实现路径——以雄安新区为场景
第一节 公共服务是京津冀协同和雄安新区发展的杠杆解
第二节 建设数字孪生城市为公共服务提供了创新条件
第三节 数字孪生城市背景下公共服务发展的实现路径
第八章 利用数字技术推动公共服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二节 以数据信息资源为关键纽带,建立激励相容的协同发展机制
第三节 搭建开放共用的赋能平台,形成动态适应的服务能力生态圈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重大变化。这一深刻转变对公共服务发展的要求是多层次的:不仅要把多元化的社会群体包容进来,还要改变和丰富服务内容、方式和手段,提高服务的有效度和满意度,在新条件下解决新问题,满足不断增长的公共需求。数字时代已经到来,数字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普及创造了获取有关公民个人选择和行动层面实时信息的机会,使人成为了有生命的数据节点,这对于在总体或个体水平上解决公共服务供需之间的矛盾十分有价值。尽管我国初步进入一个服务普惠化、治理现代化和数据智能化的新时代,但公共服务领域仍然是 “自上而下”和“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天然与信息技术带来的“扁平化、网络化、实时化、去中心化、协同化”有着明显的“排异反应”。技术很少能独自驱动伟大变革,需要组织调整、政策变革与技术创新的紧密结合与良性互动。因此,公共服务发展,不是停留在引入新变化的浅层定义上,而是基于对公共服务的系统认知将新兴数字技术的特性纳入公共服务发展范式。本文从系统视角提出了对公共服务内涵的重新认识。虽然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不同学科都有关于公共服务的研究,相应也提出了各有侧重的理论观点,但大都是出于静态视角,且人为地简化了许多维度。事实上,每种有效的公共服务模式背后都有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北欧的高福利模式依托的是丰富的社会资源,足以保证较高的人均服务水平;而市场效率至上的模式,容易陷入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在伦理情感维度有所缺失。公共服务问题与人的切身利益密切有关,需要带有情感。在讨论具体细节时,可以把情感定在某一点上,但讨论社会政策时,必须对各种情感都有所兼容。因此,对公共服务本质的认识需要回归到更贴近现实复杂性的视角,而复杂系统理论应用于社会科学时,不作极端化假设,尽可能复原社会问题的实际,不过分追求数学上的绝对最优。本文认为公共服务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具有不可或缺、过犹不及和动态平衡的系统特点。公共服务作为人类个体在社会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保障,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痒与痛”产生着应激反应,既不可或缺,又过犹不及。公共服务是基本需求,却不是一条线性的标准。对每个个体而言,个体需求在社会阶层、年龄阶段和空间分布上的现实差异性与公共服务的普适性之间存在客观矛盾,使公共服务成为一个多维系统,就像具有众多切面的晶体结构。当我们人为将公共服务降维以求时,公共服务的“晶体结构”变得残缺不全,形态截然不同。因此,本文主张以动态视角将公共服务定义为与每个人利益最紧密,社会参与最广泛,以追求公共利益,抚平社会波动为目的的平衡系统,而公共服务发展也是一个多维度的系统性问题。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二维码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数字技术影响公共服务的经济学机理与实现路径分析》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产业经济学论文栏目。
Copyright © 2020 硕士论文网 版权所有 电话:18974909803 QQ:190433398
硕士论文网主要为广大毕业生提供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分享硕士论文写作方法,如需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