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是一家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网站,主要提供硕士论文指导、论文修改、论文查重、硕士论文范文参考资料、分享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方法。
您当前所在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范文:杜伦马特戏剧中悲剧英雄形象的分析

毕业论文范文:杜伦马特戏剧中悲剧英雄形象的分析

来源:硕士论文网,发布时间:2020-09-21 17:20|论文栏目:毕业论文|浏览次数:
论文价格:150元/篇,论文编号:20200921,论文字数:30056,论文语种:中文,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网第2020-09-21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毕业论文文章《毕业论文范文:杜伦马特戏剧中悲剧英雄形象的分析》,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迪伦马特(1921-1990)为瑞士著名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多部戏剧与小说作品。在文学创作之外,他热衷于绘画,并创作出许多带有表现主义色彩的画作。他被认为是“剧作家、散文家、小品文作家、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业余画家和人类‘失职’的诊断学家”。迪伦马特戏剧作品多为“悲喜剧”,以喜见悲,风格怪诞、想象奇谲。他的作品兼具深刻的思想性、独特的艺术性、富探索精神的现代性与雅俗共赏的大众性。他极擅长状写冲突强烈的戏剧情境,善于营造对比夸张的戏剧氛围,将美丑、悲喜等对立因素以一种不协调的怪诞形式相互融合,达成了陌生化效果,并形成了带有明显个人烙印的独特怪诞美学风格。尽管迪伦马特本人反对评论家过度读解他的作品,但他辛辣的笔触,让他笔下的怪诞戏剧情境与戏剧人物“呈示着一个世界图像”,暗喻着世界的失序。这种凝练过后的夸张、映射与讽刺,让他的作品极有力量。评论界普遍认为,他的作品立足于人类普遍性问题,富反思与探问精神,并倾向于在悲剧性的主题下用滑稽与怪诞的喜剧形式映射出政治、道德、宗教等各领域秩序的崩解、理性的破碎与世界的荒诞性。德国著名评论家瓦尔特·延斯曾经评价迪伦马特为“继布莱希特之后最为重要的德语作家”。 国内对于迪伦马特的分析研究,多侧重于以下三类:一、从他的作品与戏剧理论著作出发,分析阐释他的戏剧理论、创作倾向与美学风格,如悲喜剧风格,怪诞风格(手法)等等。二、从他的美学风格与创作手法切入分析某个或某几个人物、某部或者某几部作品,如《老妇还乡》中的克莱尔等等。三、将他与其它有可比性的戏剧大师并列,进行比较分析。这些理论研究内容相对翔实丰富,若从相似的角度切入,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且极难出新。故此文另辟其它角度,从分析其笔下人物的具体形象与精神特质入手,尝试归纳他的人物塑造方法,并尝试引入一些新的概念对他的人物塑造方法加以解读。此外,除剖析迪伦马特笔下的经典剧作人物之外,此文也将尝试分析部分研究资料较少,且与其它主人公形象区别较大的人物——如《同伙》中的主人公多克。 迪伦马特笔下的主人公们,基于作者本人的戏剧美学观点而被创造,并带有着时代思想与哲学思潮的烙印。他们是迪伦马特个人戏剧观与创作理念的产物,但他们的精神特质也与 20 世纪时代背景下的普遍性反思意识及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具有一定契合性。迪伦马特对世界本质、时代特征与危机有着十分敏锐的洞察力,对其作品中主人公的形象进行分析,在加深对人物本身个性与共性、精神特质的理解的同时,也有助于建立针对迪伦马特剧作的更加丰富的读解角度。同时,在一个更为宏观的视角分析其人物具有的时代性特征,以小见大,有助于思考人物与时代背景相联结的意义。此外,本文将在此基础上,归纳与分析迪伦马特运用的人物塑造方法,希望这些手法可以对部分编剧从业人员的创作困境提供新的思考方向与解决思路。 

  第一章 迪伦马特生平、创作阶段及作品简介 

  迪伦马特于 1921 年出生于瑞士伯尔尼州的一个名为科诺芬根的村庄,他的父亲为一名新教牧师。值得注意的是,他虽然生活在战时的欧洲,但他的家乡并未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的蹂躏。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伯尔尼度过。迪伦马特在伯尔尼市完成了中学,并于 1941 年进入苏黎世大学学习,一个学期后,迪伦马特又回到了伯尔尼,并于 1941 年至 1945 年间在伯尔尼大学继续攻读哲学、文学、自然科学。在研习克尔凯郭尔和柏拉图哲学的同时,他也深入研究了古希腊悲剧诗人们以及喜剧大师阿里斯多芬等人的作品,这段经历为其日后形成自己独特的悲喜剧观点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他也从莎士比亚、斯威夫特、塞万提斯、克劳斯、卡夫卡、凯泽等大师的作品中汲取过养分与灵感。而他的喜剧创作,除古希腊喜剧大师阿里斯托芬外,也深受奥地利的奈斯特洛伊和德国的魏德金德的影响。 迪伦马特曾比较过阿里斯托芬与米南德的喜剧作品,认为前者是“进攻性的”、有政治色彩的、着眼于现实的,并运用了“世界性的”、集中而有力的“即兴奇想”的结构方式。而后者则是非政治性的,是一种“世态喜剧”,运用五花八门的“多种即兴奇想”方式结构而成。迪伦马特本人的创作方法,则更加倾向于前者,富有进攻性。此外,魏德金德与迪伦马特的作品也有诸多类似之处。叶廷芳先生认为:“魏德金德对他(迪伦马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早期。”二人在对舞台效果的追求、滑稽与激情氛围的营造,以及人物的畸形化处理等方面采用的艺术手法有相似之处。此外,奈斯特洛伊的奥地利“大众戏”,其中的闹剧元素与民间的通俗特征,对迪伦马特的也影响颇深。 迪伦马特在创作的同时,也热衷于形成自己的戏剧观点与戏剧理论。他反对盲目的偶像崇拜,而是主张立足实践,强调创作与思考的实验性与创新性,强调形成自己的个体性观点。此外,迪伦马特也强调艺术作品的主体性,认为“不是先有亚里士多德定律而后才有古希腊悲剧,而是先有古希腊悲剧,才有亚里士多德定律”。他反对将自己的作品依从或归纳为某一特定流派,始终坚持艺术创作与作品的主体性。 在戏剧创作的初期,迪伦马特曾为巴莱剧场创作了一系列小品剧,可视为其后期喜剧作品的雏形。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迪伦马特的创作渐入佳境。他的一系列广播剧先后获得了“德国战争盲人广播剧奖”(1955)和“意大利国家奖”(1956),此外,他开始着手创作小说作品。这一时期,迪伦马特的戏剧观与喜剧理论也渐渐成熟,并于 1954 年发表了《戏剧问题》,集中阐述了他的悲喜剧理论与创作理念。50 年代初到 60 年代中期,是迪伦马特喜剧作品的创作高峰。这一时期,他的作品慢慢褪去了早期的表现主义色彩,代之以剧作家本人独特的艺术风格——怪诞的悲喜剧风格。 纵观迪伦马特的全部作品,它们大部分有着现代讽刺喜剧的外壳,内在却是悲剧性的。他的悲喜剧作品带着幽默与笑,但精神内核却是悲凉的,这种悲剧性来自人类无法跳脱的普遍困境。剧中人物费劲心力,做着自觉应为的事,却大多枉费了心机,意图落空,希望归于无望,然而,即使如此。在不可把控的世界之中,迪伦马特剧作的大部分主人公依旧显示出一种勇敢而决然的精神气质,他们夸张变形的滑稽行为背后有着和主题相契合的内在逻辑性。他们在荒唐、破碎,而又不可控的外部世界中坚持着自己的个人选择,正如《密西西比先生的婚姻》中的密西西比所言:“我们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上唯一还能保持的,就是不可动摇的态度。”每个人都应“做他认为所应作的事情”,在整体性的世界灾难、政治领域的失败、道德伦常的崩毁,以及无法避免的悲剧性命运之中,坚持着不可撼摇的个人选择,并实现着个人价值的胜利。 
杜伦马特戏剧中悲剧英雄形象的分析

  第二章 悲剧性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 

  迪伦马特笔下的悲剧性主人公,是悲喜两种因素浑然交融的产物。他们兼具喜剧人物行为的滑稽与夸张,以及悲剧人物严肃的精神内核与悲剧性命运,悲喜因素的边界被模糊在了怪诞的风格之中。除极少部分人物外(如下文单独列出的多克),自觉意识与反思精神是他们身上的普遍共性。在一个呈示着“破碎、失序而又荒诞的世界图景”的舞台时空里,他们大部分都选择成为勇敢的人,与存在主义者提出的“尖矛市民”的概念不同,他们是不从众的少数人,坚定地选择做着什么,发挥着人的主动性,或“参预”与“占有”着绝对真理,或致力于改造现实世界,或坚守内心的价值取向,反抗强权,并实现着个人价值的胜利。 本章将从归纳主人公们的具体形象出发,结合迪伦马特在《戏剧问题》中提到的悲喜剧理论与戏剧观点,以及时代危机下的反思意识与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分析他们的个性特征与精神特质。  
  第一节 悲剧性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
  包括皇帝罗慕路斯大帝、乞丐阿基、物理学家默比乌斯、检察官密西西比在内的迪伦马特笔下的大部分主人公,身上都有着一种奇妙的共性——一种特殊的自觉意识,一种态度决然、不可撼摇的主动性。 这种自觉意识体建立在对这个世界的悲剧与荒诞本质的深刻洞察之上,是清醒而悲凉的。但在目睹外部环境的混乱与失序后,他们往往并不是被动的承受者,而是选择用自己的行为去利用、对抗或者改变这个世界。即使是在以聚敛财富或复仇为己任的主人公身上,也有着这种清醒的自觉意识与态度坚决的主动性。迪伦马特将这两者熔铸在绝大部分主人公的行为路线之中。在他们看似荒唐的行为背后,是他们自在自为的行为逻辑。他们从自己之眼,以自己之尺,理解并丈量这个世界。目睹了这个世界的失序与残酷,荒诞与悖缪之后,他们选择了主动做些什么,他们的个体意志也在其间凸显了。 他们是勇敢的人,但他们的命运却常常是悲剧性的。他们命运的悲剧性,往往体现在费尽心力后的徒劳,但他们的精神力量,却也在这种徒劳的坚守中显得更为强大了。 在其作品《罗慕路斯大帝》中,罗慕路斯的出场是以普世价值衡量下的“昏君”形象出现的,大敌当前,罗慕路斯却不问政事,一心将关注点放在自己的母鸡们和它们的下蛋情况上。当骑兵队长冒死带着危讯回来,罗慕路斯对其带来的讯息置若罔闻。他同样拒绝了商号挽救帝国的提议。亡国在即,罗慕路斯依旧眼睁睁地不作为。 迪伦马特在这里有意制造了一种戏剧性反差,一直到第二幕之后,才通过罗慕路斯自己之口,讲出了他一系列荒诞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动机。他怀疑罗马帝国的必要性,他认为罗马帝国已经成为了杀人机器,他反对罗马以牺牲别国人民为代价的一系列屠杀与掳掠的残暴行为,并认为正是因为大家对祖国狂热的爱与自豪,才酿成了今日的苦酒。因此,他要做罗马的法官与刽子手,他要通过自己“无为”的自觉行为,促成罗马帝国的覆灭。于是,他通过和合法继承人——皇后联姻,使自己取得王位,并在取得王位之后,几十年如一日做昏君。最终,罗马的版图被日耳曼人渐渐吞并,罗马帝国奄奄一息,罗慕路斯坦然并欣然地等待自己被敌人处决的命运。 要做罗马法官的罗慕路斯,战胜了自己的恐惧,就如他自己所言,他无所畏惧地观察事物,无所畏惧地去做那些自认为正确的事情。他身体力行,践行自己的意志,并为此“磨练一生”。在剧本第三幕,罗慕路斯拒绝将自己的女儿嫁与商号老板,扼死了挽救帝国的最后一线生机。这一行为彻底惹怒了爱弥良为首的一些帝国残余的大臣们,他们埋伏在罗慕路斯的卧室,伺机叛变,罗慕路斯在这一幕,彻底露出了自己的英雄本质。他逻辑严密,慷慨陈词。他控诉帝国的不义并申明自己的立场,震慑住了在场想要叛变的人们,也使罗慕路斯的形象显得强大而不可进犯。 
  第二节 悲剧性主人公精神特质分析 
   《戏剧问题》是迪伦马特重要的理论著作,来自于作者 1954 年的一次演讲。在这篇论述中,迪伦马特就悲剧与喜剧的体裁对当今时代的适用性做出了读解与分析,阐释了自己的悲喜剧理论。 在迪伦马特看来,我们身处在一个混乱不堪的时代。世相纷纭,一切都变得荒诞、混乱而模糊,而悲剧赖以存在的环境,应当是“肢体健全的社会共同体”,因此,相比于悲剧,喜剧更可以反映这个时代的本质。 同时,迪伦马特认为,“尽管纯粹的悲剧不存在了,但是悲剧性事件还总是可能的,我们可以在喜剧中表现悲剧事件。”迪伦马特笔下的悲喜剧,即为在喜剧中表现悲剧事件,区别于传统喜剧中概念化的善与恶的对立。在传统喜剧中,恶的一方往往受到愚弄,而善的一方往往能够巧妙化解危机,取得最终胜利,双方在戏谑中走向皆大欢喜的结局。而迪伦马特喜剧的内核是悲凉的,底色是悲剧性的。他笔下的喜剧情境立足于一个无所适从的世界里,一切都显得荒诞、滑稽而没有意义。为此,迪伦马特的戏剧美学被一些评论家批评为宣扬虚无主义。对此,迪伦马特并不认同。他指出,任何人在看到这个世界的荒诞性后,都会感觉深深的绝望。但这种绝望并不是必然的,他可以选择不绝望,并用自己的行为,承受住这个世界。就像他笔下大部分主人公正在做的那样。 因此,他笔下的人物兼有着喜剧人物的外壳与悲剧人物的严肃性与庄严
感。甚至可以说,是悲剧的内核使他的人物变得更为深刻。悲剧性赋予了人物严肃性与特殊的精神力量。人物形象是喜中带悲的,又从这悲中生出一股决然的,不妥协的人格力量。在其悲喜剧中,人物常被置于紧张的戏剧情境之中,并在选择中塑造着他们是谁,塑造着他们的精神能量。迪伦马特十分注重情节中偶然事件的意义。他让他的主人公经常性地处在一种突然性的危险与突转之中。但这些突然性的危险与突转,或许曾让他们失落、气馁,但从未将他们打倒。他们做的,始终是自己觉得应该做的事。 迪伦马特十分喜爱冯塔纳的小说《施太希林》中的老杜卜斯拉夫·封·施太希林,视其为罗慕路斯大帝的精神之父。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笔下的罗慕路斯大帝的精神特质:认为他既有幽默的诙谐,又有成竹在胸的泰然,以及可贵的人道主义精神。在他傻瓜式的、不务正业的喜剧性伪装之下,是世界法官的内核——血气方刚,态度执着,铁面无私,牺牲一切也在所不惜。迪伦马特认为,罗慕路斯的悲剧性体现在他的结局里,但他后来还是英明地接受了自己的失败与悲剧性命运,这一点使他的形象尤其高大。 迪伦马特笔下的大部分主人公,不是诙谐的喜剧人物,而是一个套在喜剧性的荒诞不经的壳子里的,即使有着无法规避的悲剧性命运,也依然富有精神力量的英雄。以罗慕路斯为例,他的精神力量,并不体现在外在的喜剧性的滑稽行为,而体现在内在的严肃性与悲剧性。悲喜混杂,使得这种刻画及其富有层次性,凸显了人物的人格力量。 

  第三章 迪伦马特人物塑造方法

  第一节 对照人物法
  第二节 “类型化”与“整体化”人物塑造方法
  第三节 “零度写作法”与《同伙》中多克的人物塑造
  第四节 怪诞手法与人物塑造

  第四章 迪伦马特的人物塑造法对中国当代文本创作的启示

   第一节 迪伦马特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第二节 迪伦马特的人物塑造手法对我们的启示

  结论 

  迪伦马特笔下的主人公们,身份各异,人生目标与命运也各自不同。他们中既有现实世界的改造者,也有绝对信仰的实践者,有强权世界的反叛者,也有道德秩序的挑战者、个人规则的缔造者等等,他们是迪伦马特独特美学追求的产物。剧作家本人对世界失序性与迷失感的认知以及包括悲喜剧在内的戏剧观点、时代背景下的反思意识、存在主义等哲学思潮等等几个方面潜移默化的渗透,深刻地影响了剧作家笔下人物的精神特质。 清醒的自觉意识与反思精神,以及态度坚决、不可撼摇的主动性,是他们身上的普遍共性。他们是“反英雄”式的喜剧人物,有着喜剧人物的夸张、滑稽、荒诞的外表,以及悲剧人物的庄严性内核。与从众的“尖矛市民”相对,他们是勇敢的人,在混乱的外部世界之中,勇敢地选择成为少数人,发挥着人的主动性,并坚守着个人价值的胜利,在行动中应对着这个世界,并创造着他们自己。值得注意的是,迪伦马特部分作品的主人公并不属于上述范畴,如《同伙》中的多克,他是“自宫”的报复者,显露出一种对不可解,不可控的外部世界的一种偶然性顺应,带有一种明显的距离感与边缘感。本文将多克与罗兰·巴特提出的“零度写作法”相结合,分析了多克的内在精神实质。 总体而言,迪伦马特在塑造人物之时,注重运用人物对照法,并借对照组人物相互间的对比与映衬,凸显各自的信念与精神力量。典型的对照组人物,包括密西西比、圣-克劳德与于波罗厄,罗慕路斯大帝与爱弥良,伯克森与克尼帕多林克,克莱尔和伊尔,乞丐阿基与国王,赫拉克勒斯与奥革阿斯等。他们有着看似相对、实则内在统一的精神共性,他们的形象在对照映衬中各自凸显了。此外,迪伦马特也擅长运用类型化手法,通过抽离人物的个性血肉,将人物思想与个性中的某个侧面进行突出化、夸张化、畸形化的处理,进行“整体人格”的塑造,来呈现人的异化与世界的荒诞性本质。同时,他擅于运用怪诞手法,通过对人物造型、身体、性格等不同侧面的怪诞性塑造,将悲喜、美丑等等各种对立因素浑然交融于人物一身,赋予了人物形象丰富的层次性与饱满的戏剧张力,并巧妙地映射着现实的悖谬性。 迪伦马特擅长以小见大、注重创作的创新性与实验性,注重作品的艺术主体性与艺术家的创作自主性。思维天马行空,没有过多条条框框的束缚。在如何避免类型化人物塑造带来的刻意、失真以及如何发挥创作中的“自主性”、 不给思维设限等等方面,对中国时下编剧初学者们的创作困境有参考意义。 在本文撰写过程中,受限于笔者的知识面、理论创见能力与洞见力的不足,以及研究资料的匮乏等主客观因素,部分观点未能继续深挖下去且创新性不够。且因为本人逻辑思维能力的不完善,导致论述能力有限,部分论点的阐释过程过于冗滞,不够简练与整饬。对于上述种种不足,笔者深深抱憾。希望可以更多接触迪伦马特的作品与研究文献,以期在未来对此问题有更为深刻的见解。 望此文可以为迪伦马特的研究工作,提供些许思路与帮助。 感谢!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二维码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毕业论文范文:杜伦马特戏剧中悲剧英雄形象的分析》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毕业论文栏目。
Copyright © 2020 硕士论文网 版权所有 电话:18974909803 QQ:190433398
硕士论文网主要为广大毕业生提供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分享硕士论文写作方法,如需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