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是一家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网站,主要提供硕士论文指导、论文修改、论文查重、硕士论文范文参考资料、分享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方法。
您当前所在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毕业论文 > 机械论文:超声波疲劳振动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机械论文:超声波疲劳振动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来源:硕士论文网,发布时间:2020-09-21 15:29|论文栏目:毕业论文|浏览次数:
论文价格:150元/篇,论文编号:20200921,论文字数:30056,论文语种:中文,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网第2020-09-21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毕业论文文章《机械论文:超声波疲劳振动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作为超声疲劳设备中的核心部件,超声换能器的设计与研究成为整个超声系统设计的关键内容。根据产生超声振动的原理不同,超声换能器可以分为压电换能器、磁致伸缩换能器等多种形式。本章论述超声疲劳领域中广泛使用的压电式换能器设计相关理论问题,包括不同类型压电换能器在超声疲劳试验中的适用性论证,换能器节面安装位置的选择,换能器结构、尺寸与损耗对换能器性能的影响。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水陆交通、桥梁建筑、航空航天等现代工程领域中存在大量处于交变工作环境的工程零部件,其主要失效形式为由交变载荷引起的疲劳磨损和疲劳破坏,比如汽车变速器齿轮(图 1.1)或发动机曲轴(图  1.2)在运行的某一时刻下突然断裂,造成严重的交通事故。据统计,工程事故案例中,因零部件疲劳产生的失效占所有失效形式的八成左右。由此看来,对工作于交变载荷环境的工程零部件做疲劳试验以检测零部件疲劳强度和疲劳性能成为力学试验中一个重要环节。疲劳实验有多种类型,其中试件在受到超过 107次交变载荷后断裂的疲劳为超高周疲劳。在传统有关材料疲劳的研究中,由于试验装备和试验条件的限制,循环次数范围常限于 107以内,属于低周或中周疲劳。传统研究认为材料或零件在 107周次循环处存在载荷极限值。如果试件所受的交变载荷低于零件的持久极限值,则认为此零件能承受无限次的交变载荷而永不失效。然而在现代工程领域,尤其高新领域中,相当一部分工程零部件工作于载荷小,频率及循环周次高的交变环境下。这些零部件受力循环次数远远高于 107次,有时甚至可达到 109~1012次。例如在一次飞行作业过程中,民航飞机发动机的涡轮叶片会承受高频振动载荷的作用,其载荷应力幅值小,但所受的循环负载次数很高,达到 109次。又如一台以 300r/min 运行的发电机在 20 年服役期内要经历 1010次应力循环。大量试验表明,试件在承受大于 107次的载荷,有时甚至在 109次应力循环后仍能发生疲劳破坏现象。在我国,与工程领域相关的企业和部门对工作中会受到高周载荷的零部件的设计和校核仍沿用传统疲劳研究得出的结论和数据,这样难以保证某些超高周疲劳工作条件下零件的可靠性要求。所以,可靠且准确的超高周疲劳检测方法和检测装备是现阶段疲劳试验技术的迫切需求。
齿轮的疲劳破坏
  1.2 压电式超声疲劳振动系统的研究现状 
  在 19 世纪八十年代,F. Galton 就已经开始从事超声波相关研究并发明了气哨,这是最知名的流体动力型超声波发生器。1894 年 O. Reyrolds 观察到超声波在液体中会产生液体空化现象。这个现象在后来水处理、化工、医疗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一战期间,朗之万(Langevin)发明了夹心复合式压电换能器,发展了国内外学者对低频大功率超声领域的研究。20 世纪 40 年代,W. P. Mason 发明了指数型变幅杆,开创了超声技术在固体中的应用;同时他提出了等效网络分析方法,将超声波传播的动力学特性与电学特性等效,为后来发展的用于分析复杂结构纵向振动的传输矩阵法提供了理论基础。20 世纪 50 年代,H. B. Miller 改进了朗之万夹心复合式换能器的结构,发明了可加载预应力的复合式换能器。同时,Л. Г. Меркуо 提出了悬链线型与多级组合型变幅杆,对变幅杆种类进行了扩充。20 世纪 60 年代,E. Eisner 提出了一种应力沿杆件均匀分布的高斯型变幅杆,这种变幅杆可以输出很高的位移振幅,发展了超声变幅杆的研究。日本学者森荣司在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了表观弹性法,为分析二维振动问题打下了基础。20 世纪 80 年代森荣司提出了夹心式弯曲换能器结构,拓宽了换能器在工业方面的应用范围。将超声振动技术用于疲劳试验的里程碑是 1950 年 Manson 发明的试验机。该试验机使用高能量的超声振动信号使试件达到共振状态,振动频率为 20k Hz。1959 年学者 Girard 和 Vidal 使用同样的试验原理将频率提高到 92k Hz;1965 年学者 Kikukawa 将频率又提高到 199k Hz。1059 年,Neppiras 使用超声疲劳加载方法测得了材料的 N-S 曲线。之后,美国Willertz 实验室、奥地利 Stanzl 实验室、法国 Bathias 实验室等发展了对超声疲劳试验机的研制。
汽车曲轴断裂

  第2章   超声疲劳振动系统的构成与分析

  2.1 引言
  自从上世纪 Langevin 发明了夹心式超声换能器以来,功率超声技术已经过很多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各科研机构都发展了自己的实验标准和实验规范,同时许多新型超声疲劳振动系统也应运而生。超声的本质是高于人耳察觉频率极限的高频振动,而超声疲劳技术是以工程材料为高频振动传播介质实现对待测试样的高速加载。本章从超声疲劳振动系统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入手,分析连续振动体横向与纵向振动机理,并以此为基础在应用层面上设计超声疲劳振动系统中的末端试件部分,为后章换能器其他部分的设计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2.2 超声振动系统的构成及其工作原理
  虽然各科研机构发展了自己的超声疲劳试验标准和试验规范,研制出结构各不相同的超声疲劳试验机,但是由于其超声波发生原理相似,故大部分超声振动系统的结构和组成部分都具有相似性。超声疲劳振动试验设备包含超声波激振器、超声疲劳振子、辅助控制装置、检测装置和固定装置(机架)超声疲劳振动系统各部分功能详述如下:(1)超声波激振器又称为超声波发生器、超声电源。其作为整个超声疲劳试验装置的能量和动力来源,由一个电源箱及内置电路组成,主要功能为将220V50Hz 的市电转换为 20k Hz 以上的交流电,并输出给超声疲劳振子。通过调整激振器的输出电功率来改变超声振子的振幅。有些配置较高的激振器拥有与控制系统或上位机通信的端口,可以实现功率调节、频率追踪、闭环反馈控制等功能。(2)超声疲劳振子包括电声换能器、超声放大器和疲劳检测试件。①电声换能器,电声换能器的功能是将由超声波激振器输出的高频交流电转换为相应频率的机械振动。对于不同的电声转换原理和振动形式,换能器也有不同的类型和结构。关于换能器的类型已在 1.1.2 节说明。②超声放大器,超声放大器又称为变幅杆。一般来说,电声换能器转换的机械振动振幅很低,通常小于 20μm,而超声振动试验要求输出的振幅达到几十微米甚至更高。为了提高电声换能器的振幅,最有效的方法是在换能器前安装一级到两级变幅杆。变幅杆对换能器输出端的振幅有放大作用,放大因数用变幅杆前后振速比 表示。③疲劳检测试件,作为疲劳试验中被检测部分,疲劳试件的材料和结构与试验要求有关。如果要检测不同受力状况下给定材料的零件性能,试件要做成不同的结构,以与不同的受力状态相对应。。(3)辅助控制装置,超声疲劳试验过程中机械端与电端通常处于共振状态,以用较少的输入功率获得最大的应力幅,实现能源的最大化利用。但是超声振子处于大功率共振状态时电端与机械端阻抗很容易发生变化,导致共振频率漂移,输出应力值也会相应变化。辅助控制装置可以实现频率的自动追踪以及激振器输出功率的调整,并处理由传感器检测出的数据。本章以超声疲劳试验试件设计为侧重,阐述了超声疲劳试验系统的装置组成及工作原理,并对连续振动体的两种常见振动方式——纵向振动和弯曲振动的振动机理进行了理论探究。在此基础上推导三种试件——纵向振动狗骨棒形试件、弯曲振动对称悬臂梁试件以及镶嵌形试件的振速和应力分布、频率方程以及应力位移系数等参数。最后以理论设计——有限元验证——参数优化为步骤设计了三种试件的尺寸和结构,为设计超声疲劳系统其余部分提供理论基础。

  第 3 章  超声换能器设计的理论问题研究

  3.1  引言
  3.2  几种压电换能器方案及论证
  3.3  超声换能器的解析分析
  3.4  考虑损耗的换能器分析
  3.5  换能器的阻抗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 4 章  新型频率可调换能器的结构设计和仿真分析

   4.1  引言
   4.2  新型换能器的性能要求
   4.3  新型超声振子结构
   4.4  压电陶瓷部分的设计
   4.5  频率调节措施
   4.6  连接方式设计
   4.7  保护罩设计
   4.8  隔振设计
   4.9  换能器配套变幅杆的设计
   4.10  换能器等效电路分析
   4.11  超声振动系统有限元仿真分析
   4.12  新型非对称力超声加载装置的设计
   4.13    本章小结

  第 5 章    超声疲劳相关问题的实验分析

   5.1  引言
   5.2  超声试件位移监测实验
   5.3   试件疲劳频率变化实验
   5.4   新型换能器阻抗监测实验
   5.5   拍振效应频率估计实验
   5.6  本章小结

  第 6 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作为试件疲劳检测的一种实现方式,超声疲劳振动技术以更高的实验效率、更清洁节约的能量消耗以及高速的加载形式拓展了传统疲劳试验的研究范围。超声疲劳技术尚处于发展阶段,其频率调节方式、加载方式以及检测方式还不成熟。本文从超声疲劳振动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实现原理入手,探究连续体振动的基本规律并应用于超声系统中,研究从超声试件到超声换能器不同部分性能与结构的关系,根据实际疲劳检测需要提出新型弯曲悬臂梁试件、可调频率换能器、非对称力加载方法以及振动系统检测方法的实现原理、设计过程和实现方式。全文主要内容如下:(1)阐述超声疲劳振动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分析连续振动体的振动机理并以此为出发点设计超声疲劳振动系统中的试件部分,通过喇叭形、对称悬臂梁型以及镶嵌形试件的动力学结构推导出频率计算公式及放大系数公式并阐述这三种试件的设计算例。(2)对超声振动系统中的重要部件超声换能器的设计理论问题展开研究。从疲劳试验的特点和需求入手论述几种换能器方案的可实施性及有效性。探究换能器节面对其性能及安装方式的影响,选择节面位于压电陶瓷与前盖板之间的安装方式,建立换能器动力学模型并推导频率方程、前后振速比以及机电耦合系数计算公式,建立换能器等效电路并基于此分析换能器共振频率附近阻抗。阐述换能器损耗来源并探究换能器滞后损耗对换能器性能的影响。(3)提出一种可调节频率的新型超声换能器,从材料参数、振速比及机电耦合系数三个方面设计压电陶瓷部分。提出以前后盖板附加质量块的频率调节方法并设计其尺寸结构。阐述换能器连接部分、保护罩部、隔振部分和变幅杆的设计原理和设计思路;基于等效电路法、有限元法和阻抗分析法对换能器进行仿真,通过仿真计算出换能器共振频率、前后振速比、等效机电耦合系数等参数。(4)设计一种非对称力加载方法,阐述一种非对称力加载装置的结构组成及加载方式,并对加载装置尺寸进行设计。(5)设计超声试件位移监测试,使用电端阻抗检测方法及机械端位移检测方法验验证喇叭形纵向振动试件设计的准确性和实用性;设计试件疲劳频率变化试验,观测试件从开始振动到发生疲劳时频率的变化,从此角度研究试件振动时的疲劳过程;设计换能器阻抗监测实验,使用电端阻抗检测方法检验新型换能器的实际性能;设计拍振效应频率估计试验,验证基于拍振效应估计超声振动系统共振频率的可行性。
  6.2 展望
  本文主要研究了超声疲劳振动系统主要部分的理论分析和设计思路,并提出几种新型超声疲劳的实现方法。由于研究时间、实验室条件等因素限制,本文涉及的研究工作还有若干方面需要完善:(1)新型换能器在调节频率时换能器电端阻抗会有所改变,如果使用传统超声电源会导致电端阻抗不匹配,降低试验效率。可在此基础上探究实现超声电源与换能器动态阻抗匹配方法;(2)先提出的新型换能器只能实现共振频率的有级调节。可在此基础上研究换能器共振频率无级调节方式;(3)本文提出的非对称力加载方式中静应力加载方法需要进行后续标定试验以确定静应力值。可在此基础上设计一种可直接施加给定力的方法。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二维码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机械论文:超声波疲劳振动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毕业论文栏目。
Copyright © 2020 硕士论文网 版权所有 电话:18974909803 QQ:190433398
硕士论文网主要为广大毕业生提供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分享硕士论文写作方法,如需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