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是一家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网站,主要提供硕士论文指导、论文修改、论文查重、硕士论文范文参考资料、分享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方法。
您当前所在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学语境下无意识知觉和思维的全球/局部加工优势比较研究

汉语言文学语境下无意识知觉和思维的全球/局部加工优势比较研究

来源:硕士论文网,发布时间:2020-12-03 21:00|论文栏目:汉语言文学|浏览次数:
论文价格:150元/篇,论文编号:20201203,论文字数:30056,论文语种:中文,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网第2020-12-03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汉语言文学文章《汉语言文学语境下无意识知觉和思维的全球/局部加工优势比较研究》,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本篇论文是一篇汉语言文学硕士论文范文,有意识知觉与无意识知觉在诸多方面均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无意识知觉较有意识知觉更不易受背景影响,无意识知觉比有意识知觉更易引发情感反应,有意识知觉倾向结构或表面特征编码、而无意识知觉则更倾向意义或语义编码,无意识知觉较有意识知觉更易产生自主性反应等。

  第 1 章  文献综述

  1  无意识知觉
  无意识知觉有关概念最早由德国哲学家 Leibniz 于 1704 年提出,认为不同清晰程度的知觉是连续的,是由原始、最不清晰、模糊的知觉到清楚明晰、有自觉意识或能明察的知觉。1884 年 Peirce 和 Jastrow 对无意识知觉相关问题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实证研究,其实验所使用的意识状态自我评价手段和行为差异检验方法成为此后无意识知觉研究的基本手段与技术。随后的大量研究都表明无意识知觉的存在。20 世纪初弗洛伊德丰富了无意识概念,直到 1983 年 Marcel 建议以无意识命名。1986 年Cheesman 和 Merikle 提出意识阈限概念,认为人对信息加工处理的阈限包含客观感觉阈限和主观感觉阈限,无意识知觉产生于高于客观感觉阈限而又低于主观感觉阈限的刺激强度,其影响人的行为反应却没有意识资源的投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无意识知觉的表述越来越多,其中被大家普遍接受的是 2000 年 Merikle 年提出的“无意识知觉在刺激以低于觉察阈限出现且发现对思想、情感、或行为产生影响时发生”。国内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张积家、彭聃龄提出无意识知觉即低于意识阈限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反应,具体指人对于某种刺激虽无有意识的识别,但却能作出某种反应。而周仁来认为无意识知觉即呈现的刺激没有被被试有意识地知觉到,但却影响到随后的相关刺激的加工的现象。 无意识知觉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莱布尼茨,此后陆续有学者开始相关方面的研究,其一便是理论的构造。较早的由 Collins 等于 1975 年提出的激活扩散模型,该模型适用于词汇语义启动研究,认为人类通过建构网络储存知识,知识间存在相互联系,若激活网络中的某个知识点,与其相联系的其它知识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激活,关系密切的较疏远的更易被个体知觉,由于阈下启动刺激固有的微弱特性,只能激活与其联系密切的相关知识,该相关知识就是无意识知觉的对象。1988 年 Rateliff 等经过潜心专研构建了复合线索模型,该模型指出无意识知觉受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一致性高低的影响,两者间匹配好、被熟知更易成为无意识知觉对象。1992 年 Bornstein 等提出知觉流畅性模型[9],此后由 Nordhielm 补充丰富,该模型认为阈下重复呈现某刺激,个体对其熟悉性增强,更易对其做出选择,即对该刺激的知觉流畅性提高,继而成为无意识知觉发生的前提条件。1993 年 Cohen 的平行反应竞争模型指出无意识知觉对单一刺激或刺激的单一属性发生于获得的信息超过绝对阈限,而对多重刺激或刺激的多重属性发生于获得的信息超过差别阈限,该模型适用于情绪启动的相关研究。2003 年 Nordhielm 针对之前理论模型的不足再次提出加工水平模型,该理论模型认为,由于个体对知觉对象的加工深度存在差异,无意识知觉偏好反应也存在不同,进一步加工获得深度加工的刺激或属性情感偏好表现先升后降的规律,而进一步加工获得浅度加工的刺激或属性则表现逐步提升的规律,Nordhielm 指出浅加工即刺激非语义内容的非精细化加工,深加工即语义内容的精细加工。2003 年 Kunde 等提出反应触发器理论,认为个体理解指导语的过程或在练习阶可能就有意识的形成某种反应触发器,其实质是刺激的心理表征,若刺激与其相匹配就能激活相应反应。 
实验流程
  2  无意识思维 
  早期关于无意识的研究多采用哲学思辨的方式,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最早提出了无意识概念;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首次提出了无意识的理论;符茨堡学派通过系统实验内省法现了人类思维的无意象特征。上世纪后期耶鲁大学  Bargh  等研究者发现目标追求、动机和社会行为等高级心理加工过程均可以在无意识层面发生,掀起了无意识心理加工研究的热潮。随后,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使得研究者更多使用实证方法研究无意识心理现象,且开始涉及无意识思维的相关研究,其中尤以荷兰心理学家 Dijksterhuis 为代表,认为思维过程不仅可以在没有有意识参与的条件下进行,而且对某些复杂问题的解决,没有有意识参与的思维结果还优于有意识思维,该研究结果打破了“深思熟虑会有好决策”的传统观念,创造性的开拓了全新的研究领域——无意识思维,并指出无意识思维是当意识觉醒指向其它无关对象时所发生的与目标或任务相关的认知性或情感性思维过程。 众多研究表明思维对问题解决起决定性作用,其所提到的思维大概均指有意识思维,而无意识思维因其固有的特殊性常被忽略、质疑,又难以有准确恰当的方式进行实证研究。但日常生活实践中,成功科学家们的经历都表明,放下对某些长期不能突破的问题一段时间,而转向其它问题,过后对该问题获得重新认知进而解决问题,以上被大众熟知的现象就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Wallas 称作的创造过程的酝酿期,正是无意识思维在其延缓有意识思考获得答案的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随后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 ijksterhuis 对无意识思维进行深入研究,发现思维过程不仅可以在没有意识参与的条件下进行,而且在某些复杂问题上,没有意识参与的思维结果还优于有意识思维,并通过大量不懈的实证研究提出无意识思维理论。 无意识思维理论指出,人有两种思维模式即有意识思维和无意识思维,区分二者的关键因素在于注意,有意识思维指当注意指向目标或任务时所发生的与目标或任务相关的认知性或情感性思维过程,而无意识思维则指当注意指向其它无关对象时所发生的与目标或任务相关的认知性或情感性思维过程。后期研究中,Dijksterhuis 等人完善了之前的观点,提出意识觉醒才是区分有意识思维和无意识思维的关键变量,认为尽管无意识思维过程个体无法意识觉醒,但仍需要注意参与。 无意识思维与有意识思维具有不同的加工特点,适用于不同的问题情境,其加工机制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容量、权重、规则、聚合与发散以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加工。有意识思维加工容量小,而无意识思维则相对不受加工容量的限制;有意识思维往往会高估某些属性(例如易于用言语表达的信息)的重要性,而无意识思维则更擅于把握事物各属性的自然权重;有意识思维可以依据规则进行精确计算,而无意识思维只能给出粗略估计;有意识思维及其记忆搜索过程是聚合式的,而无意识思维则倾向于发散式;有意识思维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而无意识思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加工过程。因此,有意识思维适合解决简单的或有明确规则可以遵循(如数学计算题)的问题,无意识思维则更适合复杂决策问题的解决。 

  第 2 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  问题提出
  随着无意识的提出,以及对其极大作用及价值的肯定,有关无意识的研究就变得不可或缺而又迫在眉睫,随后众多学者纷纷投入相关研究中,其中就涉及无意识知觉,研究表明存在无意识知觉,且无意识知觉与有意识知觉存在差异,有意识知觉在信息加工上存在整体优先原则,即个体首先关注整体特性而忽略构成的组成部分特性,那是否确实存在无意识知觉,且无意识知觉的整体/局部加工优势又是如何;有研究指出整体/局部加工优势受诸多因素影响,密疏度、大小是如何对无意识知觉的整体/局部加工优势产生作用的;此外,已有研究表明文化具有塑造作用,蒙古族、汉族作为我国内部的两个不同亚文化群体,其历史、地理、语言及风俗习惯等均存在较大差异,蒙、汉不同民族间的无意识知觉偏好的信息加工方式是否存在差异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基于此,提出本研究的第一个问题:是否存在无意识知觉?无意识知觉的整体/局部加工优势如何?密疏度、大小如何对无意识知觉的整体/局部加工优势产生影响?蒙、汉不同民族间无意识知觉的整体/局部加工优势是否存在差异(由于考虑到文化融合的大势所趋,故选择先在汉语言情境下进行研究)? 知觉与思维是认知过程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相同的是,二者均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所不同的是,知觉对信息进行初级或低水平的加工,即先对信息现象形成一个整体认识,而思维则对信息进行高级或高水平的加工,即结合过去经验并进行比较分析后对信息本质的认识。问题一提出无意识知觉的整体/局部加工优势,同样是信息加工处理方式,高低水平间的认知加工是否存在一而贯之的特征。再者,无意识知觉为被动知觉过程,即信息在个体不知晓的情况下被个体被动接受,并非个体主动发出的,而无意识思维虽为被动思维过程,但通常情况下是个体主动发出的,如个体被某道题难住不能解答,决定暂且搁置先做其他事情再继续进行;无意识知觉与无意识思维是个体主动与被动发出的两个不同的认知加工过程,故有必要再对无意识思维的整体/局部加工优势进行研究。此外,随着对无意识思维开展相关研究,有研究表明存在无意识思维效应,即无意识思维在解决复杂问题上较有意识思维有优势,但不少学者也对此提出质疑,故对是否存在无意识思维效应进行验证。基于此,提出本研究的第二个问题:是否存在无意识思维效应?无意识思维的整体/局部加工优势如何?蒙、汉不同民族间的无意识思维的整体/局部加工优势是否存在差异(由于考虑到文化融合的大势所趋,故选择先在汉语言情境下进行研究)? 
  2  研究意义
  首先,本研究有助于揭示认知方式与生态文化的关系,了解我国内部不同亚文化群体即蒙、汉不同民族间的认知操作情况,进一步丰富了跨文化认知研究的内容,对心理学本土化研究产生积极影响,并对未来跨文化认知研究的内容及方向有一定启发作用;其次,本研究通过对无意识知觉和无意识思维效应的检验,为二者的存在提供一定依据,通过考察无意识知觉和无意识思维的整体/局部加工优势,进而揭示高级心理机能与低级心理机能在认知操作和认知方式上的特征联系与区别,有助于了解无意识认知方式的内容;再者,本研究对无意识知觉的研究范式掩蔽启动范式及无意识思维的经典研究范式进行了检验和改进,对无意识未来研究的范式方法有一定参考价值。 首先,认知操作和认知方式是学习能力的基本要素,其相对优势问题及不同民族间的认知偏好特点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重要意义,可通过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更科学的开展教学活动;其次,无意识方面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且更真实的反映个体情况,可通过无意识测量方法进一步认识个体以预测和指导其行为,而通过了解无意识认知方式特点将对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升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 3 章 研究一 无意识知觉的整体/局部加工优势

  1  实验 1  无意识知觉启动的成败性检验
  2  实验 2  汉语言情境下蒙、汉无意识知觉的整体/局部加工优势

  第 4 章  研究二  无意识思维的整体/局部加工优势

  1  实验 1  无意识思维范式的有效性检验
  2  实验 2  汉语言情境下蒙、汉无意识思维的整体/局部加工优势

  第 5 章  总讨论

  1  无意识知觉的整体/局部加工优势
  2  无意识思维的整体/局部加工优势
  3  文化对无意识知觉与思维的整体/局部加工优势的影响
  4  研究不足与展望

  第 6 章  结论

  证实无意识知觉存在,且无意识知觉更偏好局部加工方式,表现为局部加工优势;启动刺激疏密度影响无意识知觉整体/局部加工优势,密(整体凸显)时无意识知觉更偏好整体加工方式,表现为整体加工优势,而疏(局部凸显)时无意识知觉更偏好局部加工方式,表现为局部加工优势;目标刺激大小通过启动刺激疏密度对无意识知觉整体/局部加工优势产生影响,大且密时更偏好整体加工方式,表现为整体加工优势,大且疏、小且密以及小且疏时更偏好局部加工方式,表现为局部加工优势;汉语言情境下蒙、汉不同民族的无意识知觉整体/局部加工优势不同,汉族存在整体、局部加工转换现象,随条件不同而不同,而蒙族则更偏好局部加工,表现为局部加工优势。在经典无意识思维范式基础上,将实验材料更改为对 4 位假想伴侣的决策任务,取消数字编号命名,采取文字命名方式并打乱排列顺序以及平衡命名间方式,将原有的 10 点量表评分扩大为 100 点的形式验证了无意识思维范式的有效性;证实存在无意识思维效应,无意识思维较有意识思维更利于复杂问题的解决;汉族个体无意识思维倾向整体加工方式,表现为整体加工优势,蒙族个体无意识思维倾向局部加工方式,表现为局部加工优势。 无意识知觉与无意识思维的整体/局部加工优势并没有表现出一致的加工特征,蒙、汉不同民族在汉语言情境下的无意识知觉和思维的整体/局部加工优势均存在差异,表明即便是在文化融合的大势所趋下,文化依旧对认知有着重要影响作用。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二维码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汉语言文学语境下无意识知觉和思维的全球/局部加工优势比较研究》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汉语言文学栏目。
Copyright © 2020 硕士论文网 版权所有 电话:18974909803 QQ:190433398
硕士论文网主要为广大毕业生提供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分享硕士论文写作方法,如需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