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是一家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网站,主要提供硕士论文指导、论文修改、论文查重、硕士论文范文参考资料、分享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方法。
您当前所在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外国学生习得与汉语言文学证据表达相关的词语的调查

外国学生习得与汉语言文学证据表达相关的词语的调查

来源:硕士论文网,发布时间:2021-01-28 22:41|论文栏目:汉语言文学|浏览次数:
论文价格:150元/篇,论文编号:20210128,论文字数:30056,论文语种:中文,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网第2021-01-28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汉语言文学文章《外国学生习得与汉语言文学证据表达相关的词语的调查》,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本篇论文是一篇汉语言硕士论文范文,以上海交通大学外国人汉语习得动态作文语料库为语料来源,所获得的语料均为留学生习得汉语言据性表达相关词语的原始语料。该语料库收录了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中心2004~2016 共 13 年间语言生及部分本科生期末作文答卷的原始语料,语料库总字数达 216 万。 该语料库涵盖的留学生来自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 73 个国家和地区;学习者的汉语水平不一,本文检索了不同学习阶段的留学生期末作文语料。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缘起
  语言的言据性,是指语言是言之有据的,这也是语言作为人类交际工具的一个重要表现。言据性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所有语言当中的语言现象,但其表达意义的语法手段及形式却各不相同。 最早提出“言据性”这一概念的是美国人类语言学家 Boas(1911),他在Handbook of American Indian Languages 中指出印第安语依靠词语后缀的形态变化来表示话语的信息来源,以表明其言之有“据”。而汉语作为一种缺乏语法形态变化的语言,则主要借助某些词汇或句式达到这样的目的,比如“听说”“据说”“根据”“依据”“据”“照”“按照”等。 本研究在对“上海交通大学外国人汉语习得动态作文语料库”进行语料标注的过程中发现,留学生对言据性表达相关词语或小句的运用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我们会在留学生的作文中看到这样的句子: * 但是听说同学们,写作课的老师是好人,而且掌握写作的能力。 * 可是按照她的很清楚的表情,不太难猜她的意思。 上述两个句子,第一句中,结合整个句子,可以发现“听同学们说”才是写作者要表达的原意,第二句则应将“按照”改为“根据”。此类偏误的存在可以看出,留学生对于“听说”“按照”等词的用法及语义功能的掌握尚不够完善。 现有的言据性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言据性本身及汉语言据性表达的本体研究,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于讨论该类词语的语法化、主观化问题,而极少讨论其在言据性表达方面的作用,更未将言据性表达作为一个完整的范畴来讨论,这样一来,“听说”“据说”等常常被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二则是关于汉语言据性表达相关词语的第二语言教学或习得的研究,这类研究较为少见。 因此,本文希望使言据性表达词语作为一个完整范畴参与讨论,分析留学生言据性表达相关词语的习得顺序及偏误类型、成因,从而对留学生学习言据性相关表达做出诊断及预测,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1.2  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
  本文拟通过搜集、整理留学生使用言据性表达形式的相关语料,描写留学生汉语言据性表达的动态语料习得状况,并对其进行分类、分析,探讨造成偏误的原因。因此,本文将中介语理论以及偏误分析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来研究留学生汉语言据性表达相关词语的习得状况。 “中介语”这一语言学概念由美国语言学家塞林格(1969)最早提出。中介语是学习者在目的语的学习过程中依据自身学习规律和学习策略逐渐形成的动态语言系统,是由于学习者未能完全掌握目的语规则而形成的符合自身学习规律的语言规则。中介语并非固定不变的语言系统,它随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学习者的语言水平不高时,中介语系统也较为简单,学习者水平提高,中介语系统也会随之变得复杂。中介语最终的变化趋势是逐渐趋同于目的语系统,但这一过程也可能是反复的,曲折的。中介语理论对于探索学习者的习得规律以及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都有着很大的帮助。本文实际上是对留学生的中介语进行描写,发现言据性表达相关词语的使用或偏误倾向,以实现针对性的教学。 “偏误分析理论”产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主要通过对第二语言习得者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分析,探究其成因,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科德是偏误分析最早的倡导者,他认为偏误分析过程主要包含以下五个步骤:搜集语料、偏误鉴别、偏误分类、解释原因和偏误评估(刘珣,2000)。“偏误”具有系统性,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习者的目的语水平及其学习策略,因此,偏误分析不仅能系统地了解学习者的语言系统,还能使学习者及教师认识到学习过程的普遍性与规律性,是了解第二语言学者语言习得过程的重要依据。 本文以偏误分析理论为立足点,以上海交通大学外国人汉语习得动态作文语料库为主要语料来源,考察留学生汉语言据性表达相关词语的习得情况。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静态描写与定量数据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静态描写对收集到的语料进行细致描写,从而进行偏误归类,并分析其成因;通过定量的数据统计得出使用频次和偏误率,总结出留学生汉语言据性表达形式的习得规律。 
言据性表达相关词语在《大纲》中的等级分布表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言据性的本体研究
  美国人类语言学家 Boas(1947)在对印第安语的研究中正式提出了“evidentiality”这一语言学概念。在此之后,1981 年春在美国伯克利召开了第一次关于言据性研究的国际性会议,并于 1986 年出版了本次会议论文集《言据性,语言的认知编码》,使得言据性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课题,奠定了其在语言学领域的研究地位。 Chafe 和 Nichols(1986)在本次会议论文集中提出“言据性是一整套能够表达人们对知识不同态度的手段”,他们认为言据性既反映信息来源的可靠性,也反映了讲话者本人对相关信息所持的态度,因此,他们主张把言据性分为“可靠程度、信念、推导、传言、一般预期”五种。 Aikhenvald(2004)则主张把言据性分为“目击型”和“非目击型两种”。“目击型”即讲话者看到的、听到的,获得的信息来源的第一手证据;“非目击型”则与此相反,讲话者的信息来源通常是他源的或推理得来的。Willett(1988)据此提出了信息来源的三种方式,本文在确定研究对象时将详细说明。 随着学界对言据性研究的关注,言据性研究已经由最初的印第安语扩大到其他语言,我国语言学界对此也颇为关注。但笔者从检索到的学术论文数量及内容来看,我国外语界对言据性的研究明显早于和多于汉语学界。 胡壮麟在 1994-1995 两年间连续发表三篇文章,首次将言据性概念引入中国语言学界。在“语言的可证性”一文中,胡壮麟介绍了国外对于言据性研究的概况,并详细介绍了 Chafe 模式、Anderson 式及 Willett 模式,指出语言学界对“可证性”研究在定义和范围上仍有分歧。次年,在“汉语的可证性和语篇分析”一文中,胡壮麟以功能主义为理论基础,从知识来源、认知方式、有关知识的其他因素(如:信度、预期等)以及证素的复合运用和省略等方面揭示了汉语的可证性,并将其置于不同语篇类型进行分析。 房红梅(2006)在其“言据性研究述评”一文中,概括了国内外言据性研究的发展历程,探讨了言据性研究的定义和分类,主要介绍了 Chafe 及 Willett 的分类方法;她也指出言据性研究的主要特色为研究语料丰富,跨语言的对比研究增添了其广泛性;最后简单评析了当前言据性研究的问题,希望从语篇的角度继续探讨这一问题。 在其后的几年中,我国外语界对于言据性在语篇中的表现研究较多,针对于新闻、科技、政治、法律语篇的言据性研究不断涌现。如孙自辉(2007)根据Chafe 的理论框架,探讨了科学语篇中言据性的表现形式、使用动因及其人际意义;莫莉莉(2002)对情景会话、新闻英语、独白这三类真实语料中言据性表达的不同形式及其语用特征进行了分析;徐梦迪、牛保义(
2009),对大量广告语进行了语用功能分析,来探究广告语如何利用证素更好地引导消费。   
  2.2  言据性表达相关词语的二语习得研究 
  涉及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几篇硕士论文中: 韦其标(2014)对韩国留学生“根据”与“按照”“凭”与“靠”的使用进行了偏误分析,并探究了其偏误成因。然而在该研究中,笔者获得的自然偏误语料,即从北京语言大学 HSK 动态语料库中获得的偏误语料数目如下:根据,11 条;按照,14 条;凭,3 条;靠,4 条,其余语料则通过设计并回收调查问卷获得,改调查问卷题目均为选择性题目,忽略了被试者的回避策略。 胡媛媛(2007)则以欧美学生为考察对象,通过汉英表达的比较研究,考察了欧美学生对“按、按照、照、依照、据、根据”及其构成的框架结构的习得状况,对比并说明留学生在习得这些词语时的主客观顺序存在差异。 王英华(2014)从《发展汉语》系列教材着手,重点分析了教材内容编排、对词语的解释、练习的设置、教师的讲授对留学生习得“按照”类和“据”类词语的影响。并提出应当从注重词语解释与学生习得的关系、学习内容与练习类型的关系、重视重现与复习三个方面改进教材的编写。 

 第三章 考察对象的确定及语料筛选

  3.1  言据性表达相关词语的选择
  3.2  言据性表达相关词语的语法语义探究
  3.3  小结

  第四章 数据统计分析与习得顺序研究

  4.1  语料来源与整理
  4.2  使用频次与偏误率
  4.3  分阶段习得数据统计与分析
  4.4  言据性表达相关词语的习得顺序研究

  第五章 偏误分析与原因探讨

  5.1  偏误分类研究
  5.2  分国别偏误研究
  5.3  偏误类型案例具体分析
  5.4  偏误成因探讨
  5.5  教学建议

  第六章 结语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中介语理论和偏误分析理论为理论指导,基于上海交通大学外国人汉语习得动态作文语料库,探讨了对留学生汉语言据性表达相关词语的习得情况,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参照文中对信息来源的分类,结合词汇等级大纲以及语料库中留学生的实际语料情况,本文将言据性表达词语的研究范围确立为:“听说、据说、按、照、按照、据、根据、凭、依、依据”等 10 个。 第二,通过分析外国人汉语习得动态语料库中言据性表达相关词语习得状况,我们得到了留学生在学习不同阶段的使用频次、偏误频次、偏误率。此外,我们采用施家炜的“正确使用相对频率法”和“阶段计分法”对 10 个言据性表达相关词语进行习得顺序排序,得出的两组顺序差别较大。结合偏误语料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阶段计分法”尚不能解决语料分配不均的问题,统计结果不具有代表性,因此最终确定以“正确使用相对频率法”得出的顺序为基准,确定言据性表达词语的习得顺序为:“听说”>“根据”>“按照”>“按”>“据说”>“据”>“依”>“凭”>“照”>“依据”。 第四,言据性表达词语涵盖错用、误用、漏用、多用四种偏误类型,其中,错用和误用类偏误比例较高。 第五,通过对让步关联词偏误语料的具体分析,我们认为产生偏误的原因有母语的负迁移、学习内容本身的复杂性以及目的语的过度泛化、学习者自身学习策略、记忆习惯等的影响。 第六,由于言据性表达词语中,“听说”口语语体倾向明显,“按照”“根据”则书面语体倾向明显,不同词语的出现频次受到特定语篇的影响,在特定语篇中,如法律、新闻语篇中,“按照”“根据”等使用频率较高。本文所使用语料库包含的文本类型多为随笔、读后感、游记、书信等叙事性文章,说明、议论等语篇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在研究时暂未考虑所选语篇类型对研究数据的影响。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能结合语篇来讨论言据性表达词语的习得情况。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二维码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外国学生习得与汉语言文学证据表达相关的词语的调查》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汉语言文学栏目。
Copyright © 2020 硕士论文网 版权所有 电话:18974909803 QQ:190433398
硕士论文网主要为广大毕业生提供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分享硕士论文写作方法,如需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