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是一家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网站,主要提供硕士论文指导、论文修改、论文查重、硕士论文范文参考资料、分享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方法。
您当前所在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博士论文 > 生存体验视角下莫言小说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解读

生存体验视角下莫言小说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解读

来源:硕士论文网,发布时间:2020-09-28 09:25|论文栏目:博士论文|浏览次数:
论文价格:150元/篇,论文编号:20200928,论文字数:30056,论文语种:中文,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网第2020-09-28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博士论文文章《生存体验视角下莫言小说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解读》,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本文是一篇博士论文,什么是文学的主体?一般说来,应该包括作为文学创造主体的作家,作为文学对象主体的作品及其人物形象,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和批评者。那么,文学体验的主体,就应该是作家、作品和接受者所携带的、所表现出来的体验,其中所发生的文学交流也便是这三者之间交流的体验,或在体验中的交流。如此,文学的价值意义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学主体的体验性交流的实现,或交流性体验的价值。

第 1 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莫言作为中国当代重要作家,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以来,其作品不论中短篇小说,还是长篇巨著,抑或是剧本,几乎每部作品都引起过文学评论界的关注与热议。至今,莫言已创作出长篇小说 11 部,中短篇小说 100 余篇,剧本 10部,散文随笔 200 余篇,演讲序跋等 100 余篇。莫言作品被翻译成英、日、法、德、俄、西班牙等国际语言 17 种,在全世界 30 多个国家出版发行。莫言创作 30 多年,先后获得过全国中篇小说奖、大家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国内大奖,及法国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等国际奖项,2012 年,莫言获得了举世瞩目的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个获此殊荣的中国籍作家。获奖引发了对莫言更广泛深入的关注与研究。莫言研究在 2012 年之后陡增,体现出人们对解读莫言文学的强烈愿望。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做莫言的研究论文更需要比之以前十倍百倍的勇气与信心。因为研究数量之多,研究人数之众,研究角度与主题难免与其他研究者有重复、相似的可能,从这点来说,选择研究的主题与方向就需要更加谨慎。 在遍览绝大多数已有研究成果之后,最终研究主题落在了“生存体验”这一基点上,并以此为中心,划定莫言的主要创作文体小说为研究对象,论证方向放在了对民族性与世界性特征关联及意义的读解上。莫言小说所呈现出的具有传承特质的民族性特征,让其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也正是民族性特征中人类共通的情感与需求,使其在世界范围内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间的人们理解与喜爱成为可能,因而客观上形成了一种讲述中国与对话世界的文学格局。体验视域的研究手法,以追根溯源式的解析,寻找作家自我的体验与文学创作之间的相互关联点。生存体验是莫言小说得以诞生的动力内核,它承载着莫言文学创作的密码,是原点,也是基础。在与社会交流协作中,人的生存体验又被不断丰富着。具体到莫言的小说创作上来说,首先,莫言生存体验的源泉来自乡土,乡土生活经历是莫言生命最初阶段所获得的独一无二的感性体验,这种体验来自鲜活的乡野生活。其次,生存体验的表现方式是感性的、感觉的、体验的。这种主体性的、内在性的视角方法用感觉赋予了文学生命,文学创作在体验中生成,在感性中交流,将作家内化的认知与情感,以富有作家独特语调语感的文字行世,进入读者的接受视野。
1.2  研究现状  
  从目前已掌握资料来看,莫言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随着莫言作品数量的不断增长,包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等文学事件的外在刺激,近年来国内莫言研究文章数量在不断增多,尤以 2013 年为最。同时,随着莫言作品海外译介数量的增加,国外莫言研究也处在不断升温的趋势中。为便于归类陈述,分析出莫言研究现有成果与存在的不足,现将研究论文按照国内与海外研究译介两个层面做大类的划分。对国内研究再以主题、方法研究为中心,细分为民间性问题研究、历史性问题研究、魔幻现实主义问题研究、文体叙事问题研究、文体修辞研究、海外接受研究几个部分。对海外莫言作品传播、研究现状,又细分为关于乡土与农民问题的研究、关于叙事问题的研究、关于男性女性问题的研究、关于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继承问题的研究等几个方面。这种问题归类后的点评与分析,虽带有较强的主观性,但或可在一定层面上实现对纷繁研究现状的些许把握与厘清。 
莫言个体画像

第 2 章  体验的视域:生存体验与文学的体验性表现 

  体验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它涉及体验与文学本质及其相互间关系的解读、表现等重要问题,如体验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体验与文学本质之间的关系等。一般说来,体验具有亲历性、想象性、感受性等特征。而文学创作的本原往往就是这样一种体验的文学性再现。在创作过程中,作家也常常是依据个人对现实、人生、社会的自我体验来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抒发情感,且这种自我体验越深刻越个性化,其作品就越通达,越具有普适意义。而生存体验又是各种体验中最真实、最基本的一种。因此,根据莫言小说创作的具体特征,论文尝试以体验为视角切入莫言小说研究,在体验的视域下阐释莫言小说的东方想象和民间意识诞生的源头,并从感性层面进入理性反思,以期在体验的理论视角关照下,实现对莫言小说所具有的民族性、世界性特质进行挖掘与阐释。 
2.1  体验与生存体验:文学创作的本原性探寻 
  体验视域的文学创作研究,可以更深入地解读作家个体的体验与文学创作之间的相互作用。体验性文学创作的本质属性在于体验与生存现实、与生命主体共生共存。一方面,体验源于生活;另一方面,作家的体验又带有较强的主体性特征,要超越生活。这种体验既源于作家自我的生存现实和生活经验,又源于作家个性主体内在的经验和感觉,并携带着较强的想象性、感受性,甚至于非理性因素。因而,作家既是在反映现实生活,也是在表现自己对于现实、人生、社会的体验。莫言也正是从这样一种强烈的主观性自我体验出发进行小说创作的。 体验的问题,是文学创作的一个本原性问题,它既关乎文学活动的原点,也关乎文学创作的指向。 文学,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文学创作是主体对自我生存体验的抒写,而文学接受的过程也是建立在读者对文学作品进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主体体验是文学审美活动发生的前提和基础,当然我们所说的体验是广义上的体验,它包括对事物的主观直觉与感受、对社会生活的直接经验,以及对理想、精神层面的主观想象。文学以语言文字为承载意义的工具,这就使得不同语言所形成的文学也不尽相同,语言工具的“不通用”,势必造成文学鉴赏的障碍,而体验是克服语言壁垒的最佳方式,先有体验,后有创作,文学创作在体验中生成,又在体验中完成接受过程。体验是超越语言的,从体验的视角出发解读文学,能够抵达文学的本质,从而探寻文学的普适价值和现实意义。 
2.2  莫言的生存体验: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文学交流 
  生存体验来源于生活,有着个性与共性的表征。这里所说的生存体验的个性,主要是指人在通过社会活动获得体验时,由于生活经历的不同,其所产生的体验天然地具有了差异性,而每个人只能依据自己的体验产生出独特的情绪感受。生存体验的共性,更强调其间所包含的一些共通性品质,因为虽然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感觉不同,但其终究都是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在千差万别中具有某些共性,如相同的地理位置,相同的生活习性,相同的生活资料来源,等等。正是这种共性特征的存在,才使得形形色色的人在情感上的相互理解、产生共鸣成为一种可能。 分析莫言生存体验的来源与特征,是进入其文学世界的一条捷径。首先,莫言生存体验的内容大多来自乡土,这些来自故乡土壤之上的鲜活经历与感受,促成了其生存体验中最重要一维——乡土经验的诞生。“高密东北乡”这块地理概念上的土地,在这块土地上生活过的、发生过的独具特色的人与事,占据了中国当代文学版图的重要一隅,成为风景独特的“这一个”,莫言的文学世界也被打上了“高密东北乡”这一鲜明烙印。其次,莫言生存体验的思想态度是一种民间性的,他以农民话语或说老百姓的平民身份来讲述中国土地上的故事,以及这些故事所包蕴的数千年积淀起来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这些文化与精神内核中蕴藏着具有永恒价值的人类文明精神,比如真、善、美,比如悲悯与救赎,这些也正是不同地域文明间所共通的精神。再次,莫言生存体验的表达方式,具有明显的体验性特征,他是在以一种体验式的、感受性的方式感知外部世界,讲述他切身经历的生活与他所听到的传奇故事,这种体验式的表现方式,成就了其独特的以感觉书写统领生活现实,超越沉重肉身,达到精神飞升的艺术鹄的,通过体验式的艺术表达,实现将现实空间向文学空间的转化,形成了其对中国故事的独特言说方式,使得中国与世界通过文学这种方式,获得了融通、交互的可能性。 

第 3 章   体验的“血地”:高密故乡的生命根基 

3.1   故乡的生命根性与文学地理的源头 
3.2   故乡的文化根性:历史性的积淀与民族性的传承 
3.3   故乡的生存体验:人性探微与生命存在的焦虑 

第 4 章   体验性的文学理念:“用感觉赋予文学生命”

4.1   故乡情结:源于生命体验的为内心而写作 
4.2   故乡记忆:源于民间生命体验的创作资源 
4.3   故乡想象:源于“血地”父母之邦的感觉化言说 

第 5 章   体验中的生命谱系:生存本能与生命本体论的焦虑书写 

5.1   生存与身体的献祭:生存体验与生命谱系的建构 
5.2   人与生命的实践:生命强力与生存极限的奇崛喧嚣 
5.3   体验与感觉化的描述:人鬼神共舞与东方想象主义的狂欢 

第 6 章   体验与超越:生存体验与乡土中国的世界性交流 

6.1   生存的体验:个性体验与生命本体意义的普适性关怀 
6.2   主体的体验:自我存在与乡土中国经验的批判性指向 
6.3   感觉的体验:主观感觉与现代主义艺术的超验性表现 

第 7 章   体验与思辨:中国经验与世界文学的心灵性沟通 

7.1   体验的追问:感性体验面对理性认知的感觉性规避
7.2   体验的思辨:现实经验与文学叙事的象征性隐喻 

结  语 

  身为作家,莫言此生的宿命似乎就是写作,写了三十几年,还在写。其间得过奖项无数,也遭遇质疑与声讨无数。写作之于作家,就如同技艺之于工匠,曲调之于伶人,都需要长期的练习才能精进,也需要悟性才能别具一格、不同反响。莫言的生命感觉极其敏锐而细腻,语言丰赡而富有活力,结构设置机巧灵动,批判鞭辟入里,尽显锋芒。在多年写作中打磨的语感已日臻至境,结构与叙事已不再能成为阻挡他前进的障碍。如果说一位工匠做一辈子手艺活儿,通过刻苦钻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能够晋升为大师级别,那么莫言这位作家,也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与悟性、等身的著作、史无前例的突破,在当代文学界塑造出了一个文学大师的形象。 在一次又一次研读莫言小说作品时,在无数次切近地体悟他笔下的人物、设置的结构、叙述的视角、讲述的语气时,总能发现一些新东西,也总能发现一些文学“共性”的东西,对这“新”的不断挖掘,对这“共性”的多维解读,正是莫言研究应该着力的方向。莫言自己就不只一次说过,他认可他的作品被误读,他认为文学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可以被误读。被阅读,也被误读多年的莫言,现在已经能够心平气静地享受他创作的乐趣了,而文学研究者的工作却总是处于刚刚开始的状态中。 
  2001 年莫言曾经说过,他想信笔写下去,想起村里哪个家庭就写哪个家庭,想写哪个人物就写哪个人物,这样可以写很长一个系列了。2019 年初,《一斗阁笔记》发表,他开始着手实现他的这个愿望了。信马由缰,想到哪里写哪里,想起谁来就写谁,是何等的勇气与魄力,又是何等的自信与自由。目前《一斗阁笔记》已发表了系列之二,预计莫言会按照这个思路继续写下去。在此之前的 2017 年,获诺奖后沉寂 5 年的莫言,再次发声,9 月在《收获》一次刊出三个短篇,在《人民文学》发表一组诗、一个剧本。11 月,又在《人民文学》发表短篇小说《天下太平》。2018年初,发表了中篇小说《等待摩西》。这些作品甫一发表,就引起众人关注,毕竟他是获过诺奖的作家,毕竟他最近几年少有作品问世,不管是普通文学爱好者,还是文学评论大家,所有人都被他吊足了胃口。而《天下太平》发表后不久便获得了首届“汪曾祺华语小说奖•短篇小说奖”。授奖词中的一句话是这样写的:“莫言宝刀未老,其一贯强烈的现实关怀,其感性丰腴的小说质地,还有细微而饱和的叙述笔法,都似乎预示着那个绕过了魔咒的‘讲故事的人’的强势归来。”莫言是靠什么度过了获诺奖后喧嚣的 5 年,又是靠什么鼓舞了创作热情,重新拿起笔,也许部分答案就藏在这些新作当中。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二维码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生存体验视角下莫言小说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解读》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博士论文栏目。
Copyright © 2020 硕士论文网 版权所有 电话:18974909803 QQ:190433398
硕士论文网主要为广大毕业生提供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分享硕士论文写作方法,如需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