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是一家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网站,主要提供硕士论文指导、论文修改、论文查重、硕士论文范文参考资料、分享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方法。
您当前所在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博士论文 > 生态文明视角下洱海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模式研究

生态文明视角下洱海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模式研究

来源:硕士论文网,发布时间:2021-02-27 19:43|论文栏目:博士论文|浏览次数:
论文价格:150元/篇,论文编号:20210227,论文字数:30056,论文语种:中文,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网第2021-02-27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博士论文文章《生态文明视角下洱海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模式研究》,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本文是一篇经济学博士论文范文,生态文明的理论延伸与区域实践问题。上世纪末,生态文明的概念与理论研究得到不断深化,来自哲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颇多。

1  引   言 

1.1  问题的提出 
(1)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面临着人口、资源、能源等方面的压力,经济建设的环境代价和成本也日益增大,这将会给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很不利的影响。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意义,作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如何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尤其统筹考虑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与发展,实现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恢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城乡一体化推进与同步实现小康等,成为当前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大课题。 
(2)“美丽云南”与“绿色经济”强省。当前,建设生态文明,是国家“五位一体”战略的重要的价值取向,是构建人地关系协调共生的重大举措,更是对和谐社会建设的责任表达。基于生态环境建设是云南省立足省情、发挥优势,挖掘潜力潜力的判断,云南省提出“以永续发展的文明理念作为引领,坚持走生态立省、环境优先之路,云岭高原一定能够成为真正的美丽云南”。无论从国家层面实施区域均衡发展与西部大开发战略,还是从云南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身需求看,对重要典型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经济系统协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成为当务之急。 
(3)“九大湖泊”综合治理与管理模式创新 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及其流域经济在云南省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流域生态保护形势日益严峻。现在,九大湖泊有滇池、异龙湖、杞麓湖、星云湖 4 个属于劣五类水质,而同处滇中地区的抚仙湖仍保持一类水质。总体看,湖泊污染程度与流域经济职能、承载人口数量、经济溢出效益成正比关系。论文从研究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出法,选择了洱海流域为实证对象,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一是、流域规模具有代表性。当前,高原湖泊生态环境脆弱性与恶化趋势问题;欠发达地区产业空洞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流域治理权-开发权分离,管理模式滞后问题突出。洱海位于云南大理市区,长约 42.58 公里,东西最大宽度 9.0 公里,湖面面积 256.5平方公里,蓄水量 27.94 亿立方米,是中国第七大淡水湖、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内临近城市湖泊生态-经济发展的典范,其生态屏障的重要性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推广意义重大。 
1.2  研究意义 
(1)生态文明的理论延伸与区域实践问题。上世纪末,生态文明的概念与理论研究得到不断深化,来自哲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颇多。然而,一个理论的构建与深化必然源于实践。地域空间分异和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这也正顺应了生态文明理论在地域人地关系研究深化的发展趋势。基于此,论文拟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对特殊区域(高原湖泊流域)、特殊生态-经济系统问题展开实证研究,旨在从理论方法上探索生态文明的分析框架,并验证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模式的科学性与实践性。 
(2)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理论与分析框架。从外部性理论来分析,生态-经济是一个复杂矛盾体,即生态系统保守与消极的属性,导致生态不(经济)文明、(经济)文明不生态。以往的研究显示,人们主观设想的人地关系和谐的思想与客观存在的不断恶化的人地矛盾呈现出巨大反差,那么“生态文明”是一个悖论吗,或者说生态-经济系统存在耦合关系吗?论文拟从生态文明的制度背景出发,对特殊地域的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关系进行假设和验证,进而采用演化博弈方法、政策效应评价以及定性分析方法,分析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的成因、驱动以及管控机制,尝试构建一套生态文明测度与优化的分析框架。 
(3)区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实证研究。不同时控尺度下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及其内部子系统之间随着物质流、能量流和经济流等要素联系,形成一个复杂的具有耦合关系的巨系统。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联系既促进着区域内部的自然资源与经济要素配置效率,也可能导致跨区域间经济发展利益、生态环境保护事权的纷争与合作。基于此,研究关注区域层面的生态-经济系统耦合过程与机制,是实现生态-经济-社会要素在区域内与跨区域优化配置,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跨区域生态经济合作等战略性问题的理论与实践需求。 

2  理论基础 

2.1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随着人类跨进工业文明,对流域内自然资源开发强度不断增大,导致流域内人地关系矛盾日益突出,这也引起了我国学者对流域治理的关注。国内外许多学者在流域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模拟和情景分析和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成为未来主要的研究方向。吴传钧[90]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做了定位,“地理学的中心研究课题和特殊研究领域”  ,着重研究地球表层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与反馈作用,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陈传康(1988)提出了人地关系优化概念[91]。王铮(1995)[92]从人口与粮食和耕地、人口与淡水、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增长与资源耗散、人口与能源等角度解析人口与环境、人口与资源关系进行凝练,提出 PRED 人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和谐共生模式。陆大道等学者对于人地关系的理论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93-95],构建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及其内容框架体系。 普利高津(1969)认为耗散结构理论是一种运用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和分支理论研究非平衡系统自组织过程的理论,成为非平衡热力学和非平衡统计物理的一个新分支了[96]。如果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看做一个耗散结构,其呈现出介于平衡与非平衡之间的耗散结构系统状态。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即生态环境系统、经济发展系统、社会系统。在系统开放前提下,通过引进外界环境中负嫡流,抵消系统的嫡增,才能实现生态子系统与经济社会子系统之间地输入和输出关系。要使特定地域的生态-经济系统实现协调共生,必须存在引进的负嫡流大于嫡产生,生态-经济系统的总嫡减少的前提条件。纵观人类文明的演变过程,人类生产生活行为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使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演化,体现了生态-经济系统对外开放、不断由外界吸收负嫡流作用的结果[97]。 
2.2 系统耦合理论 
  从系统的形成角度看,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要素组成,按照一定规则运行的,具有整体功能和综合行为的集合[104]。从上述定义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前提:①必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影响因子组成系统,影响因子具有绝对系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促进系统不断演化的重要功能;②各影响因子之间存在固有的关联性,因子变量的变化程度绝对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交互制约、不断转化的内联系机制,促进系统整体不断演化;③各要素之间作用机制必须遵循系统规则,规则既能约束组成要素,又能促进系统主体功能的实现。④系统各单个要素所具有的功能的影响力有限,各要素通过相互作用,整合集成系统的整体功能。 系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系统具有一定的边界。系统边界是区分系统内外的标志。②系统常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一般系统都可以再细分为若干子系统,系统本身也有可能是一个更大系统的子系统。③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密切联系的要素组成,要素之间在数量上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在空间上有一定的位置排列关系。④系统不但能反映各要素(子系统)的独立功能,还能产生要素(子系统)所没有的功能,这种特性也叫系统的整合特性,系统整合特性可以表达为“1+1>2”[105]。 为了便于人们认识和分析系统演化规律,对系统进行分类是有必要的。每一种具体的要素都有自己特殊的本质,在多个要素相互作用下,根据影响因子组合特征,通过物理系统、生命系统和社会系统,产生系统的差异性与多样性。按照要素的运动方式和组合形式,可以把它们分为动态系统和静态系统。按照主体对系统的认识,则能够划分为观念系统或物质系统。从行为主体对系统施加的影响划分,则存在人工系统和天然系统之别。对于系统是否受系统外的因素和条件的影响,可以辨别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本文研究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与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则属于对天然系统和人工系统的研究差别。 
洱海流域地形地貌图

3  生态文明的内涵与表达

3.1  生态文明的理论内涵 
3. 2  生态文明的测度
3.3  生态文明的实施主体 
3.4  生态文明的实现路径
3.5 本章小结 

4  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分析

4.1 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经济系统
4.2 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
4.3 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机制 
4.4 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协调耦合模式 
4.5  本章小结

5  洱海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测度与评价 

5.1  研究区概况
5.2 耦合度测度
5.3 耦合度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洱海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机制 

6.1 洱海流域系统耦合的驱动机制
6.2 洱海流域系统耦合的农业响应机制
6.3 洱海流域系统耦合的工业响应机制
6.4 洱海流域系统耦合的旅游业响应机制
6.5  本章小结

7  洱海流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模式  

7.1 空间定位优化模式
7.2 产业生态化模式 
7.3 多中心治理模式
7.4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1)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系统耦合的驱动机制是一个具有多主体、多目标、多效应、多结构的复杂系统过程。高原湖泊流域具有空间相对封闭、自组织强、高敏感度、生态脆弱、要素集聚等典型特征。从流域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模式对比看,流域的发展目标、政策导向、利益主体行为以及产业响应,决定了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程度。生态-经济系统协调耦合是高原湖泊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基于此,论文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借鉴经典 SES 分析框架,提出了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的“状态-压力-演化”驱动机制和“目标-政策-响应”响应机制,并在
此基础上构建了“功能-结构-协调”耦合模式:即状态-目标-功能优化模式、压力-政策-结构演化模式、演化-响应协调优化模式。 
(2)论文从统计性分析和耦合度测度两方面得出:1994 年到 2013 年,洱海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存在磨合消耗、快速消化、快速协调、磨合协调四个耦合阶段。耦合进行论证。从统计数据分析得出:1994 年到 2013 年,洱海流域经济子系统呈现持续增长的特征,1994 年到 2004 年的增幅较为平缓,2005 年到 2013 年呈现加速增长趋势,其中早期以农业增长较为显著,中期以工业增长驱动,后期以旅游服务也增长势头加快。同时,1994 年到 2003 年生态子系统污染水平呈现倒 U 趋势,拐点未 2003 年,及洱海污染程度先不断恶化,在逐步恢复的过程。基于统计性分析可以得出:1994 到 2003 年,洱海生态-经济系统呈现不协调耦合的特征;2004 年到 2013 年呈现出协调耦合的特征。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度计算得出:洱海流域生态子系统总体经历了一个先下降再上升的过程,在 2003 年出现拐点,其中 2005 年、2013 年出现反趋势波动;洱海流域经济子系统呈逐步上升态势,从增长幅度看,2001 年以后,增速不断提升;耦合度θ 值由 1994年的 162.53 下降到 2013 年的 19.87,用耦合测度结果验证了假设。 
(3)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过程中,洱海流域的地方政府、企业与居民三个利益主体间的博弈、学习、复制与演化过程,主导了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度变化规律。按照“状态-压力-演化”驱动机制,论文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剖析洱海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协调耦合的驱动要素和演化过程,结论表明:①洱海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演化过程中,政府、企业与居民(游客)等利益主体不断博弈,逐步实现了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可以视为一个均衡稳定的系统。②在分析实施群收益参数三种大小关系的基础上判断动态复制系统局部均衡点的稳定性,得出只有在 S1-C+P>S1-C>R1-M>R1-K 的条件下,该演化博弈模型才存在唯一的稳定均衡策略(保护,补偿),即实施群选择“保护”策略、接受群选择“补偿”策略。③稳定均衡状态的形成,除了举报惩罚制度、注重生态效应的企业经营者,政府政策效应是关键驱动力。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二维码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生态文明视角下洱海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模式研究》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博士论文栏目。
Copyright © 2020 硕士论文网 版权所有 电话:18974909803 QQ:190433398
硕士论文网主要为广大毕业生提供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分享硕士论文写作方法,如需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