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是一家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网站,主要提供硕士论文指导、论文修改、论文查重、硕士论文范文参考资料、分享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方法。
您当前所在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范文:中国历史前线装饰研究

毕业论文范文:中国历史前线装饰研究

来源:硕士论文网,发布时间:2020-09-21 15:27|论文栏目:毕业论文|浏览次数:
论文价格:150元/篇,论文编号:20200921,论文字数:30056,论文语种:中文,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网第2020-09-21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毕业论文文章《毕业论文范文:中国历史前线装饰研究》,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玦作为装饰品,有玉、石、骨、蚌等多种质地,但以玉石质占绝大多数,本文的类型学研究仅以玉石质玦饰为研究对象(下文简称玉玦)。由于玦的形态简单,质地特殊,其发展变化的速率较慢,所以在“式”的划分上并不太多。不过,新石器时代末期华南地区玦饰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复古的型式,可能与由水晶仿制玉玦有关。分期依据以地层叠压打破关系和单位中出土玉玦为主,没有直接地层学依据的则参考同出的陶器以及其它玉器,对照时代较为明确的玉器归入相应期别。因各区域的发展与习俗存在较大差异,将全国各时期的玉玦放在一起比较很难发现其变化规律,而从不同的区域来进行划分,或许能窥探其一二,因而本节是以分区域研究为先。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范围
  玦,在中国古代传统意象中意味着“决断”,儒者喜爱佩玦,他们认为“缓佩玦者事至而断”,赠玦可以表达一种善意,孟达送给诸葛亮“纶帽、玉玦各一,以徵意焉”。但有时也并不能算作是美好之物,“绝人以玦”意味着君王对臣子的决绝,“捐吾玦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写出了屈子与世诀别的决心。不过这种含义的出现应该很晚了,至少新石器时代是肯定不会有的。 玉器命名常会出现“一名多器”或“一器多名”现象,“玦”这一名称在古代就可以代表不同形制的器物,首先是本文所讨论的这类玦,还有作为钩弦之用的“韘”和作为带扣之器的“鐍”,都曾被称为“玦”;并且我们今天所称的“玦”,也存在误用的可能,有学者提出“瑱”或者“珥”才应该是“玦”真正的名称。 对于本文所研究的“玦”,指外廓为圆环形或近似形状且有缺口的玉石器以及骨蚌器。需要说明的是,卑南文化的“人首形玦”以及红山文化的“兽首玦”(也称玉猪龙或玦形玉龙),虽然具有玦一定的特征,但是从形制功能上却有很大的差别,故不在本文所讨论范围之内。 相对于环的完整,玦的缺口令其更具一种残缺之美。玦的质地以玉石质为主,另外也有少量用骨、蚌、甚至陶来制作。玦的分布,从中国的西辽河流域到长江中下游,从东南沿海到西南高原,俄罗斯贝加尔湖、日本列岛、中南半岛、东南亚诸岛屿,可以覆盖到整个东亚、东南亚,甚至于大洋对岸的美洲。 从古至今,玦饰的流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不断起伏间走过了近万年的历史。从七八千年前的兴隆洼文化、小南山文化、河姆渡文化开始出现,五六千年前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大量流行,再到四五千年前红山文化、良渚文化渐趋消逝,商周时期又开始重新流行,战汉以降,中原对玦的使用减少,而云贵高原却开始盛行。 本文所研究的史前玦饰,时间范围主要限定在新石器时代,为了行文完整,一些早期青铜时代的玦饰也会稍作提及;空间范围则以现代中国版图地域为限。 
  第二节  中国玦饰研究小史
  古文献中对玦的记述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而对玦的解释则要到汉代以后。东汉《说文解字》释“玦,佩玉也”,南朝《玉篇》说“玦,玉佩,如环缺不连”,唐代颜师古在为《汉书》作注中提到“半环曰玦”,北宋《广韵》释“佩如环而有缺,逐臣赐玦义,取与之诀别也”。可以看出释义随着时代不同而出现变化,也就是从泛称的佩玉变为形态清晰的环而有缺。 从历代的史籍、笔记、诗文乃至绘画中,都可以发现玦的踪迹,其主要出现在相赠、出土以及佩戴等场景。 《左传》中记载了两件春秋时期君王赐玦予臣子的故事,当狄人进攻卫国的时候,卫懿公赐“与石祁子玦,与宁庄子矢”,令其二人守城御敌,这时的“玦”应已有了“决断”之意;另有一件则是晋献公令太子申生征伐皋落氏,赐其金玦,狐突认为“尨凉冬杀,金寒玦离”,将玦看作国君有诀别、放逐之意。 《东观汉记》曾记载过东汉永兴二年光禄勋府中挖出一件玉玦和一件玉钩,其形容“玦周五寸四分,身中皆有雕镂”。东汉冯石被汉安帝所宠,有一次安帝到其府上共饮十余天,赏赐玉玦等物,这只是单纯的作为一种宝物赐给臣子。《郡国志》记载汉代藤州(今广西藤县)以环玦装饰,“妇人亦为环玦,代珠玉也。”三国时期万震在《南州异物志》中记载东南亚诸国的装饰,“外国人好以饰玦环,服之能辟恶毒。”杜甫《哀王孙》中描写王公子弟装戴的“腰下宝玦青珊瑚”。《梦溪笔谈》也记载了北宋庆历年间在延州(今陕西延安)奉国寺中的一座古墓里挖掘出七十余件玉环玦的事情,墓中还有一件玉冲牙和大量的金银器,均被当地人哄抢。元代周巽“酬以佩玦,聊结中情”,以佩玦换琼英,来缔结与心爱女子之间的感情。说明古人不同情境下,赠玦或赐玦所承载着不同的含义。明代唐寅曾在画作《小庭良夜图》(也称《玉玦仕女图》)中题款云“簾外轻寒起暝烟,手持玉玦小庭前”,不过他并描绘出玉玦并非“环而有缺”,而是一件连环玉佩,可能与周巽文中所表达含义相近。 近代中外学者逐步开始了对玦饰的研究,早期中国学者如吴大澂、王国维仍停留于金石学范畴,主要依靠传世古玉与文献著录的考证;而日本学者则通过其最新考古发现率先开展玦的考古学研究。 清末吴大澂在《古玉图考》中考证玦“如环而缺”,是一种佩饰。王国维先生曾对环与玦做过简要考证,他通过对文献的解读,认为古时的环由几片玉串联而成,而缺少其中一片则为玦。日本学者对玦的研究,邓聪先生在《东亚玦饰起源的一些争论》一文中做过详细的介绍。早在 20 世纪初,日本学者已经开始关注到日本出土的石玦,这一时期志摩国遗址、国府遗址等多地发现的石玦,滨田耕作、柴田常惠等对玦的定名和与中国玉玦的渊源展开过讨论。 1930 年代,山东城子崖遗址中发现的一块残玦,是中国考古学最早发现并公布的玦饰。而此时,日本已发掘 59 处遗址共出土 92 件玦饰,樋口清之对日本的石玦有了初步的系统讨论,并认为与中国玉玦非同一系统。香港也在多处遗址发现了玦饰,陈公哲先生将其称作耳环,初步复原了玦饰的制作流程,并认为其功能是与中原完全不同的,当时在学界还并没有关注到史前玦饰的耳饰功能。
唐寅《小庭良夜图》(局部及放大图)

  第一章   中国史前玦饰出土概况 

  中国的新石器时代,由于各区域文化发展情况有所差异,其时代发展下限也有所不同,大部分区域在距今 4000 年以后已进入了早期青铜时代,如西辽河流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中原地区的新砦期和之后的二里头文化等,而华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下限可能要一直延续到商周甚至更晚。所以本章节介绍绝对年代下限在距今 4000 年左右,兼述距今 4000 年以后的仍可能属于新石器时代及早期青铜时代区域的主要遗址的出土玦饰情况。 本文将中国史前玦饰的分布分为北方地区、长江下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以及东南、华南地区四个区域。所界定的北方地区包括东北地区、燕冀地区以及秦淮线以北的广大地区三个亚区;长江下游地区为泛长江下游,包括宁绍平原、环太湖流域以及江淮地区;长江中游及中下游交界地区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江西赣江流域以及皖西南,上游因只有重庆出土少量而一并归到长江中游地区,江西赣江流域以及皖西南主要分布于鄱阳湖南北两岸;东南、华南地区包括今天的浙南、赣东南、福建、广东、广西以及台湾。部分遗址所在地区因区划调整或改名,修正为归属地的最新地名。  
  第一节  北方地区
北方地区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板块,其一是东北与燕冀地区,是玦饰的主要分布区域,尤其是东北地区的西辽河流域,为玉玦的起源区域,兴隆洼文化时期的工艺极为发达,几乎皆为透闪石,之后迅速衰落,至夏家店下层文化复兴;燕冀地区与之关系密切,发展轨迹近乎同时。其二是黄河中下游与淮河流域,后李文化已经出现,但出土数量少且以残器居多,其中半数为龙山时代及以后。 兴隆洼文化是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地区的西辽河流域和大凌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兴隆洼遗址而得名,绝对年代距今大约8200-7000 年。兴隆洼文化玉器是中国迄今所发现年代最早的玉器,是研究玉器起源的重要材料。 兴隆洼文化发现玉玦的遗址主要有:敖汉兴隆洼、兴隆沟、林西白音长汗、锡本包楞、洪格力图、阜新查海等。 兴隆洼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东部, 1983-1993 年历经 6 次发掘,发掘面积达 30000 余平方米,清理出 180 余座房址、30 余座居室墓,共出土各类玦饰 14 件,其中有 12 件出土于居室墓中,其它 2 件分别出自房址和灰坑,而 F229 所出玉玦被认为是中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玦饰。年代距今约 8200-7200 年。兴隆沟遗址距离兴隆洼遗址 13 公里,2001-2003 年在第一地点共揭露面积 5600 余平方米,清理房址 37 座、居室墓 28 座,出土 5 件玦饰中有 4 件出自居室墓,另外 1 件出于房址中。年代距今约 8000-7500 年。查海遗址位于辽宁省阜新市东北,1986-1994 年 7 次发掘,清理房址 55 座、室外葬10 座、居室葬 6 座。玉玦共出土 7 件,其中地层中 4 件、房址 1 件、居室墓 2 件。年代距今约 7600 年。白音长汗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南端,1988-1991 年 3 次发掘,共揭露 7200余平方米,出土 2 件玉玦均是积石土坑墓。属于兴隆洼文化晚期阶段,年代距今约 7000年。此外,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洪格力图积石冢墓地
发现 9 件玉玦,其中一件白色的报告中作石玦,后经检测实为玉质受沁而白化。该墓地首次发现一座墓葬内 7 件大小有序的玉玦成组出现。巴林右旗锡本包楞一座竖穴土坑墓中出土 1 件玉玦,赤峰市王家营子乡水泉出土 1 件玉玦,克什克腾旗瓦盆窑遗址的墓葬中也有发现玉玦。 
  第二节  长江下游地区
  长江下游地区是新石器时代发现玦饰数量最多、出土遗址最多的区域,宁绍平原、浙西南山区、江淮宁镇以及环太湖流域均有分布,该区域的玦饰最早出现于距今约 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至良渚文化后逐渐消亡。质地方面马家浜时期玦饰闪石玉较少,多为玉髓石英一类的美石,至崧泽良渚时期透闪石质玦饰增多,骨、蚌质玦饰仅在河姆渡、马家浜部分遗址中有极少发现。 河姆渡文化是主要分布于宁绍平原及舟山群岛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因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而得名,距今约 7000-5000 年。河姆渡文化发现玉玦的遗址主要有:河姆渡、傅家山、塔山及田螺山等。 河姆渡遗址自 1973-1974 年、1977-1978 年两次进行发掘,发掘面积 2700 余平方米,是长江下游地区目前所见玦饰年代最早的遗址,共出土 33 件玦饰,时间跨度长,从第一期文化至第四期文化均有发现;且材质多样,有玉、骨、石英、萤石、叶腊石等多种质地。大都出自地层,在早期地层中发现的部分玦口未完全切开,有些在报告中定名为石珠,笔者认为亦可划为玦类。仅 1 件石玦出土于第四期文化墓葬中,置于墓主脚下,伴出 1 件玛瑙璜置于头部。河姆渡第一期文化年代距今约 7000-6500 年,第二期文化距今约 6300-6000 年,第三期文化距今约 6000-5600 年,第四期文化距今约 5600-5300 年。  宁波傅家山遗址于 2004 年展开发掘,揭露面积 725 平方米,发现 3 件萤石质玦,皆是半成品,其中 2 件玦口未完全分离,1 件完全无分离,推测应为玦,距今约 7000-6300 年。塔山遗址位于浙江省象山县塔山南麓,1990、1993、2007 年三次进行发掘,墓葬中共发现 6 件玉玦,均非真玉,墓葬年代相当于河姆渡三期文化早段,距今约 6000-5600年。距离此处 500 米的姚家山遗址亦有管状玉玦发现。余姚田螺山遗址地层中也有玉玦发现,经科学检测,质地主要有石英、萤石、迪开石、白云母等,年代距今约 6000-5800 年。 奉化名山后遗址中亦有玉玦发现,该遗址堆积分属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年代距今约 6000-4000 年。两件玉玦未见于报告,根据黄渭金文章描述,应属河姆渡文化遗存,一件为扁圆形,另一件为圆角方形,圆孔偏离中心且距玦口远,孔有对钻痕迹,可能是一件半成品。诸暨楼家桥遗址地层中出土 4 件玉玦,均残,距今约 6000-5800 年。淳安五龙岛采集到 1 件透闪石玉玦。  
 中国史前玦饰分布图

  第二章  史前玦饰分期与传播研究  

  第一节  史前玦饰类型学与分期研究
  第二节  史前玦饰的发展与传播

  第三章  史前玦饰的制作工艺  

  第一节  原料准备阶段
  第二节  生产制作阶段
  第三节  维修阶段

  第四章 史前玦饰的功能研究  

  第一节  出土玦饰墓葬相关问题
  第二节  功用探究

  余论

  新石器时代末期,玦饰使用的重心从长江流域向南北扩散,应当是由长江下游与长江中游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先影响到的是华南地区,在距离长江下游更近的福建壳坵头遗址出土了东南沿海地区最早的玉玦,距今 6000-5500 年,这件环状偏心玦与北阴阳营、三星村所出玉玦极为相似,说明两地之间已经存在某种关系的交往。而从这一时期以后,到距今 5000 年之间,华南地区并未发现其它出土玉玦的遗址。 华南地区玦饰的兴盛开始于距今 5000 年以后,在珠三角地区诸座环玦制作工坊发掘出来的环玦成品、半成品也印证了这一阶段玦饰在该区的发展兴盛。由于沿海因素,该区制玦材料与以往明显不同,水晶玦在这里被广泛制作。香港地区所做的工作较多,仅在这么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就在屯门涌浪、马湾岛东湾仔北、白芒、东湾、榕树湾、大湾、扫管笏、西贡沙下、南丫岛沙埔新村、元朗陈家园等十几处遗址中出土玦饰。台湾的卑南文化同样有着对玉玦的偏爱,接近一半有陪葬品的墓葬中有玉玦发现。 华南地区还出现了型式较为特殊的出廓玦,玦体周围通常还有四个凸角,也有凸角玦等称谓。目前所见出廓玦最早出现在石峡遗址三期,大约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晚期至西周初年,带凸角的玉石器先前已在牙璋、璇玑、璜等器物中被运用,受到其它地区的再次影响,其凸角或许与这些器物有关联。 东北的西辽河流域,兴隆洼玉玦与红山玉猪龙是否存在联系,诸多学者表示认同,并直接命名为“玦形玉龙”。红山文化之后,玉猪龙也很快消失,在沉寂了三千多年之后,进入青铜时代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玉玦又重新在这片土地兴盛起来,玉玦的型式与兴隆洼文化时期的玉玦相比稍显差异,外径显得棱角分明,可能受到南方诸文化的影响。 中原地区及其周边的陕西、山东等地,新石器时代极少发现玉玦,真正大规模使用的开始是在商代,妇好墓出土大量玉玦,有些玦上刻有龙纹,可能受到红山文化玦形龙的影响,还有些是直接利用史前玉玦改制而成。妇好墓中还有未完工的半成品,可见其对玉玦的钟爱。吴城文化的江西新干大洋州墓地出土 19 件玉玦,全部为透闪石。 由于统治者的推崇,到周代到达用玦的顶峰,周王室势力范围内广泛开始用玦,主要见于西周和春秋的墓葬,曾经一些用玦已经绝迹的地区又重新开始了使用,比如长江下游地区。至战国中晚期,玉玦的使用急剧减少,中原地区已十分罕见。 春秋战国之际百家争鸣,各种思潮的兴起,儒道等多家都提倡身体的完整性,《孝经》开宗明义便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左传》中记载楚国子玉以“贯耳”作为惩罚,穿耳成为卑贱者的象征,可能也是导致玉玦后期急剧减少的原因之一。 不过,有时玉玦还作为装饰镶嵌于带钩之上,河南辉县固围村五号墓出土了一件包金镶玉嵌琉璃银带钩,属战国中期墓葬,带钩之上镶嵌三块谷纹玉玦,在上下两件玉玦孔中还各镶嵌一颗琉璃珠,极为精致。战汉时期,仍用玦的大都是远离中原核心的偏远区域,如西南云贵高原的石寨山文化十分风靡,玉玦更是滇国最具代表性的玉器,大多都属于向下偏心式玉玦,与华南地区青铜时代玉玦类型或许是一脉相承的。从考古发掘资料来看,以石寨山、李家山为代表的滇国墓地,出土玉玦近 300 余件,令人叹为观止。石寨山出土的一尊持伞铜俑上,该女俑便耳悬玉玦。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二维码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毕业论文范文:中国历史前线装饰研究》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毕业论文栏目。
Copyright © 2020 硕士论文网 版权所有 电话:18974909803 QQ:190433398
硕士论文网主要为广大毕业生提供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分享硕士论文写作方法,如需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