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是一家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网站,主要提供硕士论文指导、论文修改、论文查重、硕士论文范文参考资料、分享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方法。
您当前所在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毕业论文 > 管理学毕业论文:四川省藏区科技精准度扶贫研究

管理学毕业论文:四川省藏区科技精准度扶贫研究

来源:硕士论文网,发布时间:2020-09-21 15:30|论文栏目:毕业论文|浏览次数:
论文价格:150元/篇,论文编号:20200921,论文字数:30056,论文语种:中文,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网第2020-09-21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毕业论文文章《管理学毕业论文:四川省藏区科技精准度扶贫研究》,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科技精准扶贫有利于加强政府系统、科研系统、社会力量系统的有机结合,整合所有可以调动的力量,共同促进农村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第四、注重稳脱贫、防返贫。科技精准扶贫是最典型的“造血”扶贫模式,是一种内生性扶贫,通过挖掘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引入市场运作模式,将其自身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科技精准扶贫掌握先进适用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增强贫困群众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以达到提升贫困群众的能力素质,充分发挥出科技精准扶贫的巨大作用,进而增强扶贫效果,增强稳定脱贫基础,同时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防止返贫,达到“授人以渔”目的。 

  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消除贫困是全世界的共同难题和最大挑战,联合国刚成立就把“消除贫困”写进了《联合国宪章》。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举措。我国在推进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执政党奋斗的目标,带领全党、全社会矢志不渝地进行消除贫困的斗争实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将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和标志性指标,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2012 年-201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 8239 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 1.7%(见图 1.1),到2020 年初预计全国只剩下 600 万左右贫困人口和 60 多个贫困县。贫困地区各项发展指标明显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特色优势产业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贫困群众生活质量稳步提升、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脱贫人口稳步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同时,中国减贫加速了世界减贫进程,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然而随着脱贫攻坚的最后冲刺阶段的到来,存量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连片特困地区,尤其是以“三区三州”为代表的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程度深、减贫成本高、返贫率高,仍有贫困人口 172 万,占全国的 12.5%,贫困发生率 8.2%。在攻克脱贫攻坚最为艰巨的堡垒过程中,将会出现边际递减效应的现象,一般性的投入和手段是难以发挥作用的,需要更好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进一步动员全党、全社会有效参与。四川藏区是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2012 年,四川藏区贫困发生率为 38%,比西藏高 3.6 个百分点,尤其是甘孜州北部石渠县等高寒地区,贫困发生率达 40%以上。经过几年的脱贫攻坚,取得较大的成效,截至 2018 年底,四川藏区的贫困发生率下降到 2.6%。但是,截至 2019 年 11 月,四川藏区仍有 16 个国家贫困县未脱贫。该地区精准扶贫工作仍面临很大的困难,主要表现在:未脱贫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贫困程度较深、贫困发生率高、社会问题交织、致贫原因复杂、贫困人口分散且内生动力不足;已脱贫地区面临思想观念落后、产业集聚不足、经济基础薄弱、城镇化建设滞后、教育医疗匮乏、政策性兜底脱贫群体庞大、稳定脱贫基础脆弱、返贫风险较高。四川藏区面临精准脱贫和稳定脱贫双重任务的考验。
2012 年—2018 年全国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贫困是世界性难题,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消除贫困。综观历史,政府在反贫困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传统贫困的认识是以收入状况及依此划定的贫困线为基本依据加以界定,其中又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马尔萨斯(1992)认为人口增加,必然为生活资料所限制,贫民是贫困的原因,摆脱贫苦的唯一方法是让大自然发挥“抑制”的作用。阿玛蒂亚·森(2001)认为贫困与相对贫困是有联系的,尤其是对于人这种社会动物来说,贫困的概念更是相对的。Alex G(2002)认为,贫困人口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贫困人口数量过多就会导致市场需求减少,就会阻碍经济的增长。因此,要注重实施扶贫工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消除贫困、摆脱贫困。Kuang Xicong 等(2019)认为无论是高贫困程度还是低贫困程度,财政政策对减贫都是有效的,而中等贫困程度的财政政策对减贫的影响更大。在实施一系列扶贫政策时,在贫困发生率较高的初期,财政政策应优先考虑。然后,随着贫困水平的下降,财政支持应该放在首位,当贫困水平继续下降时,财政支持应该加强。Peder Hjorth(2003)认为消除贫困的途径是通过以分享知识和边做边学为基础的全面、参与性的方法。常识和整体系统思维是改善决策质量和扶贫工作中的学习和创新的重要出发点。V.Dao Truong等人(2014)以越南的沙巴镇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当地旅游扶贫模式,研究发现旅游扶贫对当地的非贫穷人群的效益远远超越了贫困人群,并提出政府要改善旅游扶贫机制、创新旅游扶贫方法的建议。Piazza等(2001)具体分析研究中国贫困问题,认为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要分别从投向教育、使用监管以及贫困人口的识别等方面着手,才能有效改善中国扶贫效果,而不是无限地增加资金投入金额。Altieri.M(2009)提出精准扶贫工作实施过程中必须加强对贫困问题和原因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找到合适的突破口,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Chen等(2003)对中国西南世界银行扶贫的效果进行研究,认为影响扶贫效果因素主要选择指标、贫困县和匹配方法3个因素,项目实施效果的差异性导致项目参与的贫困户长期收入的不稳定性。 

  2  科技精准扶贫基本理论 

  2.1  反贫困理论 
  贫困,最初是指经济层面,从收入和消费角度出发来阐释的。20 世纪末,贫困理论认为贫困主要指物质生活基础、精神生活缺乏或没有。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的实质是人们缺乏改变其生存状况、抵御各种生产或生活风险、抓住经济机会和获取经济收益的“能力”,或者他们的能力“被剥夺”了。“涓滴理论”作为西方反贫困理论代表,认为反贫困主要依赖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的收益会通滴漏效应自动地、逐渐地向低收入阶层流动,从而解决社会贫困问题。我国精准扶贫战略从多种层面构建了中国的反贫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持续中国化的结晶,相对于国外,我国反贫困更具有实践性和针对性,是对国际反贫困理论的丰富和完善。 反贫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的反贫困理论由马克思、恩格斯两人共同的智慧结晶。马克思从制度层面来分析贫困问题,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的贫困本质是一种“制度性贫困”,是“历史”和“具体”的贫困;无产阶级只有通过爆发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消灭剥削制度,才能彻底消除贫困。正如马克思所说“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同时,马克思科学构想了消灭贫困的未来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的反贫困理论给我们确立了看待和分析问题的基本立场,指明了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和反贫困的方向。马克思的反贫理论中的关于贫困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特别是关于消除贫困,实现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思想,对于今天我们发展生产力,消除绝对贫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图
  2.2  精准扶贫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准扶贫就是要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扶持,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身上、真正用在贫困地区。关于精准扶贫的概念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准扶贫工作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科技扶贫是国家科委提出的一项重要反贫困战略措施。目前,对于科技扶贫的概念国内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表述。冯楚建(2018)认为科技扶贫就是通过科技攻关、成果转化、科学普及、技能培训等方式,将先进适用技术、农业科技成果、科学生产生活方式等推广应用到贫困地区,提高贫困人口的科学素质和生产技能,激活贫困地区的内在驱动力,促进贫困地区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内涵式发展模式,促进和带动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反贫困治理方式。科技扶贫的内涵就是把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通过的宣传推广、技术指导以及人员培训注入到贫困地区,将其转化为新的生产力,改变其封闭的、效率低下的小农经济模式,提高贫困农户的种养殖技能、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和文化素质,改变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增强贫困农户的内生动力,激活贫困地区市场经济,促进贫困农户稳定增收、脱贫致富。科技扶贫的内核在于使科学技术在农户或农村经济实体内部蓄存起来,形成科技智力资本,通过再生产进行增值。广义上讲,凡是以科技要素为主导的扶贫活动者都属于科技扶贫;从狭义来看,科技扶贫特指政府各级科技部或者相关政府部门主导的科技类扶贫活动。 本章主要阐述了反贫困、精准扶贫、科技扶贫、科技精准扶贫等理论的历史演变及内涵特征。然后对涉及到的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参与式发展等理论进行阐述,融入科技精准扶贫起到的支撑作用。 

  3  我国科技精准扶贫历程、特点及优势

  3.1  我国科技精准扶贫历程
  3.2  科技精准扶贫的主要特点
  3.3  科技精准扶贫的主要优势
  3.4  本章小结

  4  四川藏区科技精准扶贫实践考察

  4.1  四川藏区的基本情况
  4.2  四川藏区科技精准扶贫的现状及成效
  4.3  四川藏区科技精准扶贫的主要模式
  4.4  本章小结

  5  四川藏区科技精准扶贫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5.1  问卷调查区域基本情况
  5.2  问卷调查分析
  5.3  实证分析
  5.4  研究小结
  5.5  本章小结

  6  四川藏区科技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6.1  存在问题
  6.2  原因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四川藏区科技精准脱贫防贫政策建议

  7.1  改善扶贫项目形成过程
  7.2  优化科技精准扶贫模式
  7.3  壮大产业园区基地功能
  7.4  强化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7.5  探索返贫阻断长效机制
  7.6  本章小结

  结    论

  本文研究基于“精准”的视角。站在四川藏区正处于脱贫攻坚的决战期、防止返贫的高危期和乡村振兴的试点期的三重历史任务条件下,通过梳理和回顾相关文献、阐述相关理论;然后在走访调研、深入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四川藏区科技精准扶贫的现状成效、实施模式;并运用计量经济学相关原理、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科技精准扶贫效果;最后,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综合以上研究得出以下几个总体性结论: (1)科技精准扶贫是强化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贫困地区稳定脱贫基础的重要保障。科学技术是脱贫致富的关键,也是系统性脱贫解困的重要支撑,解决贫困地区脱贫问题必须坚持科技精准扶贫。科技精准扶贫作为“造血式”扶贫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推进特困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有效衔接产业扶贫、智力扶贫、创业扶贫、协同扶贫的重要载体;是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稳定贫困地区脱贫基础,促进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科技精准扶贫把传播先进适用科学技术作为首要任务,把科技创新发展的理念植入贫困地区发展之中;通过科普宣传,弘扬科学精神,让贫困群众掌握与自己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适用技术,更新传统理念、提高就业技能,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科技精准扶贫注重衔接其它精准扶贫模式,以应用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科学要素为主导,引导多要素向贫困地区转移、转化,有利于加强政府系统、科研系统、社会力量系统的有机结合,整合所有可以调动的力量,共同促进农村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科技精准扶贫是最典型的“造血”扶贫模式,是一种内生性扶贫,通过挖掘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引入市场运作模式,将其自身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保证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增强稳定脱贫基础,防止返贫。脱贫后,离开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扶持贫困群众也可以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真正做到“授人以渔”和“扶贫扶智”。但是科技精准扶贫仍然要重点关注“精准”二字,科学技术有一定知识含量,需要实施对象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在对待不同贫困地区、不同的贫困群体,需要结合当地人文因素对推广的先进适用技术、实施的扶贫措施进行本地化。 (2)四川藏区科技精准扶贫的成效是显著的。科技精准扶贫战略在四川藏区实施以来,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服务平台体系、实施了一批产业示范引领项目、探索了一批科技精准扶贫模式、推广了一批先进适用科学技术、带动了一批贫困群众脱贫奔康。无论是现实考察还是实证研究,科技精准扶贫的成效都是正向促进作用,特别是形成的 4大类 11 种可以推广复制的科技精准扶贫模式,可以在民族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进行推广。但是,在产业示范引领作用发挥上、科技人才服务“最后一公里”上、民族特色产业科技攻关上等都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科技精准扶贫作用的发挥。当前,四川藏区的科技精准扶贫应更多的关注微观层面,应将科技融入渗透到当前各个领域开展的产业扶贫、智力扶贫、创业扶贫、协同扶贫等所有精准扶贫模式中去,渗透到“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五级书记抓脱贫攻坚”各项部署措施中去,协同推进精准脱贫工作;应在产业示范引领上下功夫,在打造民族特色优势产业、壮大支持主导产业上重点突出科技创新元素,进一步优化壮大农业科技园区、科技扶贫示范基地的产业布局,探索建立飞地园区;应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加大民族特色产业基础研究攻关;应完善科技专家人才帮扶网络覆盖体系建设,在突出全方位覆盖和避免交叉下功夫,积极探索组团式服务模式,增强人才帮扶的实效。 (3)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一项贫困地区人才帮扶很好的制度。该制度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引导科技人才深入农村一线,开展科技创业和技术指导服务,工作在农村、服务农业,与农民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带动农户脱贫致富,推动农村创新创业深入开展。在农村科技创业服务过程中“领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赚”,打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满足了群众的科技需求。当前,科技特派员制度应探索与驻村农技员制度融合发展,探索科技特派服务团的服务模式,进一步优化基层科技服务队伍;应探索在提升队伍能力素质,量化每年下基层开展科技服务的时间。 (4)优化科技项目支持机制。科技精准扶贫主要是以科技项目为主要载体,科技项目扶贫宗旨在于通过国家和省财政转移支付,应用适用的科学技术改革贫困地区封闭的小农经济模式,提高贫困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市场管理能力,提升贫困人口资源开发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在科技项目支持上,应充分体现“示范引领”的特性,科技项目不能等同于普惠项目,应重点关注贫困地区特色产业、主导产业,建立长久支持计划,把特色产业、主导产业培育发展壮大起来,形成区域产业链。尽量避免支持低层次的、与特色主导产业结合不紧密的产业,避免项目资金出现撒“胡椒面”的现象。在科技项目形成过程中,应坚持以改变贫困地区落实后生产力、提高贫困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上,应充分尊重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奔康的愿望和强化内生动力的实际,选择适合本村、本乡的产业项目,政府不能为了集中打造所谓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改变产业项目的类别和实施地域,既要避免“精英俘获”现象,也要避免“不接地气”、“水土不服”的现象。 (5)科技精准扶贫绩效评价应立足长远。科技精准扶贫作为“造血式”扶贫,把传播先进适用科学技术作为首要任务,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扶贫过程中,贫困人口掌握科学技术,转化成自身素质,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中,是一个反复学习、反复提高的过程,不可能“立杆见影”,这需要一个持续的周期。同时,科技精准扶贫项目实施主要目的是“示范引领”,项目实施过程及完成后,示范引领带动效应会持续一段时间,这也属于科技精准扶贫的绩效范畴。因此,科技精准扶贫绩效评价应以中长期考核为主,以免弱化科技精准扶贫的效果。当然,科技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绩效不明显甚至还很差,这不能完全归结“科技”本身的问题,可能受诸多因素影响,比如实施对象的文化水平、社会关系等;实施区域的生产方式、区位环境、宗教信仰等。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二维码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管理学毕业论文:四川省藏区科技精准度扶贫研究》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毕业论文栏目。
Copyright © 2020 硕士论文网 版权所有 电话:18974909803 QQ:190433398
硕士论文网主要为广大毕业生提供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分享硕士论文写作方法,如需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欢迎联系我们。